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农器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农器-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

守御之备可无设乎?

太公曰:

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

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

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

锄耰之具,其矛戟也;

蓑薛簦笠者,其甲胄干盾也;

镢、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

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

鸡犬,其伺候也;

妇人织纴,其旌旗也;

丈夫平壤、其攻城也;

春钹草棘,其战车骑也;

夏耨田畴,其战步兵也;

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

冬实仓廪,其坚守也;

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也;

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

里有周垣,不得相过,其队分也;

输粟收刍,其廪库也;

春秋治城郭,修沟渠,其堑垒也。

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

善为国者,取于人事。

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有尺度。

是富国强兵之道也。

武王曰:

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农器-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天下太平,国家没有战事,我们还需要修整武器装备吗?还需要设立防御设施吗?’

太公回答说:‘战攻守御的器具都取决于人的行动。农具如犁和耜,就是行军时用来防止敌军骑兵的障碍物;马、牛、车、轿,可以当作营垒和遮蔽物;锄头和耙子,可以当作矛和戟使用;蓑衣、草帽,可以当作盔甲和盾牌;镢头、锹、斧头、锯子、杵、臼,都是攻城的工具;牛和马用于运输,粮食就是他们的给养;鸡和狗可以用来警戒;妇女编织的布,可以用来制作旗帜;男子平整土地,就是在为攻城做准备;春天清理草木,就是在准备战车和骑兵;夏天耕种田地,就是在准备步兵作战;秋天收割庄稼,就是在储备粮食;冬天充实仓库,就是在坚守阵地;田地里的邻里相互监督,这就是约束和信用的体现;街巷有官员管理,官府有长官领导,这就是将领的作用;街巷有围墙,不得随意穿越,这就是队伍的区分;运输粮食和草料,这就是仓库的作用;春秋两季修筑城墙和沟渠,这就是壕沟和壁垒。所以,用兵的器具,都在于人的行动。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都是从人的行动中取得所需。因此,必须让六畜繁衍生息,开垦田野,安定人民的生活,男子耕田有固定的亩数,妇女织布有固定的尺度。这就是使国家富强和军队强大的方法。’

武王说:‘说得好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农器-注解

武王:周武王,名发,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文王的儿子,周朝的建立者。

太公:太公望,即姜子牙,周朝的开国元勋,武王的军事顾问,被誉为兵家圣祖。

天下安定:指国家处于和平稳定的状态。

国家无事:指国家没有战乱和动荡。

战攻之具:指用于进攻的武器和装备。

守御之备:指用于防御的设施和准备。

耒耜:古代农具,用于耕作。

行马蒺藜:行马是古代军事防御用的障碍物,蒺藜是带刺的植物,用来设置障碍。

营垒蔽橹:营垒是军事防御的营地,蔽橹是遮蔽用的障碍物。

锄耰:锄是农具,耰是耕作时用来碎土的工具。

矛戟:矛和戟都是古代的兵器。

蓑薛簦笠:蓑是雨衣,薛是一种植物,簦笠是古代的雨帽。

甲胄干盾:甲胄是古代士兵的铠甲,干盾是盾牌。

镢、锸、斧、锯、杵、臼:这些都是古代的农具和工具,用于砍伐、挖掘、加工等。

攻城器:指用于攻城的工具。

粮用:指粮食的用途。

伺候:指警戒和监视。

旌旗:古代军队的旗帜,用于指挥和标识。

平壤:平整土地。

草棘:杂草和荆棘。

战车骑:战车和骑兵。

战步兵:步兵。

粮食储备:储存的粮食。

坚守:坚守阵地。

约束符信:约束和信用的标志。

周垣:围绕城池的围墙。

队分:队伍的分布。

廪库:仓库。

城郭:城墙和城门。

沟渠:水道。

堑垒:壕沟和堡垒。

六畜:指牛、马、羊、猪、狗、鸡等家畜。

田野:农田。

处所:居住的地方。

丈夫:成年男子。

妇人:成年女子。

亩数:土地的面积。

尺度:织布的尺寸。

富国强兵:使国家富强,军队强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农器-评注

武王问太公之问,首先体现了武王对国家安全和军事准备的深思熟虑。他询问太公,在天下安定、国家无事之时,是否还需要修整战攻之具和设立守御之备。这一问,既是对现状的审慎观察,也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的预防意识。

太公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军事与民生的紧密联系。他认为,战攻守御之具并非仅仅指那些具体的武器和防御设施,而是涵盖了整个国家的人事安排。他通过一系列比喻,将农业工具、日常用品、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与军事战争相联系。

太公提到‘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这里将农业工具与行马、蒺藜这些防御设施相提并论,说明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对于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同样的,马牛车舆、锄耰之具等,都被赋予了军事意义,体现了太公‘寓兵于农’的思想。

太公还强调了物资储备的重要性,如‘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和‘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这表明了在和平时期,国家应该注重物资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在太公的论述中,他还提到了社会秩序和治理的重要性。‘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也’和‘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说明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治理对于国家的安全同样重要。

太公进一步指出,‘里有周垣,不得相过,其队分也’和‘输粟收刍,其廪库也’,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确保在战时能够有效地组织人力和物资。

最后,太公总结道:‘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这句话强调了治国之道在于人事,即通过合理的人事安排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这不仅是军事战略的体现,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武王对太公的回答表示赞赏,‘善哉!’这不仅是对太公智慧的肯定,也是对这种全面考虑国家安全的治国理念的认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农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