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兵征-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
太公曰: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
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
凡三军说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
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
三军齐整,阵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
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以沐,此大败之征也。
凡攻城围邑:
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
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
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
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
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
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
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上,军必病;
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
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武王曰:
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兵征-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要在开战之前就了解敌人的强弱,预见到胜负的迹象,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胜负的迹象,首先表现在精神状态上,明智的将领会观察这些迹象,它们的效果体现在军队的士气上。要小心观察敌人的出入进退,注意他们的动静,言语中的吉凶,以及士兵们的报告。如果三军士气高昂,士兵敬畏法律,尊敬将领的命令,相互之间因为打败敌人而感到高兴,因为勇敢而相互夸耀,因为威武而相互尊敬,这就是强大的迹象。如果三军经常感到惊慌,士兵们不整齐,相互之间因为敌人强大而感到恐惧,因为不利而相互议论,耳目受到迷惑,谣言不断,众说纷纭,不敬畏法律,不重视将领,这就是弱小的迹象。
如果三军整齐,阵势已经稳固,有深沟高垒,又有大风大雨的帮助,三军没有无故的骚动,旌旗向前指引,金铎的声音清亮,鼙鼓的声音清亮,鼙鼓的声音悠扬动听,这是得到神明帮助的迹象,是大获全胜的征兆。如果行军布阵不稳固,旌旗混乱,相互缠绕,逆着大风大雨的有利条件,士兵们感到恐惧,士气低落,军队的士气无法凝聚,战马惊慌奔跑,兵车折断车轴,金铎的声音低沉,鼙鼓的声音湿润,这是大败的征兆。
至于攻打城池和围困城邑,如果城池的气色像死灰一样,那么城池可以被攻破;如果城池的气向北方散发,那么城池可以被攻克;如果城池的气向西方散发,那么城池必然投降;如果城池的气向南方散发,那么城池无法攻下;如果城池的气向东方散发,那么城池无法攻打;如果城池的气散发后又回到军营上方,那么城主会逃往北方;如果城池的气散发得高而无所止,那么用兵的时间会很长。在攻打城池和围困城邑时,如果超过十天没有雷声和雨声,必须立即撤退,因为城池一定有强大的援助,这就是知道可以攻打就攻打,不可以攻打就停止的原因。’武王说:‘讲得好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兵征-注解
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姓姬名发,是周文王的儿子,灭商建立周朝。
太公:即姜太公,名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为兵家鼻祖。
胜负之征:指预兆战争胜负的迹象或征兆。
精神先见:指通过观察军队的精神状态和士气来预测战争的结果。
明将:指明智而有能力的将领。
士卒:指军队中的普通士兵。
说怿:同“悦”,高兴、喜悦。
妖祥:指吉凶的征兆,此处指不吉利的预兆。
深沟高垒:指挖掘深沟和构筑高墙,形容防御坚固。
大风甚雨:指非常大的风和雨,形容恶劣的天气条件。
旌旗:古代军队中的旗帜,用于指挥和标识。
金铎:古代的一种金属打击乐器,用于军队中的号令。
鼙鼓:古代的一种鼓,用于军队中的号令。
行陈:指军队的阵势或部署。
城之气色:指城池周围的气氛或气场。
屠:杀戮,此处指攻下城池。
克:战胜,此处指攻下城池。
降:投降,此处指城池被攻下后城主投降。
拔:攻取,此处指攻下城池。
辅:辅助,此处指城池的守护者或援助者。
亟去之:迅速离开,此处指迅速撤离。
病:困苦,此处指军队处于困境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兵征-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
此句中,武王向太公请教如何在战争之前预知敌人的强弱和胜负的征兆。‘未战先知’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先知先觉、预防为主的原则,这种思想在《孙子兵法》中也有体现。太公的回答,则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解答。
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
太公认为,胜负的征兆首先体现在士兵的精神状态上,明智的将领能够通过观察士兵的精神状态来预知胜负。这里的‘精神先见’强调了士气的重要性,认为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
太公建议武王要细致观察敌人的行动,包括出入、进退等,以及他们的言语和行为,这些都是判断敌人强弱的重要依据。‘妖祥’指的是吉凶的征兆,‘士卒所告’则是指士兵们的报告,这些都是了解敌情的重要途径。
‘凡三军说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
太公指出,如果三军士气高昂,士兵敬畏法纪,尊敬将领,相互鼓励以战胜敌人,展现出勇猛和威武,这就是强军的征兆。这里强调了军队纪律和将领威望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
与此相对的是,如果三军士气低落,士兵们恐惧不安,相互之间传播不利的信息,导致军心不稳,这就是弱军的征兆。这里揭示了军队士气低落和内部混乱对战争的不利影响。
‘三军齐整,阵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
太公进一步阐述了军队在有利条件下的表现,如阵势稳固、防御严密、天时地利等,这些都是军队得到神明庇佑、取得大胜的征兆。
‘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以沐,此大败之征也。’
相反,如果军队阵脚不稳,旌旗混乱,逆天时地利,士兵恐惧,士气低落,这就是大败的征兆。这里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结果的决定性作用。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
太公还通过观察城池的气色来预测攻城的结果,认为不同的气色代表着不同的命运。这种通过气色来判断吉凶的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最后,太公提醒武王,如果攻城围邑超过十天没有雷雨,就应该迅速撤离,因为城池可能有强大的援助。这里的‘大辅’指的是城池的强大支持者,这也是古代军事战略中的一种考虑。
武王曰:‘善哉!’
武王对太公的回答表示赞同,这表明太公的军事思想得到了武王的认可,也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