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述而篇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立者。《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内容主要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政治理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全书由孔子的弟子整理,汇集了孔子关于“仁”、礼义、忠诚、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诲。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书中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道德的完善。它不仅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基本教材,也是对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的重要阐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述而篇-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斋),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述而篇-译文

孔子说:‘只是阐述前人的学说而不创新,诚实而喜欢古代的东西,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孔子说:‘默默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而不感到厌烦,教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品质我有什么呢?’

孔子说:‘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认真讲解学问,听到正义的事情不能去实践,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孔子在闲居时,态度严肃而和善。

孔子说:‘我真是衰老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有志于追求真理,依据于道德,依靠于仁爱,游憩于六艺之中。’

孔子说:‘只要有人愿意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我就没有不给予教导的。’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心里想弄明白而不启发他,不到他想表达出来而不引导他,如果他只能举出一个例子而不能推知其他三个,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在参加丧礼的人旁边吃饭,从未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哭泣,就不再唱歌。

孔子对颜渊说:‘用的时候就行动,不用的时候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有这样的品质!’子路问:‘老师如果您带兵出征,您会与谁同行呢?’孔子说:‘空手打虎,涉水过河,即使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不会与他同行。一定是遇到事情会谨慎,喜欢谋划并且能够成功的人。’

孔子说:‘如果财富是可以追求的,即使是做马夫我也愿意。如果财富是不能追求的,那就按照我的喜好去做。’

孔子所谨慎的事情:斋戒,战争,疾病。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之内都尝不出肉的滋味,说:‘没想到音乐的美妙竟然到了这种程度。’

冉有问孔子:‘老师是帮助卫国的君主吗?’子贡说:‘是的,我将去问问他。’他进去后说:‘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回答说:‘是古代的贤人。’又问:‘他们怨恨吗?’回答说:‘他们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出来后说:‘老师是不会去做的。’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和尊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如果给我几年时间,到了五十岁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孔子所常用的语言,《诗经》、《尚书》和行礼时用的都是规范的语言。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情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到忘记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奋地去寻求知识的人。’

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

孔子说:‘上天赋予了我美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说:‘你们认为我有什么隐瞒的吗?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我没有哪一件事不与你们共同经历,这就是我孔丘。’

孔子以四样东西教导学生:文学、品行、忠诚、诚信。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见到的;能够见到君子就足够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不可能见到的;能够见到有恒心的人就足够了。明明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约束却装作放纵,这样的人很难有恒心。’

孔子钓鱼不用大网,射鸟不射归巢的。

孔子说:‘大概有不知道而胡乱创作的人,我不是这样的人。多听,选择好的去学习;多看,记住所看到的,这是次好的方法。’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与他们交流,有个小孩子来见孔子,他的学生们感到困惑。孔子说:‘与其鼓励他们进步,不如鼓励他们退步,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们通过自我修养来进步,与其修养,不如保持原来的状态。’

孔子说:‘仁德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德,仁德就到了。’

陈司败问:‘昭公懂得礼仪吗?’孔子说:‘懂得。’孔子退下后,向巫马期作了个揖,然后靠近他说:‘我听说君子不结党营私,君子也会结党营私吗?君主从吴国娶妻,是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君主懂得礼仪,那还有谁不懂得礼仪呢?’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很幸运,如果有过错,人们一定会知道的。’

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唱得好,一定让对方再唱一遍,然后才和他一起唱。

孔子说:‘在文学上,我不如别人。但是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就没有达到过。’

孔子说:‘如果谈到圣人和仁人,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努力去做而不感到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就这样吧。’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生学不到的。’

孔子生病了,子路请求为他祈祷。孔子说:‘有这个规矩吗?’子路回答说:‘有。《诔》文说:“向上天和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孔丘早已在祈祷了。’

孔子说:‘奢侈就失去了礼节,节俭就过于拘谨。与其失去礼节,不如过于拘谨。’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经常忧愁。’

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述而篇-注解

述而不作:指孔子主张传承前人的文化,而不创新。在古代,’述’意味着传承,’作’则意味着创作。

信而好古:表示孔子相信古代的智慧,并且对古代文化有深厚的兴趣。

老彭: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孔子以此自比,表达自己效仿古代圣贤的愿望。

默而识之:指孔子认为学习应通过内心默想来理解。

学而不厌:表示孔子对学习充满热情,从不感到厌倦。

诲人不倦:指孔子教导学生时耐心不懈。

德之不修:指不修养自己的品德。

学之不讲:指不研究和传授学问。

闻义不能徙:听到正义的事情却不能去实践。

不善不能改:知道自己行为不当却不能改正。

燕居:指闲居在家。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形容孔子闲居时的神态,’申申’表示庄重,’夭夭’表示和蔼。

衰:指衰老,这里孔子自嘲自己年老体衰。

周公:周公旦,周朝的开国元勋,孔子非常尊敬他。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四方面,’道’是理想目标,’德’是道德基础,’仁’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艺’是技艺和知识。

束脩:古代学生拜师时送给老师的礼物,这里指学生。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有丧者:指有丧事的人。

颜渊: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子路:孔子的弟子,以勇猛著称。

暴虎冯河:比喻鲁莽行事。

富而可求:财富如果可以通过正当手段获得。

齐:同’斋’,指祭祀前的清洁仪式。

韶:古代的一种音乐,孔子听了三个月都感到美味。

伯夷、叔齐:古代的贤人,以不食周粟而饿死著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形容生活简朴。

易:指《易经》,儒家经典之一。

雅言:指正言,规范的语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形容专心致志,乐在其中。

怪、力、乱、神:指怪异、暴力、混乱和神秘,孔子认为这些是不应该谈论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

桓魋: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曾试图加害孔子。

二三子:指孔子的弟子们。

文,行,忠,信: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四种品质。

奢则不孙,俭则固:奢侈会失去礼节,节俭会显得固执。

坦荡荡,长戚戚:形容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愁。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形容孔子性格温和但严肃,威严但不凶猛,恭敬而安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述而篇-评注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此句表达了孔子对于传承古文化的重视。‘述而不作’意指孔子主张继承先贤的智慧,不轻易创新;‘信而好古’则表明他对古代文化的信任和热爱。‘老彭’是孔子的比喻,用以说明自己与古代贤人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仍有相似之处。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此句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态度。‘默而识之’强调通过沉默来感悟知识;‘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则表现出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在此表达了对道德修养和学术研究的忧虑。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注重道德修养,不勤奋学习,不遵循正义,不改正错误,那么他将会陷入忧虑之中。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句话描述了孔子在家中的悠闲自在,‘申申’和‘夭夭’两个词描绘了他的神态,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此句反映了孔子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周公’是古代贤人,孔子梦见了周公,可能是在表达自己对古代文化的向往。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是孔子的人生哲学,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德,立足德行,依靠仁爱,广泛涉猎各种技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在此强调自己乐于教育他人,不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只要愿意学习,他都愿意给予指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是孔子关于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他在他人悲痛之时,能够感同身受,不追求物质享受。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准则,即在哀悼时,他不会进行娱乐活动。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段对话展现了孔子对于人生选择和行动态度的指导,他认为在必要时应该果断行动,但同时也应谨慎行事。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财富的态度,他认为如果财富是可以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那么即使是一个低微的人,他也愿意为之努力;但如果财富不可求,那么他宁愿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

子之所慎:齐(斋),战,疾。”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在生活中的谨慎态度,他对于斋戒、战争和疾病都持谨慎态度。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深受感动,以至于三个月之内都不觉得食物的美味。这表明孔子对音乐艺术的极高评价。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这段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古代贤人伯夷、叔齐的敬仰,以及他对于道德追求的坚定。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物质生活的看法,他认为即使生活简朴,也能感受到快乐;而对于不正当的财富和地位,他则视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在此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易经》的渴望,他认为如果自己能够多活几年,等到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就能够避免犯大错误。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在言谈举止中,注重使用规范的语言和礼仪。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于自己人生态度的自豪,他认为自己勤奋好学,乐在其中,以至于忘记了老去的忧虑。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知识的态度,他认为自己并非天生就知道一切,而是通过热爱古代文化和勤奋求知来获得知识。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表明孔子不谈论怪异、力量、混乱和神灵,这反映了他对于理性思考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孔子关于学习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应该取长补短。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自己道德修养的自信,他认为自己拥有天赋的德行,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句话表明孔子愿意与弟子们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他认为自己没有保留任何东西。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说明了孔子教育的四个方面,即文学、行为、忠诚和诚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这两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他认为自己虽然无法见到圣人,但见到君子和有恒心的人就已经足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自然生态的尊重,他钓鱼不使用网,射箭不射宿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句话表明孔子对于知识的追求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和观察的基础上的。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段对话说明了孔子对于人际交往的态度,他认为应该尊重他人,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原则。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仁爱的追求,他认为仁爱并不遥远,只要自己愿意追求,仁爱就会到来。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段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礼仪的尊重,以及他对于自我反省的态度。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在与人交往时的谦逊态度,他总是先倾听他人的意见,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句话表明孔子虽然自认为在文学方面不输于人,但在实际行动上,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这段对话反映了孔子对于自己道德修养的自谦,他认为自己虽然追求圣人和仁者,但仍然在努力中。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在面对疾病时的平静态度,他并不祈求神灵的庇佑。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节俭和谦逊的看法,他认为过度的奢侈是不礼貌的,而过于节俭则显得固执。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性格差异的描述,他认为君子心胸宽广,而小人则常常感到忧虑。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句话描绘了孔子的性格特点,他既温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述而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02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