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充(27年-97年),东汉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以其学术独立和对理性思考的坚持著称。他的《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论衡》是王充的重要哲学著作,书中涉及到自然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王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理性解释,提出了“无神论”和“物质主义”的观点,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迷信与神话,强调通过理性与证据来理解世界。他的哲学观点对中国古代的理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作品,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六-龙虚篇-原文
盛夏之时,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龙藏於树木之中,匿於屋室之间也,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於外。
龙见,雷取以升天。
世无愚智贤不肖,皆谓之然。
如考实之,虚妄言也。
夫天之取龙何意邪?如以龙神为天使,犹贤臣为君使也,反报有时,无为取也。
如以龙遁逃不还,非神之行,天亦无用为也。
如龙之性当在天,在天上者固当生子,无为复在地。
如龙有升降,降龙生子於地,子长大,天取之,则世名雷电为天怒,取龙之子,无为怒也。
且龙之所居,常在水泽之中,不在木中屋间。
何以知之?叔向之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传曰:‘山致其高,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
传又言:‘禹渡於江,黄龙负船。’
‘荆次非渡淮,两龙绕舟。’
‘东海之上,有A丘欣,勇而有力,出过神渊,使御者饮马,马饮因没。欣怒,拔剑入渊追马,见两蛟方食其马,手剑击杀两蛟。’
由是言之,蛟与龙常在渊水之中,不在木中屋间明矣。
在渊水之中,则鱼鳖之类。
鱼鳖之类,何为上天?天之取龙,何用为哉?
如以天神乘龙而行,神恍惚无形,出入无间,无为乘龙也。
如仙人骑龙,天为仙者取龙,则仙人含天精气,形轻飞腾,若鸿鹄之状,无为骑龙也。
世称黄帝骑龙升天,此言盖虚,犹今谓天取龙也。
且世谓龙升天者,必谓神龙。
不神,不升天;升天,神之效也。
天地之性,人为贵,则龙贱矣。
贵者不神,贱者反神乎?
如龙之性有神与不神,神者升天,不神者不能。
龟蛇亦有神与不神,神龟神蛇,复升天乎?
且龙禀何气而独神?
天有仓龙、白虎、硃鸟、玄武之象也,地亦有龙、虎、鸟、龟之物。
四星之精,降生四兽。
虎鸟与龟不神,龙何故独神也?
人为倮虫之长,龙为鳞虫之长。
俱为物长,谓龙升天,人复升天乎?
龙与人同,独谓能升天者,谓龙神也。
世或谓圣人神而先知,犹谓神龙能升天也。
因谓圣人先知之明,论龙之才,谓龙升天,故其宜也。
天地之间,恍惚无形,寒暑风雨之气乃为神。
今龙有形,有形则行,行则食,食则物之性也。
天地之性,有形体之类,能行食之物,不得为神。
何以言之,龙有体也。
传曰:‘鳞虫三百,龙为之长。’
龙为鳞虫之长,安得无体?
何以言之,孔子曰:‘龙食於清,游於清。龟食於清;游於浊;鱼食於浊,游於浊。丘上不及龙,下不为鱼,中止其龟与!’
《山海经》言:四海之外,有乘龙蛇之人。
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
由此言之,马、蛇之类也。
慎子曰:‘蜚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雨霁,与蚓蚁同矣。’
韩子曰:‘龙之为虫也,鸣可狎而骑也。然喉下有逆鳞尺余,人或婴之,必杀人矣。’
比之为蚓蚁,又言虫可狎而骑,蛇、马之类明矣。
传曰:‘纣作象箸而箕子泣。’
泣之者,痛其极也。
夫有象箸,必有玉杯。
玉杯所盈,象箸所挟,则必龙肝豹胎。
夫龙肝可食,其龙难得。
难得则愁下,愁下则祸生,故从而痛之。
如龙神,其身不可得杀,其肝何可得食?
禽兽肝胎非一,称龙肝豹胎者,人得食而知其味美也。
春秋之时,龙见於绛郊。
魏献子问於蔡墨曰:‘吾闻之,虫莫智於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智,信乎?’
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智。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献子曰:‘是二者,吾亦闻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谓也?’
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舜,而锡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鬲川,鬲夷氏是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
及有夏,孔甲扰於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也,而未获豢龙氏。
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刘累学扰龙於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龙。
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後。
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
既而使求, 惧而不得,迁於鲁县,范氏其後也。’
献子曰:‘今何故无之?’
对曰:‘夫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
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
官宿其业,其物乃至。
若泯弃之,物乃低伏,郁湮不育。’
由此言之,龙可畜又可食也。
可食之物,不能神矣。
世无其官,又无董父、後刘之人,故潜藏伏匿,出见希疏;出又乘云,与人殊路,人谓之神。
如存其官而有其人,则龙,牛之类也,何神之有?
以《山海经》言之,以慎子、韩子证之,以俗世之画验之,以箕子之泣订之,以蔡墨之对论之,知龙不能神,不能升天,天不以雷电取龙,明矣。
世俗言龙神而升天者,妄矣。
世俗之言,亦有缘也。
短书言:‘龙无尺木,无以升天。’
又曰‘升天’,又言‘尺木’,谓龙从木中升天也。
彼短书之家,世俗之人也。
见雷电发时,龙随而起,当雷电〔击〕树木之时,龙适与雷电俱在树木之侧,雷电去,龙随而上,故谓从树木之中升天也。
实者雷龙同类,感气相致,故《易》曰:‘云从龙,风从虎。’
又言:‘虎啸谷风至,龙兴景云起。’
龙与云相招,虎与风相致,故董仲舒雩祭之法,设土龙以为感也。
夫盛夏太阳用事,云雨干之。
太阳火也,云雨水也,〔水〕火激薄则鸣而为雷。
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
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
天极雷高,云消复降。
人见其乘云则谓‘升天’,见天为雷电则为‘天取龙’。
世儒读《易》文,见传言,皆知龙者云之类。
拘俗人之议,不能通其说;又见短书为证,故遂谓‘天取龙’。
天不取龙,龙不升天。
当丘欣之杀两蛟也,手把其尾,拽而出之至渊之外,雷电击之。
蛟则龙之类也。
蛟龙见而云雨至,云雨至则雷电击。
如以天实取龙,龙为天用,何以死蛟〔不〕为取之?
且鱼在水中,亦随云雨,蜚而乘云雨非升天也。
龙,鱼之类也,其乘雷电犹鱼之飞也。
鱼随云雨,不谓之神,龙乘雷电独谓之神。
世俗之言,失其实也。
物在世间,各有所乘。
水蛇乘雾,龙乘云,鸟乘风。
见龙乘云,独谓之神,失龙之实,诬龙之能也。
然则龙之所以为神者,以能屈伸其体,存亡其形。
屈伸其体,存亡其形,未足以为神也。
豫让吞炭,漆身为厉,人不识其形。
子贡灭须为妇人,人不知其状;龙变体自匿,人亦不能觉,变化藏匿者巧也。
物性亦有自然,狌狌知往,乾鹊知来,鹦鹉能言,三怪比龙,性变化也。
如以巧为神,豫让、子贡神也。
孔子曰:‘游者可为网,飞者可为矰。至於龙也,吾不知其乘风云上升。’
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夫龙乘云而上,云消而下。
物类可察,上下可知;而云孔子不知。
以孔子之圣,尚不知龙,况俗人智浅,好奇之性,无实可之心,谓之龙神而升天,不足怪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六-龙虚篇-译文
盛夏时节,雷电击断树木,破坏房屋,人们常说这是天在取龙,意思是龙藏在树木中,隐藏在房屋之间。雷电击断树木,破坏房屋,龙就出现在外面。龙出现后,雷电将其带走升天。无论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无论是贤良的还是不肖的,大家都这么说。但如果仔细考察,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胡言乱语。
那么天取龙有什么用意呢?如果认为龙是天的使者,就像贤臣是君主的使者一样,那么回报是有时机的,没有必要去取。如果认为龙逃跑不回来,这不是神的行为,天也就没有必要这么做。如果龙的本性应该在天上,那么在天上的龙当然应该生子,没有必要再回到地上。如果龙有上升和下降,那么下降到地上的龙生子,孩子长大后,天将其取走,那么世人所说的雷电为天怒,取龙之子,其实并不是怒。
龙通常居住在水泽之中,而不是在树木和房屋之间。怎么知道的呢?叔向的母亲说:‘深山大泽,确实是龙蛇的产地。’古书记载:‘山越高,云雨就越多。水越深,蛟龙就越多。’古书又说:‘大禹渡江时,黄龙背着他渡河。’‘荆次非渡淮时,两条龙绕着船转。’‘东海之上,有A丘欣,他勇敢有力,出过神渊,让马饮水,马饮水后便沉入水中。欣怒,拔剑入渊追马,见到两条蛟龙正在吃马,他用剑击杀了两条蛟龙。’由此可知,蛟龙和龙通常在深渊水中,不在树木和房屋之间。
在深渊水中,就有鱼和鳖之类的生物。鱼和鳖之类的生物,为什么会上天?天取龙有什么用呢?如果认为天神乘龙而行,神是无形无影的,出入无间,没有必要乘龙。如果认为仙人骑龙,天为仙人取龙,那么仙人含天精气,身体轻盈,能飞能腾,就像鸿鹄一样,没有必要骑龙。世人称黄帝骑龙升天,这种说法大概是虚构的,就像现在说天取龙一样。
世人所说的龙升天,一定是神龙。如果不神,就不会升天;升天,是神的表现。天地之间,人为贵,那么龙就低贱了。贵者不神,低贱者反而神吗?如果龙的本性有神和不神之分,神龙升天,不神龙就不能。龟和蛇也有神和不神之分,神龟和神蛇,还会升天吗?那么龙凭什么独独是神呢?天有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之象,地也有龙、虎、鸟、龟之物。四星之精,降生四兽。虎、鸟和龟不神,龙为什么独独是神呢?人是裸虫之长,龙是鳞虫之长。都是生物之长,如果说龙升天,人也会升天吗?龙和人一样,只有能升天的,才说龙是神。世人或者认为圣人神而先知,就像认为神龙能升天一样。因此说圣人先知的明悟,讨论龙的才能,说龙升天,这是应该的。
天地之间,恍恍惚惚,无形无影,寒暑风雨之气才算是神。现在龙有形,有形就会行动,行动就会吃东西,这是生物的本性。天地之间的生物,有形体的,能行动能吃东西的,不能算是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龙有身体。古书记载:‘鳞虫三百,龙为之长。’龙是鳞虫之长,怎么能没有身体呢?古书记载:‘龙吃的是清水,游的是清水。龟吃的是清水,游的是浊水;鱼吃的是浊水,游的是浊水。我孔丘既不是龙,也不愿做鱼,中间的是龟。’
《山海经》记载:四海之外,有骑龙蛇的人。世俗画的龙的形象,是马头蛇尾。由此可知,马和蛇是同一类生物。慎子说:‘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散雨停,就和蚯蚓蚂蚁一样了。’韩子说:‘龙这种虫子,可以亲近可以骑。但是它的喉咙下面有一尺多长的逆鳞,人如果触碰到它,一定会被杀。’比作蚯蚓蚂蚁,又说虫子可以亲近可以骑,蛇和马是同一类生物就很明显了。
古书记载:‘纣王制作了象牙筷子,箕子为此而哭泣。’哭泣的原因,是痛恨到了极点。如果有象牙筷子,必然有玉杯。玉杯中装的是什么,象牙筷子夹的是什么,那必然是龙肝豹胎。龙肝是可以吃的,但是龙很难得到。难得就会让人忧虑,忧虑就会生祸,所以箕子才为之痛心。如果龙是神,它的身体是不能被杀的,它的肝怎么能被吃呢?禽兽的肝和胎不止一种,称龙肝豹胎,人们能吃并且知道味道美味。
春秋时期,龙出现在绛郊。魏献子问蔡墨说:‘我听说,虫子中没有比龙更聪明的,因为它不会自己出现。说它聪明,可信吗?’蔡墨回答说:‘人其实不知道,不是龙真的聪明。古时候人们养龙,所以有豢龙氏、御龙氏。’献子说:‘这两个氏族,我也听说过,但不知道原因。这是什么意思呢?’蔡墨回答说:‘以前有叫飂叔(安)的人,他的后代叫董父,非常喜欢龙,能够了解龙的喜好并给它食物,很多龙都归附于他。于是他驯养龙,来服侍舜帝,舜帝赐给他姓董,氏族叫豢龙,封在鬲川,鬲夷氏就是他的后代。所以帝舜氏世代有驯养龙的传统。到夏朝,孔甲向帝请教,帝赐给他乘龙,黄河和汉水各两条,各有雌雄,孔甲不能喂养它们,也没有得到豢龙氏。陶唐氏衰落之后,其后代有刘累向豢龙氏学习驯龙,来服侍孔甲,能够喂养龙。夏后嘉奖他,赐给他姓刘,氏族叫御龙,以取代豕韦的后代。龙中有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将其腌制后献给夏后。夏后吃了。之后让他再找,刘累害怕找不到,就迁到了鲁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代。’献子说:‘现在为什么没有了呢?’蔡墨回答说:‘事物都有其官职,官职要好好履行,日夜思考。一旦失去职责,就会招致死亡,失去官职就不能喂养。官职持续其职责,那么这些生物就会到来。如果废弃了它们,生物就会衰败,不再繁衍生息。’由此可知,龙是可以驯养和食用的。可以食用的生物,不能算是神。世上没有专门的官职,也没有像董父、刘累这样的人,所以龙就隐藏起来,出现得很少;出现时又乘云而行,与人类不同,人们就称之为神。如果保留其官职并且有这样的人,那么龙就像牛一样,哪里有什么神呢?以《山海经》的说法,以慎子、韩子的言论为证,以世俗画的形象为证,以箕子的哭泣为证,以蔡墨的回答为证,知道龙不能成神,不能升天,天不会用雷电取龙,这是很明显的。世人说龙神而升天,这是荒谬的。
世俗的说法,也有一定的缘由。短书上说:‘龙没有一尺长的木头,就无法升天。’又说‘升天’,又说‘尺木’,意思是说龙是从木头中升天的。那些短书的作者,都是世俗之人。他们看到雷电发生时,龙随着雷电而起,当雷电击中树木的时候,龙正好和雷电一起在树木旁边,雷电离开后,龙就跟着上升,所以说是从树木中升天。实际上,雷和龙是同类,相互感应而出现,所以《易经》说:‘云从龙,风从虎。’又说:‘虎啸谷风至,龙兴景云起。’龙与云相互吸引,虎与风相互感应,所以董仲舒的雩祭法,设立土龙来感应神灵。
盛夏太阳当空,云雨被太阳蒸发。太阳是火,云雨是水,水和火相遇激烈就会产生雷声。龙听到雷声就会起来,起来后云就会到来,云到来后龙就乘着它上天。云雨感应了龙,龙也产生云而升天。天顶上的雷声很高,云散后龙就降下来。人们看到龙乘云上天,就说是‘升天’,看到天上有雷电,就说是‘天取龙’。世上的儒生读《易经》的文字,看到传言,都知道龙是云的一种。但被世俗之人的议论所拘束,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又看到短书作为证据,所以就这样说‘天取龙’。
天不会去取龙,龙也不会自己升天。当丘欣之杀了两条蛟龙时,他用手抓住蛟龙的尾巴,把它拖到深渊之外,雷电击中了它。蛟龙是龙的一种。蛟龙出现后云雨就来了,云雨来了雷电就击中它。如果天真的去取龙,龙被天所用,那么为什么死去的蛟龙没有被取走?而且鱼在水中,也随着云雨飞翔,但这并不是升天。龙,是鱼的一种,它乘着雷电就像鱼飞翔一样。鱼随着云雨,不被称为神,龙乘着雷电却被称为神。世俗的说法,失去了真相。
龙之所以被称为神,是因为它能屈伸身体,变化形态。屈伸身体,变化形态,不足以成为神。豫让吞炭,漆身成炭,人们不认识他的样子。子贡剃须扮成妇人,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模样;龙能变化形态隐藏自己,人们也不能察觉,这种变化隐藏是巧妙的。事物的本性也有自然的变化,猩猩知道过去,乾鹊知道未来,鹦鹉能说话,这三者与龙相比,都是因为本性有变化。如果以巧妙为神,那么豫让、子贡也是神。孔子说:‘游泳的可以设网捕捉,飞翔的可以射箭捕捉。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云上升的。今天我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龙乘着云上升,云散后龙就下降。事物的类别可以观察,上下可以知道;但孔子却不知道云,以孔子的圣明,尚且不知道龙,何况世俗之人智慧浅薄,好奇心强,没有实事求是的心态,把龙称为神并升天,也就不足为奇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六-龙虚篇-注解
雷电:雷电是指天空中的电闪雷鸣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雷电常与龙相联系,认为雷电是龙的活动所引起的。
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神兽,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它在中国古代神话、文学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常被描绘为有鳞有爪,能够腾云驾雾的神物。
屋室:古代的房屋,通常指有屋顶和墙壁的居住空间。
天使:指天神派遣到人间的使者,代表神的意志。
神龙:指具有神异能力的龙,通常能够升天。
龙蛇:指龙和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蛇常常被并提,象征着变化和生命力。
蛟龙:古代神话中的一种水怪,通常被描述为能够兴风作浪。
鱼鳖:指鱼类和甲壳类水生动物。
神:指具有超自然能力或神性的生物或现象。
倮虫:古代对人类的一种称呼,意指没有羽毛或鳞片的生物。
《山海经》: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和神话集,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
象箸:古代的一种餐具,形状像大象的鼻子,象征着奢侈和浪费。
玉杯:用玉石制成的酒杯,象征着富贵和高贵。
龙肝豹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珍贵食物,指的是龙的肝脏和豹子的胎儿。
豢龙氏: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氏族,以饲养龙为业。
御龙氏: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氏族,以驯龙为业。
鬲:古代的一种炊具,形状像鼎。
河、汉:指黄河和汉水,是中国古代的两条重要河流。
乘云:指乘着云彩飞行。
腾蛇:古代神话中的一种能够腾云驾雾的蛇。
逆鳞:指龙身上的逆鳞,触之必死。
箕子:古代商朝的一位贤臣,以直言进谏著称。
蔡墨:古代传说中的一位智者,以博学多才著称。
官:古代指负责某一事务的官员或机构。
方:古代指方法、规矩。
官修其方:指官员按照规矩和方法行事。
朝夕思之:指日夜思考。
低伏:指隐藏、不出现。
郁湮不育:指因为被压抑而无法生长。
尺木:尺木指的是一尺长的木头,这里用来比喻龙升天的工具,即借助树木的力量升天。
易:《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
雩祭:雩祭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求雨仪式,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雨水。
太阳:太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光明、温暖和生命力。
水火:水火在这里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如云雨与太阳火。
蛟: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水怪,常被描述为有鳞有爪,能够兴风作浪。
鱼:鱼是水生动物,在中国文化中,鱼象征着富饶和繁荣。
鸟: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远和自由。
豫让:豫让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刺客,以吞炭漆身来隐藏身份,是中国古代刺客文化的代表。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以智谋著称。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道德经”的作者。
云:云是天空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中,云象征着变化和无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六-龙虚篇-评注
世俗之言,亦有缘也。短书言:‘龙无尺木,无以升天。’此句反映了古代民间对于龙与木、天之间关系的朴素理解,认为龙需要借助树木才能升天。这种说法虽源于世俗,却蕴含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解释。
‘升天’、‘尺木’等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龙升天神话的描述。龙从木中升天的说法,可能源于对雷电现象的观察,当雷电击中树木时,龙与雷电一同出现在树木旁,雷电离去后,龙随之上升,因此产生了龙从木中升天的说法。
‘实者雷龙同类,感气相致’一句,揭示了雷与龙之间的内在联系。雷龙同类,相互感应,这与《易经》中‘云从龙,风从虎’的论述相呼应,说明龙与云、风等自然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一句,进一步阐述了龙与云雨之间的关系。龙感受到云雨的感应,便起云升天,展现了龙与自然界的互动。
‘天极雷高,云消复降’一句,描绘了龙升天后的景象。当云消散后,龙便从天而降,体现了自然界中事物变化的规律。
‘世儒读《易》文,见传言,皆知龙者云之类’一句,说明了儒家学者对龙的理解。他们认为龙与云是同类,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拘俗人之议,不能通其说’一句,指出了世俗之议的局限性。世俗之议往往局限于表面现象,难以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
‘龙,鱼之类也,其乘雷电犹鱼之飞也’一句,将龙与鱼进行类比,说明了龙乘雷电的现象与鱼飞行的相似之处。这种类比有助于我们理解龙的行为特点。
‘物在世间,各有所乘’一句,强调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有其生存方式。龙乘云、水蛇乘雾、鸟乘风,都是自然界中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龙之所以为神者,以能屈伸其体,存亡其形’一句,揭示了龙之所以被称为神的原因。龙能够随意变化自己的形态,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变化藏匿者巧也’一句,说明了变化与藏匿的技巧。龙的变化与藏匿,体现了其独特的生存智慧。
‘物性亦有自然,狌狌知往,乾鹊知来,鹦鹉能言,三怪比龙,性变化也’一句,将龙与其他动物进行对比,说明了龙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
‘孔子曰:‘游者可为网,飞者可为矰。至於龙也,吾不知其乘风云上升。’’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龙的理解。他认为龙能够乘风云上升,但自己却不知道具体的情形。
‘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老子的敬仰。他认为老子具有龙一般的智慧与能力。
‘物类可察,上下可知;而云孔子不知’一句,说明了孔子对龙的理解有限。尽管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但他对龙的认识仍有不足。
‘以孔子之圣,尚不知龙,况俗人智浅,好奇之性,无实可之心,谓之龙神而升天,不足怪也’一句,总结了全文。孔子尚且对龙的认识有限,那么世俗之人对龙升天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