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励军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励军-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

将有三。

武王曰:

敢问其目。

太公曰:

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

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

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

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

白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

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励军-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让我的三军士兵在攻城时争先恐后地攀登,在野战中争先恐后地冲锋,听到金属声就愤怒,听到鼓声就高兴,我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有三种将领。’武王说:‘请问这三种将领的特点是什么?’太公说:‘第一是冬不穿皮袄,夏不摇扇子,下雨不撑伞,这种将领叫做礼将;这种将领如果不亲身感受士兵的寒暑,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出塞时,遇到泥泞的道路,将领必须亲自走在最前面,这种将领叫做力将。这种将领如果不亲身感受士兵的辛劳,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军队都安顿好了,将领才去休息,做饭的人都做好了饭,将领才去吃饭,军队不生火。将领也不生火,这种将领叫做止欲将。这种将领如果不亲身感受士兵的饥饱,就无法了解士兵的饥饿和饱暖。’

“将领与士兵共同经历寒暑、劳苦、饥饱,所以三军士兵听到鼓声就高兴,听到金属声就愤怒。面对高大的城墙和深险的护城河,箭石如雨点般落下,士兵们争先恐后地攀登城墙;在刀剑相交的战场上,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冲锋。士兵并不是因为喜欢死亡或享受伤痛,而是因为他们的将领了解他们的寒暑、饥饱,看到了他们的劳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励军-注解

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姓姬名发,是周文王的儿子,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

太公:即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功臣,也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三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分为上军、中军、下军,泛指整个军队。

攻城争先登:指在攻城时,士兵们争先恐后地攀爬城墙。

野战争先赴:指在野战中,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冲向战场。

闻金声而怒:金声通常指战鼓声,士兵听到战鼓声后,会激发出愤怒和战斗的欲望。

闻鼓声而喜:鼓声通常指指挥战斗的信号,士兵听到鼓声后,会感到鼓舞和喜悦。

为之奈何:表示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或需要建议。

将有三:指的是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将领。

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裘是皮衣,扇是扇子,盖是遮阳伞。礼将是指将领在生活上朴素,不追求奢华,以此来了解士兵的疾苦。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隘塞是指险要的关隘,泥涂是指泥泞的道路。力将是指将领在行军时,亲自走在最前面,不畏艰难险阻。

止欲将:指将领能够自我克制,不贪图享受,以此来了解士兵的饥饱。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高城深池是指难以攻克的城池,矢石繁下是指箭矢和石块如雨点般落下。士争先登是指士兵们争先恐后地攀登城墙。

白刃始合,士争先赴:白刃是指明亮的刀刃,合是指交锋。士争先赴是指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冲向战场。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表示士兵并不是因为喜欢死亡或乐于受伤,而是因为他们的将领能够了解他们的感受和境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励军-评注

武王问太公的问题,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于军队士气和战斗力的深刻理解。武王希望了解如何激发军队的战斗力,使其在攻城和野战中能够争先恐后,不畏艰险。

太公的回答中,首先提出了‘将有三’的观点,即军队中需要有三种类型的将领:礼将、力将和止欲将。这种分类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对于将领素质的全面要求。

礼将,指的是能够以身作则,关心士卒生活的将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这些行为,表现了将领对士卒的关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将领的行为可以激励士卒,使他们愿意为将领而战。

力将,强调将领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身体力行。‘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表明将领需要在困难环境中身先士卒,这样的行为可以鼓舞士气,使士卒愿意跟随将领克服困难。

止欲将,强调将领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过分追求个人享受。‘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表明将领在军队中不追求奢华,与士卒同甘共苦,这样的行为可以赢得士卒的尊重和信任。

太公通过以上三种将领的描述,说明了将领与士卒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将领能够深刻了解士卒的疾苦,才能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体现了将领与士卒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最后,太公指出,士卒并非为了死亡和伤痛而战斗,而是因为他们的将领能够了解他们的疾苦,看到他们的努力。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激发士卒战斗力的关键。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描述将领的素质和行为,阐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关于将领与士卒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将领的行为来激发军队的战斗力。这种思想对于今天的军事管理和领导艺术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励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