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立者。《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内容主要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政治理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全书由孔子的弟子整理,汇集了孔子关于“仁”、礼义、忠诚、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诲。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书中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道德的完善。它不仅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基本教材,也是对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的重要阐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泰伯篇-原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泰伯篇-译文
孔子说:‘泰伯,他可以说是道德最高尚的人了。他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人民都无法称赞他。’
孔子说:‘恭敬但无礼就会感到劳累;谨慎但无礼就会感到胆怯;勇敢但无礼就会导致混乱;直率但无礼就会显得尖刻。君子如果对亲人忠诚,那么人民就会兴起仁爱之心;如果不忘故旧,那么人民就不会冷漠。’
曾子生病了,召唤他的弟子们说:‘打开我的脚,打开我的手。《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同站在深渊边缘,如同踩在薄冰上。”从今以后,我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灾难了,我的弟子们!’
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说:‘鸟儿将要死去时,它的鸣叫是悲哀的;人将要死去时,他的话是善良的。君子所重视的道德有三:端正自己的容貌,就可以远离粗暴和傲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可以接近诚信;说话时注意语气,就可以远离粗俗和鄙陋。至于祭祀和礼仪的事情,有专门负责的人来处理。’
曾子说:‘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学问多的人向学问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表现得好像没有才能,有知识却表现得好像无知,受到冒犯却不计较。以前我的朋友就曾经这样。’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百里之地的命运交给他,面临重大的节操时不可被夺取。君子是吗?确实是君子。’
曾子说:‘士人不能不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把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后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孔子说:‘人们可以从《诗经》中受到启发,通过礼仪来确立自己的立场,通过音乐来完成自己的修养。’
孔子说:‘可以让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不可以让他们知道其中的道理。’
孔子说:‘喜欢勇猛而厌恶贫穷,这是混乱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对他过于苛刻,这也是混乱的表现。’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同时又骄傲和吝啬,那么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去看了。’
孔子说:‘三年的学习,如果不能达到对谷物的了解,那是不容易的。’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并努力学习,坚守正道,即使面临危险也不改变。在危难的国家不进入,在混乱的国家不居住。天下有正道时出现,没有正道时隐退。国家有正道时,贫穷而地位低下是可耻的;国家没有正道时,富有而地位高贵也是可耻的。’
孔子说:‘不处在那个位置,就不去考虑那个位置的事务。’
孔子说:‘师挚开始演奏,到了《关雎》的尾声,音乐声充满了耳朵!’
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天真而不稳重,虚情假意而不诚信,我无法理解这样的人。’
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一样,总是担心会失去。’
孔子说:‘伟大啊!舜和禹拥有天下却不与之争权夺利。’
孔子说:‘伟大啊,尧作为君主!伟大啊,只有天是伟大的,只有尧能够效仿。宽广啊,人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伟大啊,他的成就如此辉煌,他的文章如此灿烂!’
舜有五位大臣而天下得到治理。武王说:‘我有十个能治理混乱的大臣。’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吗?在唐尧和虞舜的时候,人才最为兴盛;其中还有女性,总共只有九人。他们掌握了天下的三分之二,来服侍殷商。周朝的德行,可以说是道德最高尚的了。’
孔子说:‘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了。他不讲究饮食却对鬼神尽孝,不讲究衣服却使礼帽美观,住简陋的宫室却致力于水利。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泰伯篇-注解
泰伯:泰伯是周朝初期的一位贤人,周文王的弟弟,以让位给哥哥而著称,被尊为德行的典范。
至德:最高尚的德行。
三以天下让: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
民无得而称焉:民众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他的高尚。
恭而无礼则劳:过于恭敬而没有礼节,会让人感到劳累。
慎而无礼则葸:过于谨慎而没有礼节,会让人感到畏惧。
勇而无礼则乱:过于勇敢而没有礼节,会导致混乱。
直而无礼则绞:过于直率而没有礼节,会让人感到痛苦。
笃于亲:对亲人忠诚深厚。
兴于仁:民众因此兴起仁爱之心。
故旧不遗:不忘旧友。
不偷:不冷漠,不刻薄。
启予足,启予手:让我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非常小心谨慎的样子。
免夫:免于罪责。
道:道德,正确的道路。
动容貌:注意自己的仪表。
正颜色:保持庄重严肃的神色。
出辞气: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
鄙倍:粗俗而不庄重。
笾豆之事:指繁琐的礼节。
有司存:由有关部门负责。
犯而不校:受到冒犯也不计较。
六尺之孤:指年幼的孤儿。
百里之命:指国家的命运。
大节:重大的节操。
弘毅:宽广和刚强。
谷:指俸禄。
危邦:动荡不安的国家。
乱邦:混乱的国家。
见:出仕,做官。
隐:隐居。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师挚是乐官,始是开始,乱是结束,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
狂而不直:狂妄而不正直。
侗而不愿:天真而不庄重。
悾悾而不信:诚恳而不可信。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就像追赶一样,总是担心会落后。
巍巍乎:形容非常高大。
周公之才之美:周公的才华非常出众。
骄且吝:骄傲而吝啬。
禹:大禹,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菲饮食:饮食简单。
致孝乎鬼神:对鬼神非常孝顺。
恶衣服:不喜欢华丽的衣服。
致美乎黼冕:使冠冕非常美丽。
卑宫室:宫室简陋。
尽力乎沟洫:尽力治理水利。
唐虞之际:指唐尧和虞舜的时代。
才难:人才难得。
周之德:周朝的德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泰伯篇-评注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此句赞颂泰伯的高尚品德,他三次让位天下,人民无法用言语称赞他的伟大。这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谦让之道,即君子的品德应超越个人利益,以天下为己任。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此段论述了礼仪在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是君子的美德,但若缺乏礼仪,则可能导致劳累、恐惧、混乱和伤害。君子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亲人,不忘旧友,从而引导民众走向仁爱。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临终前,以《诗经》中的诗句自勉,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后学的期望,强调君子应时刻保持谨慎。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曾子以鸟鸣和人的临终之言,说明了君子在言谈举止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即端庄、诚信、谦逊。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强调君子应具备的谦逊品质,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尊重他人,虚心接受批评。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以托孤和寄命为例,说明君子在关键时刻应具备坚定的道德品质。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以士人的身份,强调君子应具备的担当精神和远大志向。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句概括了儒家教育的基本理念,即通过学习《诗经》、礼仪和音乐,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反映了儒家对于民众管理的智慧,即引导民众遵循正确的道路,而不必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此句批评了社会上好勇斗狠、疾贫如仇的风气,认为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此句以周公为例,说明即使才德兼备,若骄傲自大、吝啬成性,其品德仍不足观。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此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高尚的品德。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此段论述了君子在乱世中的处世之道,即坚守道德,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句强调了君子应在其位谋其政,不应越权。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此句赞美了《关雎》这首诗的优美旋律,体现了儒家对音乐的重视。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此句批评了狂妄、幼稚、虚伪的人,认为他们缺乏道德品质。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此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像追赶一样,生怕落后。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此句赞美了舜、禹的品德,他们虽拥有天下,却从不与之沾染。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此段赞美了尧的伟大,认为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此段论述了舜、武王和周公的才德,认为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此段赞美了禹的品德,认为他勤俭节约,致力于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