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充(27年-97年),东汉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以其学术独立和对理性思考的坚持著称。他的《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论衡》是王充的重要哲学著作,书中涉及到自然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王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理性解释,提出了“无神论”和“物质主义”的观点,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迷信与神话,强调通过理性与证据来理解世界。他的哲学观点对中国古代的理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作品,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一-命禄篇-原文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
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
自王公逮庶人,圣贤及下愚,凡有首目之类,含血之属,莫不有命。
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
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
故命贵从贱地自达,命贱从富位自危。
故夫富贵若有神助,贫贱若有鬼祸。
命贵之人,俱学独达,并仕独迁;命富之人,俱求独得,并为独成。
贫贱反此,难达,难迁,难得,难成;获过受罪,疾病亡遗,失其富贵,贫贱矣。
是故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富贵;智寡德薄,未可信其必贫贱。
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知寡德薄,命善,兴而超逾。
故夫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仕宦贵贱,治产贫富,命与时也。
命则不可勉,时则不可力,知者归之於天,故坦荡恬忽。
虽其贫贱。
使富贵若凿沟伐薪,加勉力之趋,致强健之势,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无命之人,皆得所愿,安得贫贱凶危之患哉?
然则,或时沟未通而遇湛,薪未多而遇虎。
仕宦不贵,治产之富,凿沟遇湛、伐薪逢虎之类也。
有才不得施,有智不得行,或施而功不立,或行而事不成,虽才智如孔子,犹无成立之功。
世俗见人节行高,则曰:‘贤哲如此,何不贵?’见人谋虑深,则曰:‘辩慧如此,何不富?’贵富有命禄,不在贤哲与辩慧。
故曰:富不可以筹策得,贵不可以才能成。
智虑深而无财,才能高而无官。
怀银纾紫,未必稷、契之才;积金累玉,未必陶硃之智。
或时下愚而千金,顽鲁而典城。
故官御同才,其贵殊命;治生钧知,其富异禄。
禄命有贫富,知不能丰杀;命有贵贱,才不能进退。
成王之才不如周公,桓公之知不若管仲,然成、桓受尊命,而周、管禀卑秩也。
案古人君希有不学於人臣,知博希有不为父师。
然而人君犹以无能处主位,人臣犹以鸿才为厮役。
故贵贱在命,不在智愚;贫富在禄,不在顽慧。
世之论事者以才高当为将相,能下者宜为农商,见智能之士官位不至,怪而訾之曰:‘是必毁於行操。’
行操之士亦怪毁之曰:‘是必乏於才知。’
殊不知才知行操虽高,官位富禄有命。
才智之人,以吉盛时举事而福至,人谓才智明审;凶哀祸来,谓愚暗。
不知吉凶之命,盛衰之禄也。
白圭、子贡,转货致富,积累金玉,人谓术善学明。
主父偃辱贱於齐,排摈不用;赴阙举疏,遂用於汉,官至齐相。
赵人徐乐亦上书,与偃章会,上善其言,征拜为郎。
人谓偃之才,乐之慧,非也。
儒者明说一经,习之京师,明如匡稚圭,深如赵子都,初阶甲乙之科,迁转至郎博士,人谓经明才高所得,非也。
而说若范雎之干秦明,封为应侯;蔡泽之说范雎,拜为客卿,人谓雎、泽美善所致,非也。
皆命禄贵富善至之时也。
孔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鲁平公欲见孟子,嬖人臧仓毁孟子而止。
孟子曰:‘天也!’
孔子圣人,孟子贤者,诲人安道,不失是非,称言命者,有命审也。
《淮南书》曰:‘仁鄙在时不在行,利害在命黥不在智。’
贾生曰:‘天不可与期,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焉识其时?’
高祖击布,为流矢所中,疾甚。
吕后迎良医,医曰:‘可治。’
高祖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韩信与帝论兵,谓高祖曰:‘陛下所谓天授,非智力所得。’
扬子云曰:‘遇不遇,命也。’
太史公曰:‘富贵不违贫贱,贫贱不违富贵。’
是谓从富贵为贫贱,从贫贱为富贵也。
夫富贵不欲为贫贱,贫贱自至;贫贱不求为富贵,富贵自得也。
春夏囚死,秋冬王相,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
代王自代入为文帝,周亚夫以庶子为条侯,此时代王非太子,亚夫非适嗣,逢时遇会,卓然卒至。
命贫以力勤致富,富至而死;命贱以才能取贵,贵至而免。
才力而致富贵,命禄不能奉持,犹器之盈量,手之持重也。
器受一升,以一升则平,受之如过一升,则满溢也;手举一钧,以一钧则平,举之过一钧,则踬仆矣。
前世明是非归之於命也,命审然也。
信命者,则可幽居俟时,不须劳精苦形求索之也。
犹珠玉之在山泽,天命难知,人不耐审,虽有厚命,犹不自信,故必求之也。
如自知,虽逃富避贵,终不得离。
故曰:力胜贫,慎胜祸。
勉力勤事以致富,砥才明操以取贵;废时失务,欲望富贵,不可得也。
虽云有命,当须索之。
如信命不求,谓当自至,可不假而自得,不作而自成,不行而自至?
夫命富之人,筋力自强;命贵之人,才智自高,若千里之马,头目蹄足自相副也。
有求而不得者矣,未必不求而得之者也。
精学不求贵,贵自至矣:力作不求富,富自到矣。
富贵之福,不可求致;贫贱之祸,不可苟除也。
由此言之,有富贵之命,不求自得。
信命者曰:‘自知吉,不待求也。天命吉厚,不求自得;天命凶厚,求之无益。’
夫物不求而自生,则人亦有不求贵而贵者矣。
人情有不教而自善者,有教而终不善者矣,天性,犹命也。
越王翳逃山中,至诚不愿。自冀得代。
越人熏其穴,遂不得免,强立为君。
而天命当然,虽逃避之,终不得离。
故夫不求自得之贵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一-命禄篇-译文
普通人遇到意外或遭受祸害,这都是命中注定的。有生死寿夭的命,也有贵贱贫富的命。从王公到平民,从圣贤到愚蠢的人,所有有头有脸的生物,有血有肉的众生,无不有命。命里注定贫贱,即使富贵了,也会遇到祸患。命里注定富贵,即使贫贱了,也会遇到好运。所以命里富贵的人,即使从贫贱之地起步,也能自达;命里贫贱的人,即使身处富贵之位,也会自危。所以富贵好像有神助,贫贱好像有鬼祸。命里富贵的人,都能独自成功,独自晋升;命里富有的人,都能独自得到,独自成就。贫贱的人则相反,难以成功,难以晋升,难以得到,难以成就;可能会受到惩罚,生病死亡,失去富贵,变得贫贱。
因此,才能高而品行好的人,未必能保证一定富贵;智慧少而德行薄的人,未必一定会贫贱。有时才能高而品行好,但命不好,就会被埋没;智慧少而德行薄,但命好,就能兴起并超越。所以,面对事情知道愚笨,行为清浊,是性格和才能的问题;做官的贵贱,经营产业的贫富,是命运和时代的问题。命运是不可勉强的,时代是不可强求的,明智的人将其归因于天,所以心胸坦荡,态度淡泊。即使他们贫贱。
如果富贵像挖沟砍柴一样,加上努力和追求,就能达到强壮有力的状态,不停地挖就会沟深,不停地砍就会柴多,没有命中注定的人,都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怎么能有贫贱和危险的祸患呢?然而,有时沟还没有挖通就遇到了深水,柴还没有砍多就遇到了老虎。做官不贵,经营产业致富,就像挖沟遇到深水、砍柴遇到老虎一样。
有才能不能施展,有智慧不能实行,有时施展了却没有成功,有时实行了却没有结果,即使才智如孔子,也没有成就的功绩。世俗的人看到某人节操高尚,就说:‘这么贤哲的人,为什么不能富贵?’看到某人计谋深远,就说:‘这么机智的人,为什么不能富有?’富贵贫贱有命,不在贤哲和机智。所以说,富有不能靠计划得到,富贵不能靠才能成就。智慧深而财富少,才能高而没有官职。拥有金银的人未必有稷、契的才能;积累金玉的人未必有陶朱的智慧。有时愚蠢的人却拥有千金,粗鲁的人却能够治理城池。所以官职相同的人,他们的贵贱不同,是命中注定的;经营产业的人,他们的富有不同,是禄命不同的。禄命有贫富之分,智慧不能改变;命有贵贱之分,才能不能决定。成王的才能不如周公,桓公的智慧不如管仲,但成王、桓公受到了尊贵的命运,而周公、管仲却得到了低微的官职。
古代的君主很少有不去向臣子学习的,知识渊博的人很少有不做父亲和老师的。然而,君主仍然因为能力不足而居于主导地位,臣子仍然因为才能出众而成为仆役。所以,贵贱在于命,不在于智愚;贫富在于禄,不在于愚笨。世人评论事情,认为才能高的人应该做将相,能屈能伸的人适合做农商,看到有才智的人官位不高,就会奇怪地说:‘这一定是品行有问题。’品行好的人也会奇怪地说:‘这一定是才能不足。’其实,才能、智慧、品行虽然高,但官位和财富有命。
白圭、子贡,通过经商致富,积累金玉,人们说他们方法好、学问高。主父偃在齐国受到侮辱和排斥,不被使用;他上书朝廷,于是被汉武帝任用,官至齐国丞相。赵国人徐乐也上书,与主父偃的奏章相呼应,汉武帝认为他的话很好,任命他为郎官。人们认为主父偃的才能,徐乐的智慧,其实不是这样。儒者精通一经,在京城学习,像匡稚圭一样明,像赵子都一样深,最初从甲乙等科目开始,晋升到郎官和博士,人们认为这是学问和才能的结果,其实不是这样。就像范雎的才能在秦国得到了重用,被封为应侯;蔡泽说服了范雎,被封为客卿,人们认为这是范雎、蔡泽的美善所致,其实不是这样。这些都是命和禄的结果。
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鲁平公想见孟子,宠臣臧仓诋毁孟子而阻止了这件事。孟子说:‘这是天意!’孔子是圣人,孟子是贤者,教导人遵循正道,不失是非,称道命,是有根据的。
《淮南子》说:‘仁和鄙俗在于时,不在于行;利和害在于命,不在于智。’贾谊说:‘天不能与期,道不能与谋,迟速有命,怎么能知道什么时候呢?’汉高祖刘邦攻打布时,被流箭射中,病情很重。吕后请来好医生,医生说:‘可以治疗。’刘邦骂医生说:‘我以布衣之身,手握三尺剑取得天下,这不是天命吗!命在天,即使扁鹊也无能为力。’韩信与刘邦讨论军事,对刘邦说:‘陛下所说是天授,不是智慧和力量的所得。’扬雄说:‘遇与不遇,是命。’太史公说:‘富贵不违背贫贱,贫贱不违背富贵。’这就是说,从富贵到贫贱,从贫贱到富贵。
富贵的人不希望变成贫贱,贫贱的人不追求变成富贵,富贵和贫贱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春夏囚禁而死,秋冬王相,不是能控制的;太阳早上出来晚上落下,不是能追求的,这是自然规律。代王从民间进入成为汉文帝,周亚夫以平民身份成为条侯,这个时代代王不是太子,亚夫不是嫡子,遇到时机,就突然成功了。命里贫贱的人通过努力勤劳致富,富了之后就会死去;命里贫贱的人通过才能取得尊贵,尊贵了之后就会免于祸患。才能和力量可以致富贵,但命和禄不能保持;就像器皿装满了水,手举重物一样。器皿装一升水就平衡,装多了就会溢出来;手举一钧重物就平衡,举多了就会跌倒。前人明确地说,明辨是非归因于命,命确实是这样的。
相信命的人,就可以隐居等待时机,不必劳神伤身去追求。就像珠玉在山泽中,天命难以知晓,人们难以明辨,即使有厚命,也未必相信自己,所以一定要去追求。如果自己知道,即使逃避富贵,也终究不能摆脱。所以说,努力可以战胜贫贱,谨慎可以避免祸患。努力工作可以致富,磨砺才能和操守可以取得尊贵;浪费时间,错失事务,想要富贵,是不可能得到的。虽然常说有命,但还是要去追求。如果相信命而不追求,认为会自然到来,那么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不需要行动就能成就,不需要行动就能到来吗?命里富贵的人,身体和精神都很强健;命里尊贵的人,才能和智慧都很高,就像千里马,头、眼、蹄、足都相匹配。有追求却得不到的,未必不追求就能得到。专心学习不追求尊贵,尊贵自然会到来;努力工作不追求富有,富有自然会到来。富贵的福气,不能追求得到;贫贱的祸患,不能随便消除。从这一点来说,有富贵之命,不追求也会自然得到。
相信命的人说:‘知道吉,不等待追求。天命吉祥,不追求也会得到;天命凶险,追求也没有用。’事物不追求也会自然生长,那么人也有不追求尊贵而得到尊贵的。人的性情有不教育也会变好的人,有教育了却始终不好的人,天性就像命一样。越王勾践逃到山中,非常真诚地不愿意当王。他自己希望得到替代。越国人熏他的洞穴,他就无法逃脱,被迫成为君主。而天命就是这样,即使逃避,也终究不能摆脱。所以,不求而自得的尊贵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一-命禄篇-注解
命:命运,指人生中注定要经历的事和遭遇,包括生死、寿夭、贫富、贵贱等。
首目之类:指有生命、有感知的生物,泛指人类。
含血之属:指有血液的生物,泛指动物。
王公:指古代的贵族和王室成员。
庶人:指平民百姓。
圣贤:指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
下愚:指愚蠢无知的人。
贫贱:指贫穷和地位低下。
富贵:指富有和地位高贵。
命贵:指命运注定富贵。
命贱:指命运注定贫贱。
命禄:指命运和官职俸禄。
才智:指才能和智慧。
仕宦:指做官。
治产:指经营产业。
禄:指官职的俸禄。
时:指时机。
天:指自然界或天意。
道:指道德或自然规律。
命禄贵富:指命运和官职俸禄带来的富贵。
才高行厚:指才能高,品德好。
智寡德薄:指智慧少,品德差。
节行高:指品德高尚。
谋虑深:指计谋深远。
辩慧:指口才好,聪明。
筹策:指计划或策略。
银纾紫:指官服,古代官员的服饰。
稷、契:指古代的贤臣,比喻有才能的人。
陶硃:指古代的贤臣,比喻有智慧的人。
典城:指地方官员。
命与时:指命运和时机。
吉凶:指好运和坏运。
盛衰:指兴旺和衰落。
白圭、子贡:指古代的商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主父偃:指古代的谋士。
徐乐:指古代的谋士。
匡稚圭:指古代的学者。
赵子都:指古代的学者。
甲乙之科:指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两个等级。
郎博士:指古代的官职。
范雎:指古代的谋士。
蔡泽:指古代的谋士。
应侯:指古代的官职。
客卿:指古代的官职。
嬖人:指古代的宠臣。
臧仓:指古代的宠臣。
孟子:指古代的哲学家。
鲁平公:指古代的君主。
《淮南书》:指古代的书籍。
贾生:指古代的学者。
高祖:指古代的君主。
布衣:指平民。
三尺剑:指古代的剑,比喻力量。
天下:指统治范围。
韩信:指古代的将领。
扬子云:指古代的学者。
太史公:指古代的史学家。
代王:指古代的君主。
文帝:指古代的君主。
周亚夫:指古代的将领。
条侯:指古代的爵位。
适嗣:指合法的继承人。
卓然:指非常突出。
俸禄:指官职的薪水。
器:指容器。
量:指容量。
钧:古代的重量单位。
踬仆:跌倒。
归之於命:归因于命运。
幽居俟时:隐居等待时机。
精学:精心学习。
力作:努力工作。
吉盛时:好运时期。
凶哀祸:不幸和灾难。
天性:人的本性。
越王翳:指古代的君主。
熏其穴:用烟熏其洞穴。
强立为君:被迫成为君主。
求致:追求得到。
自至:自然到来。
力胜贫:努力可以战胜贫穷。
慎胜祸:谨慎可以避免灾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一-命禄篇-评注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命运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指出无论是遭遇偶然之事还是遭受祸害,都是命运的安排。命运包括生命的长短、贵贱和贫富,涵盖了从王公到庶人,从圣贤到下愚,所有有生命的事物都受到命运的影响。
自王公逮庶人,圣贤及下愚,凡有首目之类,含血之属,莫不有命。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命运的无处不在,无论是高贵还是低贱,无论是智慧还是愚昧,所有有生命的事物都受到命运的制约。
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
此句指出,即使命运安排了贫贱,即使富贵,也难免会遇到祸患;反之,即使命运安排了富贵,即使贫贱,也难免会遇到福善。这反映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曲折。
故命贵从贱地自达,命贱从富位自危。
此句揭示了命运发展的规律,即命运高贵的人会从贫贱之地自我提升,而命运贫贱的人会从富贵之位自我陷入危险。
故夫富贵若有神助,贫贱若有鬼祸。
此句用神助和鬼祸来形容富贵和贫贱,强调了命运对人生的深刻影响。
命贵之人,俱学独达,并仕独迁;命富之人,俱求独得,并为独成。
此句说明了命运高贵的人在学习、仕途和财富上都能独立达成目标,而命运贫贱的人则难以实现。
贫贱反此,难达,难迁,难得,难成;获过受罪,疾病亡遗,失其富贵,贫贱矣。
此句与上句形成对比,说明了贫贱的人在各方面都难以达成目标,常常遭受挫折和痛苦。
是故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富贵;智寡德薄,未可信其必贫贱。
此句指出,才能和品德高尚的人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富贵,而才能和品德低劣的人也不一定必然贫贱,命运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知寡德薄,命善,兴而超逾。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命运对人的影响,即使是才能和品德都很好的人,如果命运不好,也可能一事无成;而才能和品德都一般的人,如果命运好,也可能取得成功。
故夫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仕宦贵贱,治产贫富,命与时也。
此句总结了命运与人的关系,指出人的智慧、品德、性格和才能等内在因素与命运有关,而仕途的贵贱、产业的贫富等外在因素则与时代有关。
命则不可勉,时则不可力,知者归之於天,故坦荡恬忽。
此句指出命运和时代都是人力无法改变的,有智慧的人会将这些归因于天命,因此能够保持坦荡和恬淡。
虽其贫贱。
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强调了命运和时代对人的影响。
使富贵若凿沟伐薪,加勉力之趋,致强健之势,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无命之人,皆得所愿,安得贫贱凶危之患哉?
此句用凿沟伐薪的比喻,说明了如果人们像凿沟伐薪一样努力,就能够实现富贵,没有命运的人也能够实现愿望,从而避免了贫贱和危险。
然则,或时沟未通而遇湛,薪未多而遇虎。
此句说明了即使努力,也可能遇到困难和危险。
仕宦不贵,治产之富,凿沟遇湛、伐薪逢虎之类也。
此句将仕途和产业的失败比作凿沟遇湛、伐薪逢虎,强调了命运和时代对人的影响。
有才不得施,有智不得行,或施而功不立,或行而事不成,虽才智如孔子,犹无成立之功。
此句指出,即使才智如孔子,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和条件,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世俗见人节行高,则曰:“贤哲如此,何不贵?”见人谋虑深,则曰:“辩慧如此,何不富?”贵富有命禄,不在贤哲与辩慧。
此句批判了世俗对才智和德行的误解,指出富贵并非取决于贤哲和辩慧,而是取决于命运和禄位。
故曰:富不可以筹策得,贵不可以才能成。
此句强调了富贵和禄位不是通过筹策和才能能够得到的。
智虑深而无财,才能高而无官。
此句说明了即使智虑深和才能高,如果没有财富和官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怀银纾紫,未必稷、契之才;积金累玉,未必陶硃之智。
此句指出,即使怀有财富和地位,也不一定具备稷、契那样的才能;即使积累财富和地位,也不一定具备陶硃那样的智慧。
或时下愚而千金,顽鲁而典城。
此句说明了命运和时代对人的影响,即使是下愚和顽鲁的人,也可能因为命运和时代的原因而拥有财富和地位。
故官御同才,其贵殊命;治生钧知,其富异禄。
此句指出,即使才能相同,由于命运的不同,地位也会不同;即使知识相同,由于禄位的差异,财富也会不同。
禄命有贫富,知不能丰杀;命有贵贱,才不能进退。
此句说明了禄位和命运对人的影响,即使知识再丰富,也无法改变贫富的禄位;即使才能再高,也无法改变贵贱的命运。
成王之才不如周公,桓公之知不若管仲,然成、桓受尊命,而周、管禀卑秩也。
此句通过成王和周公、桓公和管仲的对比,说明了命运和禄位对人的影响。
案古人君希有不学於人臣,知博希有不为父师。
此句说明了古代的君主和父亲往往需要向臣子和儿子学习。
然而人君犹以无能处主位,人臣犹以鸿才为厮役。
此句说明了即使是才能出众的人,也可能因为命运和时代的原因而无法得到应有的地位。
故贵贱在命,不在智愚;贫富在禄,不在顽慧。
此句总结了命运和禄位对人的影响,指出贵贱和贫富取决于命运和禄位,而不是智慧和才能。
世之论事者以才高当为将相,能下者宜为农商,见智能之士官位不至,怪而訾之曰:“是必毁於行操。”行操之士亦怪毁之曰:“是必乏於才知。”
此句批判了世俗对才能和德行的误解,指出才能和德行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地位。
殊不知才知行操虽高,官位富禄有命。
此句强调了命运和禄位对人的影响,即使才能、知识和德行都很高,官位和财富也取决于命运。
才智之人,以吉盛时举事而福至,人谓才智明审;凶哀祸来,谓愚暗。
此句说明了命运和时代对人的影响,即使是才智出众的人,在好运时能够取得成功,在厄运时则会被认为是愚昧的。
不知吉凶之命,盛衰之禄也。
此句强调了命运和禄位对人的影响,指出吉凶和盛衰都是命运和禄位的安排。
白圭、子贡,转货致富,积累金玉,人谓术善学明。
此句介绍了白圭和子贡通过经商致富的故事,说明了财富的积累可以通过智慧和努力实现。
主父偃辱贱於齐,排摈不用;赴阙举疏,遂用於汉,官至齐相。
此句介绍了主父偃因才能得到重用的故事,说明了才能和机遇的重要性。
赵人徐乐亦上书,与偃章会,上善其言,征拜为郎。
此句介绍了徐乐因才能得到重用的故事,说明了才能和机遇的重要性。
人谓偃之才,乐之慧,非也。
此句批判了人们对才能和智慧的误解,指出才能和智慧并非是唯一决定因素。
儒者明说一经,习之京师,明如匡稚圭,深如赵子都,初阶甲乙之科,迁转至郎博士,人谓经明才高所得,非也。
此句介绍了儒者通过学习经典而获得官职的故事,说明了知识和才能并非是唯一决定因素。
而说若范雎之干秦明,封为应侯;蔡泽之说范雎,拜为客卿,人谓雎、泽美善所致,非也。
此句介绍了范雎和蔡泽因才能得到重用的故事,说明了才能和机遇的重要性。
皆命禄贵富善至之时也。
此句强调了命运和禄位对人的影响,指出才能和机遇的获得都是命运和禄位的安排。
孔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此句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强调了命运和天命对人的影响。
鲁平公欲见孟子,嬖人臧仓毁孟子而止。
此句介绍了孟子因命运和时代的原因而未能得到重用的故事。
孟子曰:“天也!”
此句是孟子对鲁平公不能见到他的回应,表明了他对命运的看法。
孔子圣人,孟子贤者,诲人安道,不失是非,称言命者,有命审也。
此句说明了孔子和孟子都是圣人贤者,他们教导人们遵循正道,不偏离是非,对命运的看法是理性的。
《淮南书》曰:“仁鄙在时不在行,利害在命黥不在智。”
此句引用了《淮南书》中的观点,说明了仁和鄙、利和害都取决于时代和命运,而不是个人的行为和智慧。
贾生曰:“天不可与期,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焉识其时?”
此句引用了贾生的观点,说明了天命和道是不可预测和计划的,命运和时机是不可知的。
高祖击布,为流矢所中,疾甚。
此句介绍了汉高祖刘邦因命运和时代的原因而遭遇疾病的故事。
吕后迎良医,医曰:“可治。”高祖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此句是刘邦对医生的话的回应,表明了他对命运的看法。
韩信与帝论兵,谓高祖曰:“陛下所谓天授,非智力所得。”
此句是韩信对刘邦的评价,表明了他对命运的看法。
扬子云曰:“遇不遇,命也。”
此句是扬子云对命运的看法,认为遇到与否都是命运的安排。
太史公曰:“富贵不违贫贱,贫贱不违富贵。”
此句是太史公对命运的看法,认为富贵和贫贱是相互依存的。
是谓从富贵为贫贱,从贫贱为富贵也。
此句总结了太史公对命运的看法,认为富贵和贫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夫富贵不欲为贫贱,贫贱自至;贫贱不求为富贵,富贵自得也。
此句说明了富贵和贫贱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不是人们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
春夏囚死,秋冬王相,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
此句用春夏秋冬和日出日落来比喻人生的变化,说明了这些变化都是自然规律,不是人们所能左右的。
代王自代入为文帝,周亚夫以庶子为条侯,此时代王非太子,亚夫非适嗣,逢时遇会,卓然卒至。
此句介绍了代王和周亚夫因时代和机遇而得到重用的故事,说明了时代和机遇对人的影响。
命贫以力勤致富,富至而死;命贱以才能取贵,贵至而免。
此句说明了命运对人的影响,即使是勤劳和才能也无法改变命运的决定。
才力而致富贵,命禄不能奉持,犹器之盈量,手之持重也。
此句用器之盈量和手之持重来比喻命运和禄位,说明了命运和禄位是不可控制的。
器受一升,以一升则平,受之如过一升,则满溢也;手举一钧,以一钧则平,举之过一钧,则踬仆矣。
此句用器之盈量和手之持重来比喻命运和禄位,说明了超过能力范围的事物会导致失败。
前世明是非归之於命也,命审然也。
此句总结了前人对命运的看法,认为命运是明确的,不可改变的。
信命者,则可幽居俟时,不须劳精苦形求索之也。
此句说明了相信命运的人可以安心等待时机,不需要过度劳累。
犹珠玉之在山泽,天命难知,人不耐审,虽有厚命,犹不自信,故必求之也。
此句用珠玉在山泽的比喻,说明了天命难以知晓,人们需要努力去追求。
如自知,虽逃富避贵,终不得离。
此句说明了即使逃避富贵,也无法逃避命运。
故曰:力胜贫,慎胜祸。
此句强调了努力和谨慎的重要性,认为努力可以战胜贫穷,谨慎可以避免灾祸。
勉力勤事以致富,砥才明操以取贵;废时失务,欲望富贵,不可得也。
此句说明了通过努力和勤奋可以致富和获得地位,而浪费时间、忽视职责则无法实现富贵。
虽云有命,当须索之。
此句说明了即使相信命运,也需要努力去追求。
如信命不求,谓当自至,可不假而自得,不作而自成,不行而自至?
此句批判了那些相信命运却不努力的人,认为即使相信命运,也需要努力去追求。
夫命富之人,筋力自强;命贵之人,才智自高,若千里之马,头目蹄足自相副也。
此句说明了命运富贵的人通常具有自强的筋力和高贵的才智,就像千里马一样。
有求而不得者矣,未必不求而得之者也。
此句说明了即使努力,也可能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不努力,就一定得不到。
精学不求贵,贵自至矣:力作不求富,富自到矣。
此句说明了通过精学和努力工作,富贵自然会到来。
富贵之福,不可求致;贫贱之祸,不可苟除也。
此句说明了富贵和贫贱都是命运的安排,不是人们可以随意改变的。
由此言之,有富贵之命,不求自得。
此句总结了全文,强调了命运和禄位对人的影响,认为即使有富贵的命运,也不需要刻意追求,自然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