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充(27年-97年),东汉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以其学术独立和对理性思考的坚持著称。他的《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论衡》是王充的重要哲学著作,书中涉及到自然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王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理性解释,提出了“无神论”和“物质主义”的观点,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迷信与神话,强调通过理性与证据来理解世界。他的哲学观点对中国古代的理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作品,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四-寒温篇-原文
说寒温者曰:人君喜则温,怒则寒。
何则?喜怒发於胸中,然後行出於外,外成赏罚。
赏罚,喜怒之效。
故寒温渥盛,雕物伤人。
夫寒温之代至也,在数日之间,人君未必有喜怒之气发胸中,然後渥盛於外。
见外寒温,则知胸中之气也。
当人君喜怒之时,胸中之气未必更寒温也。
胸中之气,何以异於境内之气?
胸中之气,不为喜怒变,境内寒温,何所生起?
六国之时,秦、汉之际,诸侯相伐,兵革满道,国有相攻之怒,将有相胜之志,夫有相杀之气,当时天下未必常寒也。
太平之世,唐、虞之时,政得民安,人君常喜,弦歌鼓舞,比屋而有,当时天下未必常温也。
岂喜怒之气,为小发,不为大动邪?何其不与行事相中得也?
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之渐微。
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
成事,火位在南,水位在北,北边则寒,南极则热。
火之在炉,水之在沟,气之在躯,其实一也。
当人君喜怒之时,寒温之气,闺门宜甚,境外宜微。
今案寒温,外内均等,殆非人君喜怒之所致。
世儒说称,妄处之也。
王者之变在天下,诸侯之变在境内,卿大夫之变在其位,庶人之变在其家。
夫家人之能致变,则喜怒亦能致气。
父子相怒,夫妻相督,若当怒反喜,纵过饰非,一室之中,宜有寒温。
由此言之,变非喜怒所生,明矣。
或曰:‘以类相招致也。喜者和温,和温赏赐,阳道施予,阳气温,故温气应之。怒者愠恚,愠恚诛杀。阴道肃杀,阴气寒,故寒气应之。虎啸而谷风至,龙兴而景云起。同气共类,动相招致。故曰:‘以形逐影,以龙致雨’。雨应龙而来,影应形而去。天地之性,自然之道也。秋冬断刑,小狱微原,大辟盛寒,寒随刑至,相招审矣。’
夫比寒温於风云,齐喜怒於龙虎,同气共类,动相招致,可矣。
虎啸之时,风从谷中起;龙兴之时,云起百里内。
他谷异境,无有风云。
今寒温之变,并时皆然。
百里用刑,千里皆寒,殆非其验。
齐、鲁接境,赏罚同时,设齐赏鲁罚,所致宜殊,当时可齐国温、鲁地寒乎?
案前世用刑者,蚩尤、亡秦甚矣。
蚩尤之民,湎湎纷纷;亡秦之路,赤衣比肩,当时天下未必常寒也。
帝都之市,屠杀牛羊,日以百数,刑人杀牲,皆有贼心,帝都之市,气不能寒。
或曰:‘人贵於物,唯人动气。’夫用刑者动气乎?用受刑者为变也?如用刑者,刑人杀禽,同一心也。
如用受刑者,人禽皆物也,俱为万物,百贱不能当一贵乎?
或曰:‘唯人君动气,众庶不能。’夫气感必须人君,世何称於邹衍?邹衍匹夫,一人感气,世又然之。
刑一人而气辄寒,生一人而气辄温乎?赦令四下,万刑并除,当时岁月之气不温。
往年,万户失火,烟焱参天;河决千里,四望无垠。
火与温气同,水与寒气类。
失火河决之时,不寒不温。
然则寒温之至,殆非政治所致。
然而寒温之至,遭与赏罚同时,变复之家,因缘名之矣。
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人君无事,四时自然。
夫四时非政所为,而谓寒温独应政治?
正月之始,正月之后,立春之际,百刑皆断,囹圄空虚。
然而一寒一温,当其寒也,何刑所断?当其温也,何赏所施?
由此言之,寒温,天地节气,非人所为,明矣。
人有寒温之病,非操行之所及也。
遭风逢气,身生寒温。
变操易行,寒温不除。
夫身近而犹不能变除其疾,国邑远矣,安能调和其气?
人中於寒,饮药行解,所苦稍衰;转为温疾,吞发汗之丸而应愈。
燕有寒谷,不生五谷。
邹衍吹律,寒谷可种。
燕人种黍其中,号曰黍谷。
如审有之,寒温之灾,复以吹律之事,调和其气,变政易行,何能灭除?
是故寒温之疾,非药不愈;黍谷之气,非律不调。
尧遭洪水,使禹治之。
寒温与尧之洪水,同一实也。
尧不变政易行,知夫洪水非政行所致。
洪水非政行所致,亦知寒温非政治所招。
或难曰:《洪范》庶征曰:‘急,恆寒若;舒,恆燠若。’若,顺;燠,温;恆,常也。
人君急,则常寒顺之;舒,则常温顺之。
寒温应急舒,谓之非政,如何?
夫岂谓急不寒、舒不温哉?人君急舒而寒温递至,偶适自然,若故相应,犹卜之得兆、筮之得数也。
人谓天地应令问,其实适然。
夫寒温之应急舒,犹兆数之应令问也。
外若相应,其实偶然。
何以验之?夫天道自然,自然无为。
二令参偶,遭适逢会,人事始作,天气已有,故曰道也。
使应政事,是有,非自然也。
《易》京氏布六十卦於一岁中,六日七分,一卦用事。
卦有阴阳,气有升降。
阳升则温,阴升则寒。
由此言之,寒温随卦而至,不应政治也。
案《易》无妄之应,水旱之至,自有期节。
百灾万变,殆同一曲。
变复之家,疑且失实。
何以为疑?夫大人与天地合德,先天而天不违,後天而奉天时。
《洪范》曰:‘急,恆寒若;舒,恆燠若。’如《洪范》之言,天气随人易徒,当先天而天不违耳,何故复言後天而奉天时乎?
後者,天已寒温於前,而人赏罚於後也。
由此言之,人言与《尚书》不合,一疑也。
京氏占寒温以阴阳升降,变复之家以刑赏喜怒,两家乖迹,二疑也。
民间占寒温,今日寒而明日温,朝有繁霜,夕有列光,旦雨气温,旦旸气寒。
夫雨者阴,旸者阳也;寒者阴,而温者阳也。
雨旦旸反寒,旸旦雨反温,不以类相应,三疑也。
三疑不定,‘自然’之说,亦未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四-寒温篇-译文
说寒温的人说:君主高兴的时候就会温和,愤怒的时候就会寒冷。为什么呢?因为喜怒是从心中产生的,然后表现在外面,形成赏罚。赏罚,就是喜怒的表现。所以,寒和温过于强烈,就会伤害到人和物。寒和温的交替,通常在几天之内发生,君主未必会有喜怒之情在心中,然后才表现在外面。看到外界的寒和温,就可以知道君主心中的情绪。当君主喜怒的时候,心中的情绪未必会变得寒或温。心中的情绪,怎么会与国内的气候不同呢?心中的情绪不因喜怒而改变,国内的寒和温,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在战国时期,秦汉之际,诸侯相互攻伐,战争遍及道路,国家之间有攻伐的愤怒,有相互争胜的意图,有相互杀戮的气氛,当时天下未必总是寒冷的。在太平盛世,唐虞时代,政治得民心,君主常常高兴,弦歌和鼓舞,比比皆是,当时天下未必总是温暖的。难道喜怒的气氛,只是小范围的发作,不会引起大的变动吗?为什么它们不会与实际行为相符合呢?
靠近水就会感到寒冷,靠近火就会感到温暖,远离它们,感觉就会逐渐减弱。为什么呢?因为气的作用,距离有差异。完成事情时,火位于南方,水位于北方,北方就寒冷,南方就炎热。火在炉中,水在沟渠中,气在人体中,本质上是一样的。当君主喜怒的时候,寒和温的气,在家庭内部应该很强烈,在家庭外部应该很微弱。现在观察寒和温,内外都一样,这似乎不是君主喜怒的结果。世上的儒者说这些,都是胡说八道。
君主的变革影响天下,诸侯的变革影响境内,卿大夫的变革影响其职位,平民的变革影响其家庭。如果一个家庭能够引起变革,那么喜怒也能引起气的变化。父子相互愤怒,夫妻相互监督,如果应当愤怒却反而高兴,即使过分修饰错误,一个家庭中,也应该有寒和温。由此看来,变革不是由喜怒引起的,这是明显的。
有人说:‘同类相吸引。’高兴的和温暖的,会得到赏赐,这是阳道的施舍,阳气温暖,所以温暖的气会相应地产生。愤怒的和怨恨的,会进行诛杀。这是阴道的肃杀,阴气寒冷,所以寒冷的气会相应地产生。虎啸时山谷风起,龙兴时云起。同气同类,动起来会相互吸引。所以说:‘形影相随,龙兴致雨’。雨随着龙而来,影子随着形而去。天地的本性,自然之道。秋冬断刑,小案轻微,大案在严寒中,寒冷随着刑罚而来,相互吸引是明显的。
将寒温比作风云,将喜怒比作龙虎,同类相吸,动起来会相互吸引,这是可以的。虎啸时,风从山谷中起;龙兴时,云在百里内升起。其他山谷和地方,没有风和云。现在寒和温的变化,同时发生。百里之内用刑,千里之外都寒冷,这似乎不是真的。齐和鲁相邻,赏罚同时进行,如果齐赏鲁罚,结果应该不同,当时齐应该是温暖,鲁应该是寒冷吗?
以前使用刑罚的人,蚩尤和亡秦非常严重。蚩尤的人民,纷纷扰扰;亡秦的道路上,赤衣连肩,当时天下未必总是寒冷的。帝都的市场上,屠杀牛羊,每天数以百计,刑罚和杀戮都有恶意,帝都的市场,气不能寒冷。有人说:‘人比物贵,只有人能动气。’使用刑罚的人会动气吗?受刑的人会改变吗?如果使用刑罚的人,刑罚杀人,和杀禽兽是一样的心态。如果受刑的人,人和禽兽都是物,都是万物,百贱不能抵一贵吗?有人说:‘只有君主动气,百姓不能。’气的变化必须由君主引起,世上有谁像邹衍一样?邹衍是个平民,一个人感气,世人又都认同。刑罚一个人,气就变得寒冷,救一个人,气就变得温暖吗?赦免令四下发布,所有刑罚都废除,当时的岁月之气并不温暖。往年,万户失火,烟尘冲天;黄河决口,四望无际。火和温暖之气相同,水和寒冷之气相似。失火和河决的时候,既不寒冷也不温暖。那么,寒和温的到来,大概不是政治引起的。
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君主无事,四季自然。四季不是政治造成的,难道寒和温只应该响应政治吗?正月初一,正月初二,立春的时候,所有刑罚都停止,监狱空虚。然而,一冷一暖,当它冷的时候,刑罚断了什么?当它暖的时候,赏赐施给了什么?由此看来,寒和温,是天地节气,不是人为的,这是明显的。
人有寒和温的病,不是行为所能影响的。遭遇风和气,身体产生寒和温。改变行为,寒和温不能消除。身体近处还不能消除疾病,国家城邑更远,怎么能调和气候呢?人受到寒冷,喝药解寒,所苦逐渐减轻;转为温病,服用发汗药丸而痊愈。燕国有寒谷,不生长五谷。邹衍吹律,寒谷可以种植。燕人在其中种植黍子,称之为黍谷。如果确实如此,寒和温的灾害,再次用吹律的方法,调和气候,改变政治,怎么能消除呢?所以,寒和温的疾病,不是药不能治愈;黍谷的气候,不是律不能调和。尧遭遇洪水,派禹治理。寒和温与尧的洪水,本质上是相同的。尧没有改变政治,知道洪水不是政治行为引起的。洪水不是政治行为引起的,也知道寒和温不是政治引起的。
有人说:‘《洪范》中说的征兆,急的时候常常寒冷,舒的时候常常温暖。’‘若’是顺应的意思;‘燠’是温暖;‘恒’是常。君主急躁,就常常顺应寒冷;舒缓,就常常顺应温暖。寒和温应该顺应急和舒,说这不是政治,怎么样呢?难道是说急躁不会寒冷,舒缓不会温暖吗?君主急躁或舒缓,寒和温就交替到来,偶然符合自然,就像占卜得到征兆、筮得到数字一样。有人说天地响应命令询问,其实只是偶然。寒和温应该顺应急和舒,就像征兆和数字响应命令一样。表面上看是相应的,实际上只是偶然。
天道自然,自然无为。两个命令相互配合,偶然遇到,人事开始,天气已经有了,所以说这是道。如果响应政治,那么这是人为的。《易经》京氏在一年中布置六十卦,每六天七分,一卦掌管一段时间。卦有阴阳,气有升降。阳上升就温暖,阴上升就寒冷。由此看来,寒和温随着卦的变化而来,不会响应政治。
《易经》无妄卦的应验,水旱的到来,都有一定的周期。百灾万变,几乎都是一样的。变化反复的人,怀疑并且失去了真实。为什么怀疑呢?因为大人与天地合德,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洪范》说:‘急的时候常常寒冷,舒的时候常常温暖。’如果按照《洪范》的说法,天气随着人改变,应该是先天而天不违,为什么又说后天而奉天时呢?后者,天已经寒和温在前,而人赏罚在后。
由此看来,人们的话与《尚书》不符,这是第一个怀疑。京氏根据阴阳升降占卜寒和温,变化反复的人根据刑罚和喜怒,两家行为不一致,这是第二个怀疑。民间占卜寒和温,今天寒冷明天温暖,早上有霜,晚上有光,早上下雨气温,早上晴朗气温寒冷。雨是阴,晴是阳;寒冷是阴,温暖是阳。雨在早上晴朗时反而寒冷,晴在早上下雨时反而温暖,不是同类相应,这是第三个怀疑。三个怀疑不能确定,‘自然’的说法,也没有成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四-寒温篇-注解
人君:指古代的君主,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喜怒:指人的情感,喜和怒是两种常见的情绪表现。
胸中之气:比喻内心的情绪或精神状态。
赏罚:指君主对臣民或国家内部事务的奖赏和惩罚。
寒温:指天气的寒冷和温暖,也比喻情绪的冷热。
雕物伤人:比喻过分追求外在的华丽而伤害了人。
数日之间:指很短的时间。
六国之时:指战国时期,当时有六个强国相互争斗。
秦、汉之际:指秦朝和汉朝交替的时期。
弦歌鼓舞:比喻音乐和舞蹈,这里指文化繁荣的景象。
比屋而有:指家家户户都有。
近水则寒,近火则温:比喻接近某种事物就会受到其影响。
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指气的施加,距离有远近之分。
火位在南,水位在北:古代五行学说中,火代表南方,水代表北方。
闺门宜甚,境外宜微:指在家中的气氛应该强烈,在境外应该微弱。
王者之变在天下,诸侯之变在境内,卿大夫之变在其位,庶人之变在其家:指不同阶层的人对政治变化的反应不同。
家人之能致变,则喜怒亦能致气:指家庭成员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气氛。
父子相怒,夫妻相督:指父子之间发生争执,夫妻之间相互监督。
比寒温於风云,齐喜怒於龙虎:比喻寒温与风云,喜怒与龙虎之间的关系。
同气共类,动相招致:指相同性质的气体会相互吸引。
以形逐影,以龙致雨:比喻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秋冬断刑,小狱微原,大辟盛寒,寒随刑至,相招审矣:指秋冬季节刑罚增多,天气变冷,两者相互关联。
帝都之市,屠杀牛羊,日以百数,刑人杀牲,皆有贼心,帝都之市,气不能寒:指在帝都的市场上,每天都有大量的牛羊被屠杀,这些行为都有犯罪心理,因此帝都的气氛不会变得寒冷。
人贵於物,唯人动气:指人比其他事物更重要,因为人能够产生情绪。
蚩尤:中国古代的一位战神,常用来比喻凶猛的敌人。
亡秦:指秦朝的灭亡。
帝都:指古代的都城,如长安、洛阳等。
囹圄:指监狱。
饮药行解:指服用药物来缓解病情。
燕有寒谷,不生五谷。邹衍吹律,寒谷可种。燕人种黍其中,号曰黍谷:指邹衍通过吹律使寒冷的谷地能够种植五谷。
黍谷:指通过特殊方法种植在寒冷谷地中的黍谷。
洪水:指大规模的洪水灾害。
《洪范》:《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古代的治国方略。
急,恒寒若;舒,恒燠若:指君主急躁时天气会寒冷,君主宽舒时天气会温暖。
京氏:指京房,汉代易学家。
《易》:指《易经》,是一部占卜哲学书。
大人与天地合德,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指君主的德行与天地相合,顺应天时。
卜之得兆、筮之得数:指通过占卜得到预兆或数字。
二令参偶,遭适逢会,人事始作,天气已有,故曰道也:指君主的行为与天气的变化相互关联,这是自然之道的表现。
《易》京氏布六十卦於一岁中,六日七分,一卦用事:指京房将六十卦分布在一年中,每卦持续六日七分。
变复之家:指研究变化和恢复的学者。
疑且失实:指怀疑并失去了事实依据。
道:指自然规律或宇宙真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四-寒温篇-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论衡·寒温篇》,作者王充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寒温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之间的联系。
首句‘说寒温者曰:人君喜则温,怒则寒’提出了一个传统的观点,认为君主的喜怒会影响天气的寒暖。作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观点缺乏科学依据。
作者进一步分析,指出君主喜怒与外界寒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他通过对比历史上的例子,如战国时期和唐虞时期,说明即使在政治动荡或太平盛世,天气也未必会一直寒或暖。
作者通过‘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的比喻,说明自然现象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君主的喜怒无关。
在分析寒温与政治的关系时,作者提出了‘王者之变在天下,诸侯之变在境内,卿大夫之变在其位,庶人之变在其家’的观点,认为政治的变化是由不同的社会阶层引起的,而不是由君主的喜怒决定的。
作者还通过‘夫家人之能致变,则喜怒亦能致气’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家庭内部的喜怒情绪也会影响家庭氛围,但并不意味着家庭内部的喜怒可以改变天气。
在讨论寒温与刑罚的关系时,作者提出了‘案前世用刑者,蚩尤、亡秦甚矣’的例子,说明刑罚并不能决定天气的寒暖。
作者最后通过对比‘春温夏暑,秋凉冬寒’的自然规律和‘寒温之至,殆非政治所致’的结论,强调了自然现象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区别。
作者在文末提出了对《洪范》中‘急,恒寒若;舒,恒燠若’的解释,认为天气的变化是自然规律,而非政治行为所能影响。他通过分析《易经》中的卦象,进一步论证了自然规律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区别。
整篇文章以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著称,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和政治行为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