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充(27年-97年),东汉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以其学术独立和对理性思考的坚持著称。他的《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论衡》是王充的重要哲学著作,书中涉及到自然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王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理性解释,提出了“无神论”和“物质主义”的观点,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迷信与神话,强调通过理性与证据来理解世界。他的哲学观点对中国古代的理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作品,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三-物势篇-原文
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
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
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
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然则人生於天地也,犹鱼之於渊,饥虱之於人也。
因气而生,种类相产,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
传曰: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
若此,论事者何故云‘天地为炉,万物为铜,阴阳为火,造化为工’乎?
案陶冶者之用烁铜燔器,故为之也。
而云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耳,可谓陶冶者不故为器而器偶自成乎?
夫比不应事,未可谓喻;文不称实,未可谓是也。
曰:‘是喻人禀气不能纯一,若烁铜之下形,燔器之得火也,非谓天地生人与陶冶同也。’
兴喻人皆引人事。
人事有体,不可断绝。
以目视头,头不得不动;以手相足,足不得不摇。
目与头同形,手与足同体。
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燃炭生火,必调和炉灶,故为之也。
及铜烁不能皆成,器燔不能尽善,不能故生也。
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
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
夫耕耘播种,故为之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
何以验之?如天故生万物,当令其相亲爱,不当令之相贼害也。
或曰:五行之气,天生万物。
以万物含五行之气,五行之气更相贼害。
曰:天自当以一行之气生万物,令之相亲爱,不当令五行之气反使相贼害也。
或曰:欲为之用,故令相贼害;贼害相成也。
故天用五行之气生万物,人用万物作万事。
不能相制,不能相使,不相贼害,不成为用。
金不贼木,木不成用。
火不烁金,金不成器。
故诸物相贼相利,含血之虫相胜服、相啮噬、相啖食者,皆五行气使之然也。
曰:‘天生万物欲令相为用,不得不相贼害也。
则生虎狼蝮蛇及蜂虿之虫,皆贼害人,天又欲使人为之用邪?
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气,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之操。
五常,五行之道也。
五藏在内,五行气俱。
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怀五行之气,辄相贼害。
一人之身,胸怀五藏,自相贼也;一人之操,行义之心,自相害也。
且五行之气相贼害,含血之虫相胜服,其验何在?
曰:寅,木也,其禽虎也;戍,土也,其禽犬也。
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
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
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
午亦火也,其禽马也。
水胜火,故豕食蛇;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
曰:审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亦有不相胜之效。
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
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
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
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
申,猴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獼猴?
獼猴者,畏鼠也。
啮獼猴者,犬也。
鼠,水。
獼猴,金也。
水不胜金,獼猴何故畏鼠也?
戍,土也,申,猴也。
土不胜金,猴何故畏犬?
东方,木也,其星仓龙也。
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硃鸟也。
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
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
含血之虫,以四兽为长,四兽含五行之气最较郑鼇案龙虎交不相贼,鸟龟会不相害。
以四兽验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虫以气性相刻,则尤不相应。
凡万物相刻贼,含血之虫则相服,至於相啖食者,自以齿牙顿利,筋力优劣,动作巧便,气势勇桀。
若人之在世,势不与适,力不均等,自相胜服。
以力相服,则以刃相贼矣。
夫人以刃相贼,犹物以齿角爪牙相触刺也。
力强角利,势烈牙长,则能胜;气微爪短,胆小距顿,则服畏也。
人有勇怯,故战有胜负,胜者未必受金气,负者未必得木精也。
孔子畏阳虎,却行流汗,阳虎未必色白,孔子未必面青也。
鹰之击鸠雀,鸮之啄鹄雁,未必鹰鸮、生於南方,而鸠雀鹄雁产於西方也,自是筋力勇怯相胜服也。
一堂之上,必有论者;一乡之中,必有讼者。
讼必有曲直,论必有是非,非而曲者为负,是而直者为胜。
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出为胜;或诎弱缀跲,连蹇不比者为负。
以舌论讼,犹以剑戟斗也。
利剑长戟,手足健疾者胜;顿刀短矛,手足缓留者负。
夫物之相胜,或以筋力,或以气势,或以巧便。
小有气势,口足有便,则能以小而制大;大无骨力,角翼不劲,则以大而服小。
鹊食蝟皮,博劳食蛇,蝟、蛇不便也。
蚊虻之力,不如牛马,牛马困於蚊虻,蚊虻乃有势也。
鹿之角,足以触犬,獼猴之手,足以博鼠,然而鹿制於犬,獼猴服於鼠,角爪不利也。
故十年之牛,为牧竖所驱;长仞之象,为越僮所钩,无便故也。
故夫得其便也,则以小能胜大;无其便也,则以强服於羸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三-物势篇-译文
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然则人生於天地也,犹鱼之於渊,饥虱之於人也。因气而生,种类相产,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传曰: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
若此,论事者何故云‘天地为炉,万物为铜,阴阳为火,造化为工’乎?案陶冶者之用烁铜燔器,故为之也。而云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耳,可谓陶冶者不故为器而器偶自成乎?夫比不应事,未可谓喻;文不称实,未可谓是也。
曰:‘是喻人禀气不能纯一,若烁铜之下形,燔器之得火也,非谓天地生人与陶冶同也。’兴喻人皆引人事。人事有体,不可断绝。以目视头,头不得不动;以手相足,足不得不摇。目与头同形,手与足同体。
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燃炭生火,必调和炉灶,故为之也。及铜烁不能皆成,器燔不能尽善,不能故生也。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
夫耕耘播种,故为之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
何以验之?如天故生万物,当令其相亲爱,不当令之相贼害也。或曰:五行之气,天生万物。以万物含五行之气,五行之气更相贼害。
曰:天自当以一行之气生万物,令之相亲爱,不当令五行之气反使相贼害也。或曰:欲为之用,故令相贼害;贼害相成也。
故天用五行之气生万物,人用万物作万事。不能相制,不能相使,不相贼害,不成为用。金不贼木,木不成用。火不烁金,金不成器。
故诸物相贼相利,含血之虫相胜服、相啮噬、相啖食者,皆五行气使之然也。
曰:‘天生万物欲令相为用,不得不相贼害也。则生虎狼蝮蛇及蜂虿之虫,皆贼害人,天又欲使人为之用邪?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气,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之操。五常,五行之道也。
五藏在内,五行气俱。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怀五行之气,辄相贼害。一人之身,胸怀五藏,自相贼也;一人之操,行义之心,自相害也。
且五行之气相贼害,含血之虫相胜服,其验何在?曰:寅,木也,其禽虎也;戍,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
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
水胜火,故豕食蛇;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
曰:审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亦有不相胜之效。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
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
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獼猴?獼猴者,畏鼠也。
啮獼猴者,犬也。鼠,水。獼猴,金也。水不胜金,獼猴何故畏鼠也?戍,土也,申,猴也。
土不胜金,猴何故畏犬?东方,木也,其星仓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硃鸟也。
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含血之虫,以四兽为长,四兽含五行之气最较郑鼇案龙虎交不相贼,鸟龟会不相害。
以四兽验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虫以气性相刻,则尤不相应。
凡万物相刻贼,含血之虫则相服,至於相啖食者,自以齿牙顿利,筋力优劣,动作巧便,气势勇桀。
若人之在世,势不与适,力不均等,自相胜服。以力相服,则以刃相贼矣。
夫人以刃相贼,犹物以齿角爪牙相触刺也。力强角利,势烈牙长,则能胜;气微爪短,胆小距顿,则服畏也。
人有勇怯,故战有胜负,胜者未必受金气,负者未必得木精也。
孔子畏阳虎,却行流汗,阳虎未必色白,孔子未必面青也。
鹰之击鸠雀,鸮之啄鹄雁,未必鹰鸮、生於南方,而鸠雀鹄雁产於西方也,自是筋力勇怯相胜服也。
一堂之上,必有论者;一乡之中,必有讼者。
讼必有曲直,论必有是非,非而曲者为负,是而直者为胜。
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出为胜;或诎弱缀跲,连蹇不比者为负。
以舌论讼,犹以剑戟斗也。
利剑长戟,手足健疾者胜;顿刀短矛,手足缓留者负。
夫物之相胜,或以筋力,或以气势,或以巧便。
小有气势,口足有便,则能以小而制大;大无骨力,角翼不劲,则以大而服小。
鹊食蝟皮,博劳食蛇,蝟、蛇不便也。
蚊虻之力,不如牛马,牛马困於蚊虻,蚊虻乃有势也。
鹿之角,足以触犬,獼猴之手,足以博鼠,然而鹿制於犬,獼猴服於鼠,角爪不利也。
故十年之牛,为牧竖所驱;长仞之象,为越僮所钩,无便故也。
故夫得其便也,则以小能胜大;无其便也,则以强服於羸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三-物势篇-注解
天地:指自然界,宇宙万物存在的整体空间和时间。
生人:指人类诞生。
合气:指阴阳二气相合。
偶自生:偶然自然产生。
夫妇:指男性与女性。
情欲:指男女之间基于情感和欲望的冲动。
传:指古代的文献或传统。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古代哲学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基础。
阴阳:指自然界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如男女性别、冷热、动静等。
造化:指自然界的变化和创造。
陶冶:指制作陶器和冶炼金属。
气: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
种:指生物种类。
产:指生物的出生。
铜:指金属铜。
火:五行之一,指热能元素。
金:五行之一,指金属元素。
木:五行之一,指植物元素。
水:五行之一,指液体元素。
土:五行之一,指土壤元素。
贼:指伤害、破坏。
害:指损害、危害。
服:指屈服、服从。
啮噬:指咬食。
啖食:指吃。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五藏:指心、肝、脾、肺、肾五种内脏。
十二辰: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代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一种系统。
禽:指鸟类。
兽:指哺乳动物。
精:指精华、精髓。
胜服:指战胜并使其服从。
刻贼:指相互伤害。
筋力:指身体的力量。
齿牙:指牙齿。
爪牙:指爪子和牙齿。
距:指鸟类的脚爪。
牧竖:指牧牛的仆人。
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合七尺。
僮:指仆人、奴隶。
便:指方便、有利。
骨力:指骨骼和肌肉的力量。
角翼:指动物的角和翅膀。
筋力勇怯:指身体的力量和勇气的大小。
负:指失败。
曲直:指是非、对错。
胜:指胜利。
舌:指语言能力。
剑戟:指古代的武器。
手足:指手和脚。
健疾:指健康和敏捷。
顿刀短矛:指钝刀和短矛。
缓留:指行动缓慢。
气势:指人的精神状态和力量。
巧便:指机敏和方便。
制:指控制、战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三-物势篇-评注
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
此段开篇即对儒家关于天地造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作者认为天地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夫妇之间的关系,都是自然发生的,而非刻意为之。这里的‘偶自生’强调了自然和无意识的过程,体现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
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
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夫妇关系中的自然性,指出夫妇结合并非出于生育的目的,而是情欲驱使下的自然行为,从而类比天地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天地造人的自然性。
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通过夫妇关系来类比天地与人的关系,作者得出结论:天地并非有意创造人类,而是自然过程中的一种结果。
然则人生於天地也,犹鱼之於渊,饥虱之於人也。
作者将人与天地、鱼与深渊、饥虱与人的关系进行类比,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角色,即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气而生,种类相产,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
作者提出万物都是因气而生,种类相互产生,强调了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
传曰: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
引用古文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若此,论事者何故云‘天地为炉,万物为铜,阴阳为火,造化为工’乎?
作者对前人关于天地造物的比喻提出质疑,认为这种比喻并不恰当。
案陶冶者之用烁铜燔器,故为之也。
作者以陶冶铜器为例,说明人类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而天地造物则是自然的过程。
而云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耳,可谓陶冶者不故为器而器偶自成乎?
作者通过类比,指出天地造人与陶冶铜器的区别,认为天地造物并非有意为之。
夫比不应事,未可谓喻;文不称实,未可谓是也。
作者强调比喻必须与实际相符,否则不能称之为恰当的比喻。
曰:‘是喻人禀气不能纯一,若烁铜之下形,燔器之得火也,非谓天地生人与陶冶同也。’
作者对前人的比喻进行解释,指出其比喻的目的是说明人的气质不纯一,而非将天地造人与陶冶铜器等同。
兴喻人皆引人事。
作者指出人们在进行比喻时,往往引用人事作为例子。
人事有体,不可断绝。
作者强调人事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随意中断。
以目视头,头不得不动;以手相足,足不得不摇。
作者以目视头、手相足为例,说明人事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目与头同形,手与足同体。
作者通过比较目与头、手与足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人事之间的联系。
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燃炭生火,必调和炉灶,故为之也。
作者以陶冶铜器为例,说明人类的行为是有目的和方法的。
及铜烁不能皆成,器燔不能尽善,不能故生也。
作者指出人类的行为虽然有其目的和方法,但并非所有结果都是完美的。
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
作者将天地造人与人类造物进行类比,得出天地造物也是自然过程的结论。
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
作者再次强调天地造物的自然性。
夫耕耘播种,故为之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
作者以耕耘播种为例,说明人类的行为虽然有其目的,但结果却是自然决定的。
何以验之?如天故生万物,当令其相亲爱,不当令之相贼害也。
作者提出问题,质疑天是否真的有意创造万物。
或曰:五行之气,天生万物。
有人提出五行之气是天生万物的根本。
以万物含五行之气,五行之气更相贼害。
作者指出五行之气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曰:天自当以一行之气生万物,令之相亲爱,不当令五行之气反使相贼害也。
作者对前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天应该让万物相亲相爱,而不是相互制约。
或曰:欲为之用,故令相贼害;贼害相成也。
有人认为天让万物相互制约是为了利用它们。
故天用五行之气生万物,人用万物作万事。
作者指出天和人都利用万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不能相制,不能相使,不相贼害,不成为用。
作者强调万物之间必须相互制约和利用,才能发挥作用。
金不贼木,木不成用。
作者以金木为例,说明万物之间必须相互制约。
火不烁金,金不成器。
作者以火金为例,说明万物之间必须相互制约。
故诸物相贼相利,含血之虫相胜服、相啮噬、相啖食者,皆五行气使之然也。
作者指出万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利用是五行之气的作用。
曰:‘天生万物欲令相为用,不得不相贼害也。’
作者对前人的观点进行总结,认为天让万物相互制约是为了让它们相互利用。
则生虎狼蝮蛇及蜂虿之虫,皆贼害人,天又欲使人为之用邪?
作者以虎狼、蝮蛇、蜂虿等动物为例,质疑天是否真的想让它们为人类所用。
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气,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之操。
作者将五行之气与人的行为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行为也受到五行之气的影响。
五常,五行之道也。
作者指出五常是五行之道的体现。
五藏在内,五行气俱。
作者指出人的五脏与五行之气相对应。
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怀五行之气,辄相贼害。
作者对前人的观点进行质疑,认为含血之虫之间并非总是相互制约。
一人之身,胸怀五藏,自相贼也;一人之操,行义之心,自相害也。
作者以人为例,说明人的身体和心灵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且五行之气相贼害,含血之虫相胜服,其验何在?
作者质疑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否有证据。
曰:寅,木也,其禽虎也;戍,土也,其禽犬也。
作者以十二生肖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
作者继续以十二生肖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
作者指出木胜土,因此犬、牛、羊会被虎所制服。
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
作者继续以十二生肖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午亦火也,其禽马也。
作者继续以十二生肖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水胜火,故豕食蛇;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
作者指出水胜火,因此豕会吃蛇;火被水所害,因此马会吃鼠屎而腹胀。
曰:审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亦有不相胜之效。
作者对前人的观点进行质疑,认为含血之虫之间并非总是相互制约。
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
作者继续以十二生肖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
作者提出问题,质疑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
作者继续以十二生肖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也。
作者继续以十二生肖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火胜金,蛇何不食獼猴?獼猴者,畏鼠也。
作者继续以十二生肖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啮獼猴者,犬也。鼠,水。獼猴,金也。
作者继续以十二生肖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水不胜金,獼猴何故畏鼠也?
作者提出问题,质疑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戍,土也,申,猴也。
作者继续以十二生肖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土不胜金,猴何故畏犬?
作者提出问题,质疑五行之气和含血之虫之间的关系。
东方,木也,其星仓龙也。
作者以五行之气和天象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硃鸟也。
作者以五行之气和天象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
作者以五行之气和天象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
作者以天象和动物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含血之虫,以四兽为长,四兽含五行之气最较郑鼇案龙虎交不相贼,鸟龟会不相害。
作者以动物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以四兽验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虫以气性相刻,则尤不相应。
作者以动物为例,说明五行之气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凡万物相刻贼,含血之虫则相服,至於相啖食者,自以齿牙顿利,筋力优劣,动作巧便,气势勇桀。
作者以动物为例,说明自然界中万物之间的关系。
若人之在世,势不与适,力不均等,自相胜服。
作者将自然界的关系类比到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利用的关系。
以力相服,则以刃相贼矣。
作者以刀剑为例,说明人类社会中的暴力关系。
夫人以刃相贼,犹物以齿角爪牙相触刺也。
作者将人类社会中的暴力关系类比到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关系。
力强角利,势烈牙长,则能胜;气微爪短,胆小距顿,则服畏也。
作者以动物为例,说明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力量对比。
人有勇怯,故战有胜负,胜者未必受金气,负者未必得木精也。
作者将自然界的关系类比到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社会中的胜负并非由五行之气决定。
孔子畏阳虎,却行流汗,阳虎未必色白,孔子未必面青也。
作者以孔子为例,说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并非由五行之气决定。
鹰之击鸠雀,鸮之啄鹄雁,未必鹰鸮、生於南方,而鸠雀鹄雁产於西方也,自是筋力勇怯相胜服也。
作者以鹰、鸮、鸠雀、鹄雁为例,说明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力量对比。
一堂之上,必有论者;一乡之中,必有讼者。
作者以社会现象为例,说明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斗。
讼必有曲直,论必有是非,非而曲者为负,是而直者为胜。
作者指出在争斗中,是非曲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出为胜;或诎弱缀跲,连蹇不比者为负。
作者指出在争斗中,口才和技巧也是决定胜负的因素。
以舌论讼,犹以剑戟斗也。
作者将辩论类比到战斗,认为辩论和战斗一样激烈。
利剑长戟,手足健疾者胜;顿刀短矛,手足缓留者负。
作者以武器和人的体能为例,说明战斗中的胜负。
夫物之相胜,或以筋力,或以气势,或以巧便。
作者指出万物之间的胜负取决于多种因素。
小有气势,口足有便,则能以小而制大;大无骨力,角翼不劲,则以大而服小。
作者以动物为例,说明大小和力量之间的关系。
鹊食蝟皮,博劳食蛇,蝟、蛇不便也。
作者以动物为例,说明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生存策略。
蚊虻之力,不如牛马,牛马困於蚊虻,蚊虻乃有势也。
作者以蚊虻和牛马为例,说明自然界中弱者和强者之间的关系。
鹿之角,足以触犬,獼猴之手,足以博鼠,然而鹿制於犬,獼猴服於鼠,角爪不利也。
作者以鹿和獼猴为例,说明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力量对比。
故十年之牛,为牧竖所驱;长仞之象,为越僮所钩,无便故也。
作者以牛和象为例,说明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生存策略。
故夫得其便也,则以小能胜大;无其便也,则以强服於羸也。
作者指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的,取决于是否能够利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