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鸟云泽兵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鸟云泽兵-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吾居斥卤之地,四旁无邑又无草木,三军无所掠取,牛马无所刍牧,为之奈何?

太公曰:

三军无备,牛马无食,士卒无粮,如此者,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

武王曰:

敌不可得而诈,吾士卒迷惑,敌人越我前后,吾三军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

求途之道,金玉为主,必因敌使,精微为宝。

武王曰;

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吾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

如此者,分为冲陈,便兵所处,须其毕出,发我伏兵,疾击其后,强弩两旁,射其左右。车骑分为鸟云之陈,备其前后,在三军疾战。敌人见我战合,其大军必济水而来,发我伏兵,疾击其后,车骑冲其左右,敌人虽众,其将可走。凡用兵之大要,当敌临战,必置冲陈,便兵所处。然后以车骑分为鸟云之陈,此用兵之奇也。所谓鸟云者,鸟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

武王曰:

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鸟云泽兵-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到诸侯的地盘,与敌人面对着河流对峙,敌人富有且人数众多,而我们贫穷且人少,如果强行渡河攻击,就无法前进,如果我们想拖延时间,粮食就会变得很少。我们驻扎在盐碱地,四周没有城镇也没有草木,军队无法掠夺物资,牛马无法放牧,我们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如果军队没有准备,牛马没有食物,士兵没有粮食,那么应该寻找机会欺骗敌人并迅速撤离,同时在后面设置伏兵。’

武王说:‘敌人不可能被欺骗,如果我的士兵被迷惑,敌人就会从我们前后夹击,我们的三军就会溃败逃跑。我们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寻找道路的方法,金玉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依靠敌人的使者,精细的计划是宝贝。’

武王说:‘如果敌人知道我们设置了伏兵,大军就不会过河,其他将领分兵过河,我们的三军会非常恐慌,我们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分成冲击队形,让精兵所在的位置,等到敌人全部出来后,发动我们的伏兵,快速攻击他们的后面,强弩在两侧,射击他们的左右。车马分为鸟云队形,准备应对他们的前后,让三军全力战斗。敌人看到我们交战,他们的大军一定会过河而来,我们再发动伏兵,快速攻击他们的后面,车马冲击他们的左右,即使敌人人数众多,他们的将领也可以被击退。用兵的大原则,当面对敌人战斗时,必须设置冲击队形,让精兵所在的位置。然后用车马分为鸟云队形,这是用兵的奇策。所谓鸟云队形,就像鸟儿散开又云朵聚集,变化无穷。’

武王说:‘说得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鸟云泽兵-注解

武王:周武王,名发,周朝的开国君主,是周文王的儿子。

太公:太公望,即姜太公,又称吕尚,是周朝的重要军事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兵家鼻祖。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带领军队深入到其他诸侯国境内。

临水相拒:在河边与敌人对峙。

斥卤之地:指盐碱地,不适宜居住和耕作。

三军:古代军队分为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泛指整个军队。

牛马:古代战争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力量来源。

刍牧:割草放牧。

索便诈敌:寻找机会欺骗敌人。

亟去之:迅速离开。

设伏兵于后:在后面设置埋伏。

求途之道:寻找道路的方法。

金玉为主:以金玉作为主要的手段。

因敌使:利用敌人。

精微为宝:精细微妙的事物是宝贵的。

别将分队:派遣其他将领带领小队。

冲陈:冲锋的阵形。

便兵所处:让士兵处于有利的位置。

鸟云之陈:像鸟儿散开又云聚一样的阵形,形容阵形多变。

战合:战斗接触。

疾击其后:迅速攻击敌人的后方。

强弩:强力的弓箭。

车骑:战车和骑兵。

奇:指出奇制胜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鸟云泽兵-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六韬》,记录了武王与太公的军事对话,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略战术与心理战的应用。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吾居斥卤之地,四旁无邑又无草木,三军无所掠取,牛马无所刍牧,为之奈何?’

武王在此提出了一个典型的军事困境:深入敌境,面临敌强我弱、地形不利、物资匮乏等多重压力。他询问太公如何应对。‘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体现了古代战争的主动性与扩张性,而‘与敌人临水相拒’则暗示了地理环境的限制。

‘敌富而众,我贫而寡’揭示了敌我双方实力对比,‘逾水击之则不能前’说明了进攻的局限性,‘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反映了后勤补给的问题,‘吾居斥卤之地,四旁无邑又无草木,三军无所掠取,牛马无所刍牧’进一步强调了物资的匮乏。

太公曰:‘三军无备,牛马无食,士卒无粮,如此者,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

太公的建议是利用敌方的弱点,通过‘索便诈敌’即寻找敌人的破绽进行欺诈,同时迅速撤离,并在撤退途中设置伏兵,以备不时之需。这体现了古代军事策略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武王曰:‘敌不可得而诈,吾士卒迷惑,敌人越我前后,吾三军败而走。为之奈何?’

武王对太公的建议表示怀疑,担心敌军不会中计,同时担心士卒可能会因为迷惑而溃败。这反映了军事指挥者在面对复杂情况时的焦虑和谨慎。

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为主,必因敌使,精微为宝。’

太公进一步解释了他的策略,即利用金玉等贵重物品作为诱饵,通过敌人的使者传递信息,同时强调信息的精确和隐蔽性,这是古代战争中心理战的重要手段。

武王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吾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武王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果敌人发现了伏兵,且不愿渡河,那么他该如何应对。这体现了战争中的动态变化和指挥者需要迅速作出决策的能力。

太公曰:‘如此者,分为冲陈,便兵所处,须其毕出,发我伏兵,疾击其后,强弩两旁,射其左右。车骑分为鸟云之陈,备其前后,在三军疾战。敌人见我战合,其大军必济水而来,发我伏兵,疾击其后,车骑冲其左右,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太公的回答非常详细,他建议武王将军队分为前后夹击的阵型,利用伏兵和强弩进行攻击,同时用车骑部队形成‘鸟云之陈’以备敌人前后夹击。这种战术的目的是在敌人集中力量进攻时,利用伏兵和车骑部队的机动性进行反击。

‘所谓鸟云者,鸟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

太公对‘鸟云之陈’进行了形象的比喻,强调了这种阵型的灵活性和不可预测性,这是古代军事思想中对阵型变化和战术多样性的高度概括。

武王曰:‘善哉!’

武王对太公的策略表示赞赏,这表明太公的建议得到了武王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军事指挥者对智谋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鸟云泽兵》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