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鸟云山兵-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高山盘石,其上亭亭,无有草木,四面受敌,吾三军恐惧,士卒迷惑,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
凡三军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
既以被山而处,必为鸟云之陈。
鸟云之陈,阴阳皆备,或屯其阴,或屯其阳。
处山之阳,备山之阴;处山之阴,备山之阳;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山之右,备山之左。
其山敌所能陵者,兵备其表,衢道通谷,绝以武车。
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我之情,是谓山城。
行列已定,士卒已陈,法令已行,奇正已设,
各置冲陈于山之表,便兵所处,
乃分车骑为鸟云之陈,
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鸟云山兵-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带领军队深入到诸侯的领地,遇到高山和巨石,山上光秃秃的,没有草木,四面八方都有敌人,我们的三军感到害怕,士兵们也感到迷茫,我想既能够坚守阵地又能够战胜敌人,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一般来说,军队驻扎在高山之上,就会被敌人占领;驻扎在山脚下,就会被敌人包围。既然已经靠近山而驻扎,就必须摆出像鸟云一样的阵形。鸟云之阵,阴阳两方面都要考虑到,有的部队驻扎在山的北面,有的部队驻扎在山的南面。驻扎在山的南面,要防备山的北面;驻扎在山的北面,要防备山的南面;驻扎在山的左边,要防备山的右边;驻扎在山的右边,要防备山的左边。对于山上敌人能够攀登的地方,我们要在表面部署兵力;对于交通便利的山谷,要用战车阻断。高高地竖起旗帜,严格命令三军,不要让敌人了解我们的情况,这就叫做山城。行列已经固定,士兵已经排列好,法令已经执行,奇正之术已经安排好,各处都布置了冲锋的阵形在山的表面,方便士兵们行动,然后分出车马兵为鸟云之阵,三军全力作战,即使敌人人数众多,他们的将领也可以被擒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鸟云山兵-注解
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朝的开国君主,灭商建立周朝。
太公:即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周朝初年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辅佐周武王灭商。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带领军队深入其他诸侯国的领土。
高山盘石:高耸险峻的山峰和坚硬的岩石。
亭亭:形容山峰高耸,直立。
草木:植物,这里指山上的植被。
四面受敌:被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
三军:古代军队的编制,通常指整个军队。
恐惧:害怕,惊慌。
士卒:士兵。
迷惑:困惑,不知所措。
以守则固:如果坚守,则阵地稳固。
以战则胜:如果出战,则能取胜。
为之奈何:对此怎么办?
三军处山之高:整个军队驻扎在高山之上。
敌所栖:敌人可以栖身的地方。
处山之下:驻扎在山脚下。
敌所囚:被敌人所围困。
被山而处:被山包围而驻扎。
鸟云之陈:像鸟群和云朵一样布阵,形容阵势灵活多变。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指自然界中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屯:驻扎。
衢道:四通八达的道路。
绝:阻断。
武车:战车。
旌旗:军旗,这里指军队的旗帜。
敕:命令,指示。
山城:在山上建立的城池,这里比喻在山上布防。
行列:军队的行列,即阵型。
士卒已陈:士兵已经摆好阵型。
法令已行:军令已经执行。
奇正:古代兵法中的概念,奇指奇兵,正指正兵,这里指灵活运用兵法。
冲陈:冲锋的阵型。
车骑:战车和骑兵。
其将可擒:敌方的将领可以被擒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鸟云山兵-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高山盘石,其上亭亭,无有草木,四面受敌,吾三军恐惧,士卒迷惑,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这段古文描绘了武王在军事行动中遇到困境,向太公请教如何应对。太公的回答充满了兵法智慧,首先指出军队在山地作战的劣势,即‘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这表明在山地作战中,军队若占据高地,易被敌人围困;若占据低地,则易被敌人封锁。
太公接着提出‘鸟云之陈’的概念,这是一种军事阵型,既包含了阴柔的元素,也包含了阳刚的元素。‘或屯其阴,或屯其阳’说明可以根据地形和敌情灵活调整军队的部署,以阴柔之处防守,以阳刚之处进攻。
‘处山之阳,备山之阴;处山之阴,备山之阳;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山之右,备山之左’这四句话强调了在山地作战中,必须全面防御,不留死角。无论是山的哪一侧,都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其山敌所能陵者,兵备其表,衢道通谷,绝以武车’说明了要针对敌人可能进攻的地方进行防御,同时在交通要道和山谷等地设置障碍,以武车(战车)进行封锁。
‘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我之情,是谓山城’这句话强调了在山地作战中,要保持军队的神秘性,避免敌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在心理上压制敌人。
‘行列已定,士卒已陈,法令已行,奇正已设,各置冲陈于山之表,便兵所处,乃分车骑为鸟云之陈,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擒’这一段话总结了太公的战术思想。他认为,一旦部署完成,就要严格执行法令,运用奇正之术,将车骑分散部署,形成灵活多变的阵型,以快速战斗的方式打击敌人,即使敌人众多,也能擒获敌将。
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即灵活应变、全面防御、出奇制胜。太公的战术思想对于后世军事家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