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论将-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
“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赂)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故置将不可不察也。
“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武王曰:‘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论将-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请问治理军队的方法是怎样的?”太公回答说:“将领需要具备五种品质和十种过失。”武王说:“请问这五种品质和十种过失具体是什么?”太公说:“所说的五种品质,是指勇敢、智慧、仁爱、诚信和忠诚。勇敢的人不可侵犯,智慧的人不可迷惑,仁爱的人爱护他人,诚信的人不欺骗,忠诚的人没有二心。
所说的十种过失包括:有勇敢但轻视生命的人,有急躁但心急如焚的人,有贪婪但喜好利益的人,有仁爱但不忍心伤害他人的人,有智慧但胆怯的人,有诚信但喜欢轻信他人的人,有廉洁但不喜欢爱护他人的人,有智慧但行动迟缓的人,有刚毅但自以为是的人,有懦弱但喜欢任用他人的人。
勇敢但轻视生命的人可以被突然袭击,急躁但心急如焚的人可以被长期消耗,贪婪但喜好利益的人可以用财物收买,仁爱但不忍心伤害他人的人可以通过劳累来对付,智慧但胆怯的人可以通过困境来考验,诚信但喜欢轻信他人的人可以通过欺骗来对付,廉洁但不喜欢爱护他人的人可以通过侮辱来对付,智慧但行动迟缓的人可以通过偷袭来对付,刚毅但自以为是的人可以通过计谋来对付,懦弱但喜欢任用他人的人可以通过欺骗来对付。
因此,用兵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其命运掌握在将领手中。将领是国家的辅佐,先王们都非常重视。因此,任命将领不能不慎重。所以说:‘战争不会同时取得两次胜利,也不会同时遭受两次失败。军队一旦越过国境,如果在十天内没有取得胜利,那么不是国家灭亡,就是军队被击败,将领被杀。’武王说:‘说得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论将-注解
武王:周武王,名发,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文王的儿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太公:即姜太公,名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尊为兵家之祖。
将之道:将领的用兵之道,包括将领的素质、用兵的策略等。
五材:指将领应具备的五种基本素质,即勇敢、智慧、仁爱、诚信和忠诚。
十过:指将领可能存在的十种过失或缺点。
勇:勇敢,指将领的勇敢品质。
智:智慧,指将领的智慧和谋略。
仁:仁爱,指将领的仁慈和关爱部下。
信:诚信,指将领的诚信和信誉。
忠:忠诚,指将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暴:暴露,指利用将领的轻率冒险来对付他们。
久:持久,指利用将领急躁的性格来消耗他们的耐心。
遗(赂):赠送礼物,指通过贿赂来腐蚀将领。
劳:劳累,指利用将领的仁慈来使他们过度劳累。
窘:困窘,指利用将领的智怯来使他们陷入困境。
诳:欺骗,指利用将领的轻信来迷惑他们。
侮:侮辱,指利用将领的廉洁来侮辱他们。
袭:偷袭,指利用将领的懈怠来偷袭他们。
事:对待,指利用将领的刚毅来对待他们。
欺:欺骗,指利用将领的懦弱来欺骗他们。
兵:军队,指国家的武装力量。
国:国家,指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辅:辅助,指将领在国家中的辅助作用。
命:命运,指国家的命运。
先王:古代的帝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
察:观察,指仔细考察将领的能力和品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论将-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此句开篇即点明主题,武王对将领之道的探询,体现了其对军事战略的重视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太公的回答‘将有五材十过’简明扼要,直接切入主题,为接下来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太公所述‘五材’为勇、智、仁、信、忠,这五者被视为将领必备的素质。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每一项都是对将领品质的极高要求。勇者能抵御外敌,智者能谋略制胜,仁者能得人心,信者能赢得信任,忠者能坚定不移,这五材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优秀将领的基石。
‘十过’则从反面列举了将领可能存在的十个缺陷,包括轻死、心速、好利、不忍人、心怯、喜信人、不爱人、心缓、自用、喜任人等。这些缺陷可能导致将领在关键时刻失误,甚至导致军队的失败。太公对这十过的分析,既深刻又具体,为武王提供了识别和纠正将领不足的方法。
在‘十过’之后,太公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应对这些缺陷,即通过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不同类型的将领缺陷。例如,对轻死者可施以暴政,对心速者可长期考验,对好利者可给予贿赂等。这种针对性的策略体现了太公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深厚的战略思维。
‘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此句强调了将领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将领的才能和品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这句话不仅是对将领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武王的一种警示,提醒他必须重视将领的选拔和培养。
‘故置将不可不察也。’太公再次强调选拔将领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不慎重选择将领,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对军事战略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国家安危的高度责任感。
‘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此句是对战争后果的深刻总结,指出战争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永远胜利,胜利和失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这句话提醒武王,在战争中要谨慎行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武王曰:‘善哉。’这句话体现了武王对太公论述的认同和赞赏,同时也表明他对军事战略有了更深的理解。整个对话体现了武王对军事战略的重视,以及太公作为军事智者的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