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立者。《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内容主要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政治理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全书由孔子的弟子整理,汇集了孔子关于“仁”、礼义、忠诚、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诲。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书中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道德的完善。它不仅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基本教材,也是对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的重要阐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尧曰篇-原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尧曰篇-译文
尧说:‘唉!你,舜,上天的历数(指天命)就在你身上了,你要坚定地保持中正之道。如果四海的百姓都陷入困顿和贫穷,那么天赐的福禄也就永远结束了。’舜也将这个使命传给了禹。禹说:‘我,小子履,敢用黑色的公牛作为祭品,敢明明白白地告诉伟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赦免,帝王的臣子我不敢庇护,这些都在天帝的心中。我自身有罪,无法代表万方;如果万方有罪,罪责都在我一人身上。’周朝有大的赏赐,善良的人因此富有。‘即使有亲近的亲戚,也不如仁爱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要谨慎地权衡度量,审查法度,修复废弃的官职,这样四方的政治才能得以推行。振兴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的世系,提拔被遗忘的民众,这样天下的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我们重视的是:民众、粮食、丧葬、祭祀。宽容就能得到民众的支持,诚信就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有功,公正就能让人满意。
子张向孔子请教说:‘怎样做才能从政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行,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施恩而不耗费,劳苦而不抱怨,有欲望而不贪婪,安详而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什么是施恩而不耗费?’孔子说:‘顺应民众的利益来帮助他们,这不就是施恩而不耗费吗?选择可以劳作的人让他们劳作,还有谁会抱怨呢?想要仁德就能得到仁德,又怎么会贪婪呢?君子无论人多人少,无论事情大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安详而不骄傲吗?君子端正自己的衣冠,尊重自己的目光,让人看起来敬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不教而杀叫做虐;不提醒就要求完成叫做暴;发布命令缓慢却要求迅速完成叫做贼;就像给人东西一样,给予和收取都小气,叫做官吏的短处。’
孔子说:‘不了解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了解礼,就不能立足;不了解言语,就不能了解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尧曰篇-注解
天之历数:指天命,即上天的安排和命运。
允执其中:指坚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四海困穷:指四海之内的人们都处于困境和贫穷之中。
天禄永终:指天赐的福禄将永远终止。
予小子履:指我这样的年轻人。
玄牡:指黑色的公牛,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牺牲。
皇皇后帝:指至高无上的天帝。
帝臣:指天帝的臣子,这里指朝廷官员。
简在帝心:指事情已经决定了,天帝心中已有定论。
朕躬:朕,古代皇帝自称,躬,自己的意思,朕躬即我自己。
万方:指天下各地。
周有大赉:周,指周朝;赉,赏赐,大赉即大赏赐。
善人是富:指善良的人会得到富裕。
周亲:指至亲,最亲近的人。
谨权量:指谨慎地使用度量衡。
审法度:指审慎地审查法律和制度。
修废官:指修复废弃的官职。
四方之政行焉:指四方的政治得以施行。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指振兴灭亡的国家,继承断绝的世家,提拔隐逸的人才。
所重:指重视的事物。
民、食、丧、祭:指民众、粮食、丧事、祭祀。
宽则得众:指宽厚就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信则民任焉:指诚信就能得到民众的信任。
敏则有功:指敏捷就能有所成就。
公则说:指公正就能让人满意。
五美:指五种美好的品质。
四恶:指四种恶劣的行为。
不教而杀谓之虐:指不教化就处死,叫做残暴。
不戒视成谓之暴:指不告诫就要求完成,叫做暴虐。
慢令致期谓之贼:指发布命令缓慢,导致期限紧迫,叫做贼害。
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指赏赐和给予时吝啬,叫做官吏的行为。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指不了解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
不知礼,无以立也:指不了解礼,就不能立身处世。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指不了解言语,就不能了解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尧曰篇-评注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此段古文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君权神授观念。尧对舜说,天命在舜身上,舜应恪守中道,以解决四海困穷的问题。舜同样将这一使命传给了禹。这表明古代中国的统治者认为,君权来自于天命,君主必须遵循天意,以民为本,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这段话反映了古代君主的谦卑和责任感。君主自称为“予小子”,表示自己只是天命之下的微不足道者。他敬畏天命,不敢赦免有罪之人,同时也不掩盖帝臣的过错,表明他公正无私,以天下为己任。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这句话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周朝对有德行的人给予丰厚的赏赐,使其富贵,这表明了古代中国重视道德和德行的社会风尚。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这句话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即使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不如那些有仁德的人重要。当百姓有过错时,君主应自我反省,承担责任,这体现了古代君主的责任感和仁爱之心。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这段话说明了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君主应谨慎使用权力,审查法度,整顿废弃的官职,使四方政治得以顺利进行。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这句话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使命。君主应振兴衰败的国家,延续绝后的世系,提拔有才能的隐士,使天下百姓心悦诚服。
‘所重:民、食、丧、祭。’
这句话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君主应重视民生、粮食、丧葬和祭祀,这些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方面。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这段话强调了君主治理国家的艺术。君主应宽容待人,赢得民心;诚信待人,使民众信任;勤勉工作,取得成就;公正无私,使人民满意。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这段对话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从政的原则。孔子认为,从政者应尊重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行,才能胜任政务。
‘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君子的五种美德。君子应关爱他人而不耗费资源,辛勤工作而不抱怨,追求仁德而不贪婪,胸怀宽广而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
‘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孔子进一步解释了君子的美德。君子应根据民众的利益来行事,这样既仁爱又节省资源。君子选择合适的工作让人们付出努力,而不是强迫,这样就不会引起怨恨。君子追求仁德并得到它,就不会贪婪。君子无论面对多少人,无论大小,都不敢轻慢,这样就能胸怀宽广而不骄傲。君子端正自己的仪表,尊重他人的视线,使人望而生畏,但又不过分凶猛。
‘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在这里指出了四种恶行。不教育就杀人称为虐,不提醒就期望成就称为暴,慢慢下达命令却急于求成称为贼,与人交往时吝啬给予称为有司。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句话强调了知命、知礼、知言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不知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知礼仪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知言辞就不能了解他人。这表明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