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将威-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
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
杀贵大,赏贵小。
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
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将威-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如何才能树立威严?如何才能显明公正?如何才能制定禁令并且使人们遵守?’
太公回答说:‘要用诛杀大恶之人来树立威严,用奖赏小善之事来显明公正,用公正的刑罚来制定禁令并且使人们遵守。所以,如果杀掉一个人能让三军震动,那就杀掉他;如果奖赏一个人能让万人高兴,那就奖赏他。诛杀要重视大恶,奖赏要重视小善。诛杀要涉及到那些当权的重要大臣,这是刑罚的最高点;奖赏要涉及到那些牧牛、洗马、饲养马匹的人,这是奖赏的普及点。刑罚达到最高点,奖赏普及到最底层,这样威严就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将威-注解
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姓姬名发,是周文王的儿子,推翻商朝,建立周朝,被尊称为武王。
太公:即姜太公,名望,字子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辅佐周文王和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被封于齐,成为齐国的始祖。
将何以为威:问如何树立威信。
何以为明:问如何展现明智。
何以为禁止而令行:问如何制定禁令并确保其得以执行。
将以诛大为威:通过严厉惩罚大罪来树立威信。
以赏小为明:通过奖赏小功来展现明智。
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通过审慎的惩罚来确保禁令的执行。
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因此,如果杀死一个人能让整个军队感到震惊,那就应该杀。
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如果奖赏一个人能让万人高兴,那就应该奖赏。
杀贵大,赏贵小:惩罚要重视对地位高的人,奖赏要重视对地位低的人。
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惩罚要达到对当权贵重大臣的极致。
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奖赏要普及到牛马饲养的低级仆役。
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惩罚达到最高点,奖赏普及到最低层,这样威信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将威-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而令行?’
这段话是《六韬》中的内容,武王在此询问太公如何建立威严、如何展现明智以及如何使禁令得以执行。武王作为周朝的开国君主,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使军队和民众服从有着深刻的思考。
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
太公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古代军事和治国理念。他提出,威严应建立在诛杀大恶之上,明智则体现在赏赐小善之中,而禁令的执行则依赖于严格的惩罚。
‘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
太公进一步解释,如果一个人因为罪行严重而被处决,能够震慑整个军队,那么这样的杀戮是有必要的。同样,如果一个人因为小善而受到赏赐,能够得到万人的赞誉,那么这样的赏赐也是应当的。
‘杀贵大,赏贵小。’
太公强调,杀戮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地位高贵、罪行严重的人,而赏赐的对象则应该是那些地位低微、行为善良的人。这种区别对待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和威严。
‘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
太公进一步阐述,对当权贵重的官员进行严厉的惩罚,是对法律的极致执行;而对地位低微的人进行赏赐,则是赏赐的普及。这种做法能够使法律的威严得以普及,使民众普遍感受到法律的公正。
‘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最后,太公总结说,只有对上严厉惩罚,对下普遍赏赐,才能使威严得以施行。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法律观念中的平衡与公正,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地位高低,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这段古文不仅是军事策略的体现,更是古代治国理念的反映。它强调了法律的威严和公正,以及如何通过赏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在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