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军势-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
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
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
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
“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
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
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
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
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
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
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
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
故曰:“无恐惧,无犹豫。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
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
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
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武王曰:“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军势-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攻打敌人的方法是怎样的?”太公回答说:“用兵的策略要根据敌人的行动来变化,变化发生在两军对峙之间,出奇制胜的策略来源于无穷无尽的智慧。因此,真正的大事不需要言语,用兵也不需要多言。而且,事情到了极点,言语已经不足以让人信服;用兵到了极致,其情形也不容易被看到。时而前进,时而后退,能够独立行动而不受制于人,这就是用兵之道。
用兵的人,听到敌人动静就会商议对策,看到敌人就会制定计划,了解敌人就会陷入困境,分辨敌人就会处于危险之中。所以,擅长战斗的人,不需要等到军队摆开阵势;擅长消除隐患的人,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进行处理;擅长战胜敌人的人,在敌人还没有形成威胁之前就将其战胜;最高明的战斗,是不需要真正交战的。
那些在白刃相交之前就争胜的人,不是好的将领;在已经失去之后才设防的人,不是高明的圣人;智慧与众人相同的人,不能成为国家的谋士;技艺与众人相同的人,不能成为国家的工匠。事情没有比必胜更重要的,用兵没有比沉默更有效的,行动没有比出其不意更神奇的,计谋没有比不被察觉更巧妙的。那些先看到敌人弱点然后战斗的人,是在事情完成一半时就能取得双倍的功效。
圣人观察天地运动的规律,谁能知晓它的规律。遵循阴阳变化的法则,跟随它的变化;顺应天地的盈虚变化,将其作为常理;万物有生死,因为天地的形态。所以说:在敌人没有露出形迹之前就发动攻击,即使人数众多也必定会失败。擅长战斗的人,能够坚守阵地而不动摇,看到胜利的迹象就采取行动,看不到胜利的迹象就停止行动。
所以说:不要害怕,不要犹豫。用兵的害处,最大的就是犹豫;军队的灾难,没有比犹豫不决更严重的。擅长战斗的人看到有利的机会就不会错过,遇到时机就不会犹豫,失去时机就会遭受损失。因此,智者会紧紧抓住机会而不放松,巧者会迅速决断而不犹豫,所以他们的行动就像迅雷不及掩耳,闪电不及闭眼,冲锋时像惊慌失措,使用时像疯狂一般,面对他们的人会被击破,靠近他们的人会灭亡,谁能抵挡他们呢?
将领有时需要保持沉默而坚守阵地,这是神明之术;有时需要不亲眼看到而洞察一切,这是明智的表现。因此,懂得神明之道的人,在战场上没有可以匹敌的敌人,在对抗中没有可以立国的对手。
武王说:“说得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军势-注解
太公:太公,即姜太公,名望,字子牙,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周朝的开国元勋之一。这里指的是太公望,周文王的大臣,后来辅佐武王伐纣。
攻伐之道:攻伐之道,指的是用兵的策略和原则。
势:势,指军事上的优势,包括兵力、地形、士气等多方面因素。
敌家:敌家,指敌人。
两阵之间:两阵之间,指敌我双方交战的阵地上。
奇正:奇正,指军事战术中的奇兵和正兵,奇兵出其不意,正兵稳扎稳打。
无穷之源:无穷之源,指战术变化无穷无尽,没有固定的模式。
至事:至事,指最关键的事情。
兵:兵,指军队,也泛指军事行动。
议:议,指讨论,商议。
图:图,指谋划,计划。
困:困,指陷入困境。
辨:辨,指辨别,分辨。
张军:张军,指展开军队,准备战斗。
除患者:除患者,指消除祸患。
无形:无形,指没有明显的痕迹,不可见。
上战:上战,指上等战斗,即高水平的战斗。
白刃之前:白刃之前,指直接面对敌人的刀剑。
设备:设备,指准备,布置。
国师:国师,指国家的首席顾问,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地位。
国工:国工,指国家的杰出工匠,技艺高超。
必克:必克,指必定能够取胜。
玄默:玄默,指深沉内敛,不轻易表露。
不意:不意,指出乎意料,不可预测。
不识:不识,指不显露痕迹,不让人知道。
先胜者:先胜者,指先看到胜利的可能。
天地之动:天地之动,指自然界的运动变化。
阴阳之道:阴阳之道,指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
盈缩:盈缩,指盈满和缩减,指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
物有死生:物有死生,指万物都有生有死,是自然规律。
形:形,指形态,形状。
居之不挠:居之不挠,指坚定地占据阵地,不轻易退让。
见胜则起,不胜则止: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指看到胜利的机会就行动,看不到胜利的机会就停止。
无恐惧,无犹豫:无恐惧,无犹豫,指在战斗中没有恐惧和犹豫。
狐疑:狐疑,指犹豫不决,疑惑不决。
释:释,指放弃。
衡敌:衡敌,指平衡敌人。
立国:立国,指建立国家,指敌人无法立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军势-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此句开篇即以武王向太公请教攻伐之道,展现了武王虚心求教的精神。太公作为古代兵家代表,其言辞深奥,寓意丰富,体现了道家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太公曰:‘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
太公的回答揭示了战争中的变化无常。‘势’指的是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敌家之动’则是指敌方的行为。太公认为,战争中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敌方的动态而变化,这种变化又是在两军对垒之间产生的。‘奇正’是兵法中的概念,‘无穷之源’则强调了变化的无穷无尽。
‘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
太公强调在战争中,最重要的是行动而非言语。这里的‘至事’和‘用兵’都指的是战争本身,意味着战争中的策略和行动比言语更为重要。
‘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
太公进一步指出,最关键的事情往往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解释,同样,最有效的军事行动也不一定能够直观地被看到。
‘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
这句话强调了军队行动的灵活性和不可预测性。‘忽而往,忽而来’形容军队行动迅速,‘能独专而不制’则表明军队具有独立行动的能力。
‘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
太公认为,如果军队只是听到消息就议论纷纷,看到敌人就制定计划,知道敌人情况就陷入困境,分辨不清就陷入危险。
‘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
这句话强调了善于作战的人不依赖军队的规模,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在问题未发生之前就处理,善于战胜敌人的人是在无形中战胜敌人,最高层次的战斗是不需要战斗。
‘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
太公指出,在白刃相接的战斗中争胜的不是好将领,在失去之后才设防的不是上等的圣人,智慧与众人相同的不可能是国家的大师,技术与众人相同的不可能是国家的工匠。
‘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
太公认为,事情没有比必胜更重要的,使用没有比沉默更重要的,行动没有比出其不意更神奇的,计谋没有比不被人识破更妙的。
‘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太公强调,先看到敌人的弱点并加以利用,然后才进行战斗的人,其事情进行到一半就能取得双倍的功效。
‘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
太公认为,圣人通过观察天地运动来认识其规律,遵循阴阳之道,根据天地的盈缩变化来制定常规,根据万物的生死变化来适应天地的形态。
‘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
太公指出,如果在没有看到敌人真实情况之前就进行战斗,即使人数众多也必然失败。
‘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
这句话强调了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坚定立场,看到胜利的机会就采取行动,看不到胜利的机会就停止。
‘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
太公认为,在用兵之道中,最大的害处是犹豫不决,三军的大灾难莫过于狐疑。
‘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
太公指出,善于作战的人看到有利的机会就不会错失,遇到时机就不会犹豫,如果失利了就要及时调整,否则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这句话强调了智者能够迅速决策,巧妙的人能够果断行动,他们的行动如同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闭眼,面对他们的人会被击破,接近他们的人会灭亡。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
太公认为,一个好的将领有时不需要言语就能守护,有时不需要看到就能洞察。
‘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太公总结道,了解神明之道的人,在战场上没有可以匹敌的敌人,在政治上没有可以对立的国家。
‘武王曰:“善哉!”’
武王对太公的教诲表示赞同,这也体现了武王作为一代明君的谦虚和对兵法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