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公冶长篇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立者。《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内容主要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政治理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全书由孔子的弟子整理,汇集了孔子关于“仁”、礼义、忠诚、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诲。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书中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道德的完善。它不仅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基本教材,也是对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的重要阐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公冶长篇-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愿闻子之志。’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公冶长篇-译文

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嫁给他做妻子,他虽然被囚禁,但这不是他的过错!’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对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不会被废弃;国家政治混乱时能免于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对子贱说:‘这位真是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怎么会得到他这样的人?’

子贡问孔子:‘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就像一个器具。’子贡问:‘是什么器具?’孔子说:‘是瑚琏。’

有人说:‘冉雍仁慈而不花言巧语。’孔子说:‘为什么要花言巧语呢?用花言巧语来应对人,常常会招人讨厌。不知道他的仁慈,为什么要花言巧语?’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这一点还没有信心。’孔子很高兴。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不能实行,就乘着木筏去海上漂流,跟从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的勇气超过了我,没有什么才能是我比他强的。’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子路,在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在千户的城邑、百辆兵车的家族,可以让他做家宰,但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束上带子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接待宾客,但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我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我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对于宰予,我是从这个时候改变的。’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孔子说:‘申枨有欲望,怎么能刚强呢?’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对我施加压力,我也不愿意对别人施加压力。’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能够达到的境界。’

子贡说:‘老师的文章,我们可以听到;老师关于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却听不到。’

子路有消息听到,还没有去实践,就担心自己已经听到了。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被称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耻于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因此被称为文。’

孔子说:‘子产有君子的四种品德:他对自己恭敬,对上级尊敬,对百姓仁爱,对百姓使用仁义。’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时间久了就更加尊敬他。’

孔子说:‘臧文仲住在蔡地,房屋高大,装饰华丽,他的智慧在哪里呢?’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没有欢喜的表情,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愠怒的表情,他以前做令尹的政策一定告诉了新令尹,怎么样?’孔子说:‘他忠诚。’子张问:‘他仁慈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够知道他仁慈呢?’‘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陈文子有十辆马车,他放弃了马车离开,到了别的国家,就说:“这里的人还是和我原来的大夫崔子一样。”他又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人还是和我原来的大夫崔子一样。”他又离开了,怎么样?’孔子说:‘他清高。’子张问:‘他仁慈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够知道他仁慈呢?’

季文子做事之前考虑三次,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也就足够了。’

孔子说:‘宁武子,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聪明,国家政治混乱时他就愚昧。他的聪明可以比得上,他的愚昧却无法比得上。’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乡里的年轻人狂放不羁,文采斐然,却不知道如何约束他们。’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怨恨很少。’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直?有人向他要醋,他自己没有,却向邻居要来给别人。’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容、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是可耻的,我也认为这是可耻的。隐藏怨恨却与人为友,左丘明认为这是可耻的,我也认为这是可耻的。’

颜渊和子路在孔子旁边侍立,孔子说:‘为什么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皮袍和朋友共享,即使破旧了也不怨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善行,不表白自己的辛劳。’子路说:‘我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让朋友信任我,让年轻人怀念我。’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的人。’

孔子说:‘在十户人家的村落里,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可信的人,但他们不如我那样好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公冶长篇-注解

缧绁:缧绁是古代的刑具,指囚禁犯人的绳索,这里比喻困境。

邦有道:邦指国家,有道指国家政治清明,治理有方。

刑戮:刑戮指刑罚和杀戮,这里指受到刑罚。

子贱:子贱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

瑚琏:瑚琏是古代的一种礼器,用于盛酒,这里比喻有才能的人。

佞:佞指谄媚,善于花言巧语。

漆雕开:漆雕开是孔子的弟子,名开。

桴:桴是一种小船,这里比喻退隐。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名端木赐。

器:器指器物,这里比喻人的才能。

千乘之国: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里指一个小国。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千室之邑指有一千户人家的城邑,百乘之家指有一百辆战车的家族。

束带立于朝:束带立于朝指穿着官服站在朝廷上,这里指担任官职。

回:回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以仁德著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是孔子对宰予的评价,比喻宰予已经不可教化。

刚者:刚者指刚强的人。

申枨:申枨是孔子的弟子,名枨。

加诸人:加诸人指施加于人。

文章:文章指文章著作,这里指孔子的学问。

性与天道:性与天道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性指人的本性,天道指自然法则。

乘桴浮于海:乘桴浮于海指乘小船渡海,这里比喻隐居。

令尹子文:令尹子文是楚国的令尹,即宰相,名子文。

崔子:崔子指齐国的崔杼,曾弑君自立。

陈文子:陈文子是齐国的陈文子,以清高著称。

季文子:季文子是鲁国的季孙行父,以智谋著称。

宁武子:宁武子是鲁国的宁武子,以智慧著称。

党:党指同乡或同族的人。

狂简:狂简指狂放而简朴。

斐然成章:斐然成章指文采飞扬,有文采。

微生高直:微生高直指微生高,以正直著称。

左丘明:左丘明是春秋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左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公冶长篇-评注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这一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宽容与理解。他认为公冶长虽被囚禁,但这并非他的过错,因此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显示出孔子对于人的道德评价,不因外在环境而改变,强调的是人的内在品质。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这句话表明孔子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南容即使在国家政治清明时也不会堕落,在政治黑暗时也能避免刑罚,因此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品质的重视。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这句话是对子贱的赞美,认为他具有君子的品质。孔子通过这个问题表达了对鲁国缺少君子的遗憾,同时也反映出孔子对于君子品质的推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孔子将子贡比喻为瑚琏,这是古代的一种贵重器物,象征着子贡的才华和品德,显示出孔子对子贡的认可和期望。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孔子在这里批判了佞言,认为真正的仁者不需要花言巧语,因为佞言往往导致人们对仁者的误解和厌恶。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派遣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表示自己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孔子对此表示赞同,体现了孔子对于人才的尊重和信任。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的追求,即使道不行,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子路听到后表示愿意跟随孔子,孔子则认为子路过于勇猛,缺乏实际才能。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在这里回答了孟武伯关于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个弟子的仁的问题,表明孔子认为他们各有所长,但并不完全具备仁的特质。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通过与子贡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于颜回的赞赏,认为颜回的智慧远超自己,同时也反映出孔子谦虚的品质。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孔子对于宰予白天睡觉的行为表示失望,认为他如同朽木和粪土一样不可雕琢。同时,孔子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态度的转变,从听其言信其行到听其言观其行。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对于刚强的定义,认为申枨虽然有欲望,但并不能称之为刚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表达了自己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认为不愿意对别人施加压力,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施加压力。孔子则认为子贡的这种理想境界并非轻易可以达到。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孔子学问的理解,认为孔子的文章可以学习,但对于孔子关于性和天道的论述则难以领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这句话反映了子路的谨慎态度,他即使听到了一些知识,也不会轻易付诸实践,而是担心自己无法做到。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在这里解释了孔文子被称为“文”的原因,即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这些都是文人的品质。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在这里概括了子产作为君子的四个方面:谦恭、敬业、仁爱、正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他更加尊敬。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孔子对于臧文仲的奢侈行为表示质疑,认为这样的行为并不符合他的智慧。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孔子在这里通过子张的提问,讨论了忠和仁的关系,认为忠是仁的基础,但忠并不等同于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对于季文子的谨慎态度表示赞同,认为他思考两次就足够了。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在这里赞美了宁武子的智慧,认为他在国家政治清明时能够表现出智慧,而在政治黑暗时则能够保持愚钝,这种境界是难以达到的。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时,对于自己的弟子们表示赞赏,认为他们虽然年轻气盛,但才华横溢,只是缺乏适当的引导。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在这里赞美了伯夷、叔齐的宽容精神,认为他们不记恨过去的恩怨,因此很少产生怨恨。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孔子对于微生高的行为表示质疑,认为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正直,但实际上却是在借助邻人获取利益。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在这里批判了巧言令色、足恭的行为,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左丘明和孔子都对此感到羞耻。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在这里询问颜渊和子路的志向,子路表示愿意与朋友共享财富,颜渊则表示不愿意炫耀自己的善行和劳累,孔子则表达了自己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的关怀。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自我反省的重视,认为能够看到自己的过错并内心自责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好学的重视,认为即使在一个小村庄里,也能找到像自己一样忠诚守信的人,但好学却是独一无二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公冶长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0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