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二-量知篇

作者: 王充(27年-97年),东汉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以其学术独立和对理性思考的坚持著称。他的《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论衡》是王充的重要哲学著作,书中涉及到自然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王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理性解释,提出了“无神论”和“物质主义”的观点,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迷信与神话,强调通过理性与证据来理解世界。他的哲学观点对中国古代的理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作品,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二-量知篇-原文

《程材》所论,论材能行操,未言学知之殊奇也。

夫儒生之所以过文吏者,学问日多,简练其性,雕琢其材也。

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成德也。

材尽德成,其比於文吏,亦雕琢者,程量多矣。

贫人与富人,俱赍钱百,并为赙礼死哀之家。

知之者,知贫人劣能共百,以为富人饶羡有奇余也;不知之者,见钱俱百,以为财货贫富皆若一也。

文吏、儒生有似於此。皆为掾吏,并典一曹,将知之者,知文吏、儒生笔同,而儒生胸中之藏,尚多奇余;不知之者,以为皆吏,深浅多少同一量,失实甚矣。

地性生草,山性生木。

如地种葵韭,山树枣栗,名曰美园茂林,不复与一恆地庸山比矣。

文吏、儒生,有似於此,俱有材能,并用笔墨,而儒生奇有先王之道。

先王之道,非徒葵韭枣栗之谓也。

恆女之手,纺绩织经;如或奇能,织锦刺绣,名曰卓殊,不复与恆女科矣。

夫儒生与文吏程材,而儒生侈有经传之学,犹女工织锦刺绣之奇也。

贫人好滥,而富人守节者,贫人不足而富人饶侈。

儒生不为非,而文吏好为奸者,文吏少道德,而儒生多仁义也。

贫人富人,并为宾客,受赐於主人,富人不惭而贫人常愧者,富人有以效,贫人无以复也。

儒生、文吏,俱以长吏为主人者也。

儒生受长吏之禄,报长吏以道;文吏空胸无仁义之学,居往食禄,终无以效,所谓尸位素餐者也。

素者,空也;空虚无德,餐人之禄,故曰素餐。

无道艺之业,不晓政治,默坐朝庭,不能言事,与尸无异,故曰尸位。

然则文吏所谓尸位素餐者也。

居右食嘉,见将倾邪,岂能举记陈言得失乎?一则不能见是非,二则畏罚不敢直言。

‘《礼》曰:情欲巧。’其能力言者,文丑不好,有骨无肉,脂腴不足,犯干将相指,遂取间郤。

为地战者不能立功名,贪爵禄者不能谏於上。

文吏贪爵禄,一日居位,辄欲图利,以当资用,侵渔徇身,不为将官显义。

虽见太山之恶,安肯扬举毛发之言?事理如此,何用自解於尸位素餐乎?

儒生学大义,以道事将,不可则止,有大臣之志,以经勉为公正之操,敢言者也,位又疏远。

远而近谏,《礼》谓之谄,此则郡县之府庭所以常廓无人者也。

或曰:’文吏笔扎之能,而治定簿书,考理烦事,虽无道学,筋力材能尽於朝庭,此亦报上之效验也。’

曰:’此有似於贫人负官重责,贫无以偿,则身为官作,责乃毕竟。’

夫官之作,非屋庑则墙壁也。

屋庑则用斧斤,墙壁则用筑锸。

荷斤斧,把筑锸,与彼握刀持笔何以殊?

苟谓治文书者报上之效验,此则治屋庑墙壁之人,亦报上也。

俱为官作,刀笔斧斤筑锸钧也。

抱布贸丝,交易有亡,各得所愿。

儒生抱道贸禄,文吏无所抱,何用贸易?

农商殊业,所畜之货,货不可同,计其精粗,量其多少,其出溢者名曰富人,富人在世,乡里愿之。

夫先王之道,非徒农商之货也,其为长吏立功致化,非徒富多出溢之荣也。

且儒生之业,岂徒出溢哉?其身简练,知虑光明,见是非审,审尤奇也。

蒸所与众山之材干同也,〔伐〕以为蒸,熏以火,烟热究浃,光色泽润,爇之於堂,其耀浩广,火灶之效加也。

绣之未刺,锦之未织,恆丝庸帛,何以异哉?加五采之巧,施针缕之饰,文章炫耀,黼黻华虫,山龙日月。

学士有文章,犹丝帛之有五色之巧也。

本质不能相过,学业积聚,超逾多矣。

物实无中核者谓之郁,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

文吏不学,世之教无核也,郁朴之人,孰与程哉?

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瑳琢磨也。

虽欲勿用,贤君其舍诸?

孙武、阖庐,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学其法者,战必胜。

不晓什伯之阵,不知击刺之术者,强使之军,军覆师败,无其法也。

谷之始熟曰粟。

舂之於臼,簸其粃糠;蒸之於甑,爨之以火,成熟为饭,乃甘可食。

可食而食之,味生肌腴成也。

粟未为米,米未成饭,气腥未熟,食之伤人。

夫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为饭也。

知心乱少,犹食腥谷,气伤人也。

学士简练於学,成熟於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也。

铜锡未采,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炉橐铸铄乃成器。

未更炉橐,名曰积石,积石与彼路畔之瓦、山间之砾,一实也。

故夫谷未舂蒸曰粟,铜未铸铄曰积石,人未学问曰矇。

矇者,竹木之类也。

夫竹生於山,木长於林,未知所入。

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

断木为椠,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夫竹木,粗苴之物也,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

况人含天地之性,最为贵者乎!

不入师门,无经传之教,以郁朴之实,不晓礼义,立之朝庭,植笮树表之类也,其何益哉?

山野草茂,钩镰斩刈,乃成道路也。

士未入道门,邪恶未除,犹山野草木未斩刈,不成路也。

染练布帛,名之曰采,贵吉之服也。

无染练之治,名縠粗,縠粗不吉,丧人服之。

人无道学,仕宦朝庭,其不能招致也,犹丧人服粗,不能招吉也。

能削柱梁,谓之木匠。

能穿凿穴坎,谓之士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

夫文吏之学,学治文书也,当与木土之匠同科,安得程於儒生哉?

御史之遇文书,不失分铢;有司之陈笾豆,不误行伍。

其巧习者,亦先学之,人不贵者也,小贱之能,非尊大之职也。

无经艺之本,有笔墨之末,大道未足而小伎过多,虽曰吾多学问,御史之知、有司之惠也。

饭黍梁者餍,餐糟糠者饱,虽俱曰食,为腴不同。

儒生文吏,学俱称习,其於朝庭,有益不钧。

郑子皮使尹何为政,子产比於未能操刀使之割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曰:‘贼夫人之子。’

皆以未学,不见大道也。

医无方术,云:‘吾能治病。’

问之曰:‘何用治病?’

曰:‘用心意。’

病者必不信也。

吏无经学,曰:‘吾能治民。’

问之曰:‘何用治民?’

曰:‘以材能。’

是医无方术,以心意治病也,百姓安肯信向,而人君任用使之乎?

手中无钱,之市使货主问曰‘钱何在’,对曰:‘无钱’,货主必不与也。

夫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

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向之,奈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二-量知篇-译文

《程材》这本书所讨论的,是关于才能和操行的内容,并没有提到学问的奇特之处。儒生之所以超过文吏,是因为他们的学问越来越多,性格经过简化锻炼,才能得到雕琢。因此,学者之所以反情治性,是为了尽其才能,成就德行。才能和德行都得到了完善,与文吏相比,他们就像是经过更多雕琢的人,差距很大。

穷人和富人都有钱一百,一起给丧家送礼。懂得这个道理的人,知道穷人只能拿出这么多,而富人还有剩余;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看到钱都是一百,以为财富和贫富是一样的。文吏和儒生就像这样。他们都是小官吏,管理同一个部门,懂得这个道理的人知道文吏和儒生的文笔相同,但儒生胸中的学问更多;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以为他们都只是官吏,深浅多少是一样的,这太不真实了。

土地天生草,山天生木。如果在土地上种上葱蒜,山上种上枣树和栗子,这就可以叫做美丽的花园和茂密的树林,不再和普通的土地和山相比。文吏和儒生就像这样,他们都有才能,都使用笔墨,但儒生还拥有先王的道德。先王的道德,不仅仅是葱蒜枣栗之类的。

常人的手会纺纱织布;如果有人有特殊才能,会织锦刺绣,这就可以叫做杰出,不再和普通女子一样了。儒生和文吏在才能上有所区别,儒生拥有经传之学,就像女工织锦刺绣一样独特。

穷人喜欢奢侈,而富人遵守节俭,穷人因为不够而富人因为奢侈。儒生不做坏事,而文吏喜欢做坏事,这是因为文吏缺少道德,而儒生有仁义。

穷人和富人都是客人,接受主人的赏赐,富人不会感到羞愧而穷人常常感到羞愧,这是因为富人有所作为,而穷人没有可以回报的。

儒生和文吏都是长吏的下属。儒生接受长吏的俸禄,用道德回报长吏;文吏空有胸中的学问,没有仁义,只是坐着领取俸禄,最终没有可以回报的,这就是所谓的尸位素餐。‘素’就是空,空虚无德,吃别人的俸禄,所以叫尸位素餐。没有道艺的才能,不懂得政治,默默坐在朝廷上,不能谈论政事,和尸体没有区别,所以叫尸位。

文吏居高位享受美食,看到有人偏离正道,难道能提出意见和建议吗?一方面不能辨别是非,另一方面害怕惩罚而不敢直言。

《礼记》说:‘情欲巧。’那些能够直言的人,文采不好,但骨头坚硬,肌肉不足,面对将相的指责,却能巧妙地找到漏洞。

在土地上耕作的人不能建立功名,只贪图爵禄的人不能在上级面前进谏。文吏贪图爵禄,一旦担任官职,就想要谋取利益,用作自己的资用,侵吞掠夺,不为将官立功。

即使看到泰山般的恶行,又怎么会提出一点点的批评呢?事情就是这样,还用得着自己去解释尸位素餐吗?儒生学习大义,用道德侍奉上级,如果做不到就停止,有大臣的志向,用经典勉励自己保持公正,是敢于直言的人,但他们的地位又很疏远。

在远处进谏,《礼记》称之为谄媚,这就是为什么郡县府庭常常空无一人。

有人说:‘文吏的书写能力,治理确定簿书,处理繁杂的事务,即使没有道学,他们的才能和精力都在朝廷上,这也是对上级的回报。’回答说:这就像穷人承担着官府的重责,穷人无法偿还,就变成官府的劳役,责任才最终了结。

官府的工作,不是房屋就是墙壁。房屋需要用斧头和锤子,墙壁需要用锄头和铲子。拿着斧头锤子,拿着锄头铲子,和那些拿着刀和笔的人有什么区别?如果认为处理文书是对上级的回报,那么那些处理房屋墙壁的人也是对上级的回报。他们都是官府的工作,刀笔斧头铲子是一样的。

拿着布匹交换丝绸,交易中会有损失,各自得到想要的。儒生用道德交换俸禄,文吏没有可以交换的东西,还需要什么交易?农业和商业是不同的行业,他们所储存的货物不同,计算其精粗,衡量其多少,那些储存多的人叫做富人,富人在世,乡里的人都会喜欢他们。

先王的道德,不仅仅是农业和商业的货物,它对于长吏建立功绩和教化,不仅仅是富多而溢出的荣耀。

儒生的职业,不仅仅是富多而溢出,他们的身体经过锻炼,思维清晰,能辨别是非,特别出色。

竹子和众山一样,砍下来做成蒸笼,用火烧,烟热渗透,光泽滋润,在堂上烧火,光芒浩大,这是火灶的效果。

绣花之前没有刺过的,织锦之前没有织过的,普通的丝和布,有什么区别呢?加上五彩的技巧,施加针线的装饰,文章灿烂,华美的纹饰,山龙日月。

学者有文章,就像丝和布有五彩的技巧一样。本质不能超越的叫做‘郁’,没有刀斧砍伐的叫做‘朴’。

文吏不学习,世上的教育没有核心,就像‘郁’和‘朴’的人一样,谁又能评判他们呢?‘骨’需要切割,‘象’需要雕刻,‘玉’需要琢磨,‘石’需要打磨,切割、雕刻、琢磨,才能成为宝器。

人的学问和才能的成就,就像‘骨’、‘象’、‘玉’、‘石’的切割、雕刻、琢磨一样。

即使不想使用,贤明的君主又怎么会舍弃他们呢?孙武、阖庐,是世上擅长用兵的人,知道学习他们的人,战斗一定会胜利。

不懂得阵法,不知道攻击和防御的技巧,强行让他们领军,军队就会覆灭,因为没有掌握这些方法。

谷物刚开始成熟叫做‘粟’。在臼中舂打,簸去糠皮;在甑中蒸煮,用火烤熟,成熟为饭,才甘甜可口。可以吃就吃,味道甜美,肌肉丰满。

粟还没有变成米,米还没有变成饭,气味腥臭,没有煮熟,吃了会伤害人。

人如果不学习,就像谷物没有变成粟,米没有变成饭一样。知道心乱的人,就像吃腥臭的谷物,气味会伤害人。

学者在学问上经过锻炼,在师傅那里成熟,对自身有益,就像谷物成熟为饭,吃了会使人肌肉丰满。

铜和锡没有开采出来,在众多石头之间,工匠挖掘,在炉中熔炼,才能成为器物。没有经过炉火的,叫做‘积石’,‘积石’和路边的瓦、山间的石头是一样的。

所以,谷物没有舂打蒸煮叫做‘粟’,铜没有熔炼叫做‘积石’,人没有学问叫做‘矇’。‘矇’是指竹木之类的。

竹子生长在山上,树木生长在林中,不知道要去哪里。砍下竹子做成竹筒,破开做成竹简,加上笔墨的痕迹,就变成了文字,大的成为经典,小的成为传记。

砍下树木做成木板,用刀斧加工,才能成为奏章。竹木是粗糙的东西,经过雕刻和加工,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何况人含有天地之性,是最宝贵的呢!

不进入师傅的门下,就没有经传的教诲,就像那未经雕琢的质朴之木,不懂礼义,把他放在朝廷里,就像种植未经修剪的树木一样,这有什么好处呢?山野里的草长得茂盛,用钩镰割掉它们,才能形成道路。士人如果没有进入学术的门径,邪恶的念头没有消除,就像山野里的草木没有被割除,就不会形成道路。

染色的布料,叫做采,是吉祥的服装。没有经过染色的粗布,叫做縠粗,縠粗不吉祥,是丧事中的人穿的。人如果没有学术修养,却在朝廷做官,那他就像穿丧服的人穿粗布,不能带来吉祥。

能够雕刻柱梁的,叫做木匠。能够挖掘洞穴的,叫做石匠;能够雕刻文书的,叫做史匠。文吏的学问,是学习处理文书,应当和木匠、石匠属于同一类别,怎么能和儒生相提并论呢?御史处理文书,不会出差错;官员摆放祭祀用的器物,不会错乱行列。那些熟练处理文书的人,也是先学习这些的,这些并不是高贵的工作,而是低贱的能力,不是尊贵的大职责。

没有学术的基础,只有一点笔墨的技巧,大道还没有学足,小技巧却过多,虽然可以说我有很多学问,御史的见识、官员的智慧。吃黍米饭的人吃得饱,吃糟糠的人也饱,虽然都说是吃饭,但食物的肥瘦是不同的。

儒生和文吏,学问都称为学习,但在朝廷里,对朝廷的贡献是不一样的。

郑国子皮让尹何去处理政务,子产比喻说这是像还没有学会拿刀的人让他去割东西。

子路让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是在害那个孩子。’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学问,没有看到大道。

医生没有治疗方法,说:‘我能治病。’问他说:‘怎么治病呢?’他说:‘用心意。’病人一定会不相信。

官员没有经学知识,说:‘我能治理百姓。’问他说:‘怎么治理百姓呢?’他说:‘用才能。’这就好比医生没有治疗方法,却用心意治病,百姓怎么会相信他,而君主又怎么会任用他呢?

手里没有钱,去市场买东西,问货主‘钱在哪里’,回答说:‘没有钱’,货主肯定不会给他。

胸中没有学问,就像手里没有钱一样。想要君主任用他,百姓信任他,怎么办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二-量知篇-注解

程材:指对人才进行考核和选拔的过程,这里的‘材’指的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操:操行,指人的品德和行为。

儒生:古代指受过儒家教育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文吏:指负责文书工作的官员。

简练:简约而精练,这里指儒生通过学习,性格变得简约而有修养。

雕琢:雕刻和打磨,这里比喻通过学习和修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

赙礼:丧葬时送给家属的财物。

赍:携带,这里指携带钱财。

奇余:超出一般,这里指富人有剩余的财物。

掾吏:古代官职,指地方官府的属吏。

典一曹:掌管一个部门的事务。

先王之道:古代圣王所倡导的道德和政治原则。

葵韭枣栗:这里比喻儒生所学的知识,如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恒女:普通女子。

纺绩织经:纺纱和织布,这里比喻文吏的工作。

织锦刺绣:制作精美的织物,这里比喻儒生所学的深奥知识。

尸位素餐:空占职位而不尽职守,白吃饭。

素:空无所有。

尸:尸体,这里比喻空占职位的人。

情欲巧:感情和欲望的巧妙处理。

干将相指:古代名剑,这里比喻儒生的才华。

间郤:缝隙,这里比喻儒生的才华能够找到问题所在。

谷:谷物,这里比喻儒生的学问。

米:经过加工的谷物,这里比喻学问的深入。

积石:未经加工的石头,这里比喻没有学问的人。

矇:昏暗,这里比喻没有学问的人。

经传:经,指儒家经典;传,指对经典的解释和阐述。经传之教即指儒家经典及其解释。

黼黻华虫:古代礼服上的花纹,这里比喻儒生的学问丰富多彩。

骨象玉石切磋琢磨:比喻通过学习和修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

谷未舂蒸曰粟:谷物未经加工叫粟,这里比喻学问未经深入学习。

铜未铸铄曰积石:铜未经冶炼叫积石,这里比喻人未经学问的熏陶。

竹木之类:竹子和木头,这里比喻没有经过加工的学问。

经:经典,这里指儒生的学问。

传记:传记,这里指儒生的学问。

椠:木简,这里指书写材料。

板:木板,这里指书写材料。

奏牍:古代官员上呈的文书。

苴:粗糙,这里指未经加工的学问。

师门:指师傅的传授门径,古代学习儒家经典,必须拜师学习,故以师门代指儒家学术的传承。

郁朴:指树木茂盛的样子,比喻人的品德或学问深厚。

礼义:指儒家提倡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朝庭:古代对朝廷的别称,指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

植笮树表:植,种植;笮,古代一种草;树表,立标志。指种植草类以标记边界。

山野草茂:比喻人心中的邪恶思想或行为。

钩镰斩刈:用钩镰割除杂草,比喻去除不良思想。

染练:指将布料染色和练白,比喻人的品德修养。

采:指染色后的布料,此处比喻经过修养和教化的行为。

縠粗:縠,细布;粗,粗布。指未经染色和练白的粗布,比喻未经教化的行为。

史匠:指懂得雕刻文书的工匠,此处比喻懂得文书处理的技术人员。

程於儒生:程,衡量;儒生,指学习儒家经典的人。此处指文吏的学问和技术不应低于儒生。

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官员,相当于现代的监察机关。

分铢:分,极小的单位;铢,古代货币单位,极其微小。分铢,形容极其精确。

有司:古代官名,指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笾豆: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器物,此处比喻处理事务的规范和程序。

行伍:古代军队编制,此处比喻做事的条理和秩序。

小贱之能:指低贱的技术或能力。

大道:指儒家所倡导的治国理念、道德原则。

小伎:指小技巧、小本领。

郑子皮:古代郑国的一位官员。

尹何:郑国的一位官员。

子产:古代郑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

子路:孔子的弟子,以勇猛著称。

子羔:孔子的弟子,以谦逊著称。

费宰:古代官名,指负责费地的官员。

贼夫人之子:原指对他人儿子的不尊重,此处比喻对未学之人委以重任。

医无方术:指医生没有治疗方法。

心意:指医生的治疗意图或方法。

吏无经学:指官员没有经过儒家经典的学习。

材能:指官员的才能。

货主:指商人或货物的所有者。

胸中不学:指心中没有学问。

任使之:指被君主任用。

信向之:指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二-量知篇-评注

‘不入师门,无经传之教’开篇即点明师门与经传之教的重要性,强调只有通过师门的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诲。‘以郁朴之实,不晓礼义’则批评那些缺乏文化修养的人,指出他们如同未经雕琢的树木,无法在朝庭中发挥作用。‘山野草茂,钩镰斩刈,乃成道路也’用比喻手法,说明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将混乱无序的状态变为有序,暗喻学习的重要性。

‘士未入道门,邪恶未除,犹山野草木未斩刈,不成路也’进一步阐述,指出士人如果不学习正道,就如同未修剪的草木,无法成为有用的道路。‘染练布帛,名之曰采,贵吉之服也’通过布帛的染色过程,比喻人的修养和品德,认为只有经过修炼,才能成为吉祥之人。

‘无染练之治,名縠粗,縠粗不吉,丧人服之’指出未经修炼的布料不吉利,比喻那些没有学习的人不适合担任重要职务。‘人无道学,仕宦朝庭,其不能招致也,犹丧人服粗,不能招吉也’强调道学的重要性,认为没有道学的人无法在朝庭中有所作为。

‘能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穿凿穴坎,谓之士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列举了不同工匠的技艺,指出文吏的文书处理能力也应与工匠的技艺相提并论。‘夫文吏之学,学治文书也,当与木土之匠同科,安得程於儒生哉?’质疑文吏的学问为何不能与儒生相提并论,暗示文吏的学问同样重要。

‘御史之遇文书,不失分铢;有司之陈笾豆,不误行伍’赞扬御史和有司在处理文书和礼仪方面的精准。‘其巧习者,亦先学之,人不贵者也,小贱之能,非尊大之职也’指出这些技能虽然重要,但并非尊贵的大职。

‘无经艺之本,有笔墨之末,大道未足而小伎过多,虽曰吾多学问,御史之知、有司之惠也’批评那些只注重笔墨技巧而忽视根本学问的人,认为他们的学问虽多,但并非真正的学问。‘饭黍梁者餍,餐糟糠者饱,虽俱曰食,为腴不同’用饮食的比喻,说明知识和技能的差别。

‘儒生文吏,学俱称习,其於朝庭,有益不钧’指出儒生和文吏的学问虽然都被称为习,但在朝庭中的作用并不相同。‘郑子皮使尹何为政,子产比於未能操刀使之割也’和‘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曰:“贼夫人之子。”’通过历史故事,说明未经学习的人不适合担任重要职务。

‘医无方术,云:“吾能治病。”问之曰:“何用治病?” 曰:“用心意。”病者必不信也。’和‘吏无经学,曰:“吾能治民。”问之:“何用治民?” 曰:“以材能。”是医无方术,以心意治病也,百姓安肯信向,而人君任用使之乎?’’通过医生和官员的比喻,说明没有真正的才能和学问,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

‘手中无钱,之市使货主问曰“钱何在”,对曰:“无钱”,货主必不与也。夫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向之,奈何也?’’以钱币的比喻,说明没有学问就像没有钱一样,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和任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二-量知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9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