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立将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立将-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至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

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鹜,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立将-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立为将军的方法是怎样的?’太公回答说:‘每当国家遇到困难,国君应该躲避正殿,召唤将军并告诉他:‘国家的安危,全在将军一人。现在某个国家不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应对。’

将军接受了命令后,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然后到达太庙,用灵龟占卜吉日,然后将斧钺授给他。国君进入庙门后,面向西方站立,将军进入庙门后,面向北方站立。国君亲自拿起钺的顶端,把钺的柄交给将军,说:‘从今以后,上至天,将军有权决定。’然后又拿起斧的柄,把斧的刃交给将军,说:‘从今以后,下至深渊,将军有权决定。’看到敌军空虚就进攻,看到敌军坚实就停止,不要因为有三军之众就轻视敌人,不要因为接受了命令就一定要死,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高贵就看不起别人,不要因为自己的独断就违背多数人的意见,不要因为善于辩论就认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士兵没有坐下就别坐下,士兵没有吃饭就别吃饭,无论寒暑都要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样,士兵们就会全力以赴。’将军接受了命令后,跪拜并回报国君说:‘我听说国家不能从外部治理,军队不能从内部指挥。对君主不能有二心,对敌人不能有疑虑。我已经接受了命令,专掌斧钺之权,我不敢生还。希望国君也给我一个命令,如果国君不同意,我就不敢担任将军。’

国君同意了他的请求,他就告辞出发了。军队中的事情,不听从国君的命令,一切由将军决定,面对敌人作战,没有二心。如果这样,那么就没有天在上,没有地在下,没有敌人在前,没有君主在后面。因此,智者为他出谋划策,勇者为他战斗,士气旺盛如同青云,行动迅速如同飞驰,不需要交战,敌人就会投降。在外战胜敌人,在内建立功勋,官员升迁,士兵受赏,百姓欢欣,将军没有过错和灾祸;因此,风雨适时,五谷丰登,国家安定。’武王说:‘讲得好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立将-注解

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姓姬名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朝的建立者。

太公:即姜太公,名望,字子牙,是周文王的亲信,后来成为周武王的军师,以军事谋略著称。

立将之道:指成为一位合格将领的方法和原则。

社稷:古代国家祭祀的两种神祇,分别代表国家和国民,常用来代指国家。

正殿:古代宫殿中最重要的建筑,通常位于中央,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将军: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统帅军队。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天文、历法、祭祀等事务。

斋: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通过禁食、禁语等方式来净化身心。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灵龟:古代用于占卜的龟类,认为龟甲上的裂纹可以预示吉凶。

吉日:根据历法或占卜确定的适合进行重要活动的日子。

斧钺:古代的一种武器,斧头用于砍伐,钺头用于砍杀,也用作象征权力的信物。

柄:武器的把手。

刃:武器的锋利部分。

士:古代的士兵。

二心:心意不专一,指对君主或国家不忠诚。

疑志:犹豫不决的心态。

专斧钺之威:专权使用斧钺的威严,指将军拥有绝对的军事指挥权。

垂一言之命:给予一个字的命令,表示完全信任。

军中之事:军队中的事务。

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形容将军的权威无人能敌,不受任何人的限制。

智者为之谋:有智慧的人为战争出谋划策。

勇者为之斗:有勇气的人为战争而战斗。

气厉青云,疾若驰鹜:士气旺盛如同青云,行动迅速如同奔马。

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无需交战,敌人就投降了,形容战无不胜。

吏迁士赏:官员晋升,士兵受赏。

百姓欢说:百姓欢欣鼓舞。

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国家安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立将-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此句开篇便点明了武王对军事领导艺术的探求,以及对太公望军事智慧的请教。‘立将之道’一语双关,既指建立将领之道,也指确立军事领导的原则和方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

太公的回答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君臣关系和责任担当。‘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强调了将军在国家安全中的关键作用,‘愿将军帅师应之’则是对将军忠诚和能力的信任。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至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这一段描述了古代军事行动前的宗教仪式,通过太史卜卦和太庙的祭祀活动,赋予将军神圣的使命和权威,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

此段通过君臣之间的仪式,强调了将军的权力和责任。‘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和‘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赋予了将军至高无上的军事指挥权。同时,太公还强调了将军在军事行动中的战略眼光和道德修养,如不轻敌、不轻生、不贱人、不独断等。

‘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这句话总结了上述原则和策略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遵循这些原则,士众才能全力以赴,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战。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将军在受命后,向君王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忠诚。‘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强调了军事行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则是对将军忠诚度的要求。

‘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君王同意将军的请求后,将军便可以独立指挥军队。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将权独断’原则,即将军在战场上的决策权不受君王干预。

‘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将军在战场上的绝对权威,意味着在将军的领导下,军队可以无所畏惧,无所不能。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鹜,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此段描述了在将军英明领导下,军队的强大战斗力。‘智者为之谋’和‘勇者为之斗’体现了军事行动中的智勇双全,‘气厉青云,疾若驰鹜’则是对军队战斗力的生动描绘。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这段话总结了军事胜利带来的好处,包括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以战止战’理念,即通过战争来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对太公的回答表示赞同,体现了对太公军事思想的认可和推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立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