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突战-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为敌所虏,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
如此者,谓之突兵。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前,令我远邑别军,选其锐士,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晦,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
武王曰:
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至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
太公曰:
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
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旆,击鼙鼓,完为守备。
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
发吾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
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
名曰突战。
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
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突战-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敌人深入内地,长驱直入,侵犯我们的土地,抢走了我们的牛马,他们的三军大举而来,逼近我们的城下,我们的士兵非常恐慌,人民被束缚,被敌人俘虏,我想坚守则城池坚固,想出战则能取胜,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这种情况,称为突兵。他们的牛马一定得不到食物,士兵断粮,他们就会猛烈进攻,这时让我方的远地驻军,挑选精锐士兵,迅速攻击他们的后方;准确判断他们的日期,一定要在月底时,三军迅速作战,即使敌人众多,他们的将领也可能会被俘虏。’
武王说:‘敌人分成三四部分,有的在战斗中侵犯我们的土地,有的停止战斗来收缴我们的牛马,他们的主力部队还未全部到达,却让敌人逼近我们的城下,以至于我们的三军都感到恐惧,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要谨慎等待敌人主力未全部到达,然后设防等待。在离城四里处建立营垒,金鼓旌旗都要排列展开,另外的部队作为伏兵;让我方营垒上多准备强弩,每百步设一个突门,门上有障碍物,车骑在外围,勇敢的精锐士兵隐藏起来。敌人如果到来,让我方的轻兵与他们交战然后假装逃跑;让我方城墙上竖立旗帜,击鼓,做好守备。敌人认为我们是在守城,一定会逼近我们的城下。然后出动我们的伏兵,从内部冲击他们,或者从外部攻击;三军迅速作战,或者攻击他们的前方,或者攻击他们的后方。让勇敢的士兵无法战斗,轻装的士兵无法逃脱。这叫做突战。即使敌人众多,他们的将领也一定会逃跑。’
武王说:‘好极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突战-注解
武王:周武王,名发,周朝的开国君主,被誉为圣王。
太公:即姜太公,名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周朝的开国元勋。
敌人:指敌对的国家或军队。
深入长驱:深入敌境,长距离快速行军。
侵掠:侵夺,掠夺。
牛马:古代农耕社会的重要生产力,这里指牲畜。
三军:指整个军队,古代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
薄我城下:逼近我的城池。
吾士卒:我的士兵。
大恐:极度恐慌。
人民系累:人民被束缚,无法自由。
为敌所虏:被敌人俘虏。
以守则固:如果坚守则城池坚固。
以战则胜:如果出战则能取胜。
为之奈何:对此怎么办?
突兵:突然深入的敌军。
疾击:迅速攻击。
远邑别军:远方的驻军。
锐士:精锐的士兵。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金鼓旌旗: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和旗帜。
设备:准备,布置。
垒:防御工事。
行马:古代城墙上的一种障碍物。
轻卒:轻装的士兵。
旌旆:旗帜。
鼙鼓:古代的一种鼓,用于击鼓进军或退军。
完为守备:做好完全的守备。
发吾伏兵:派遣我的伏兵。
冲其内:冲击敌军内部。
击其外:攻击敌军外部。
突战:突然袭击的战斗。
勇者不得斗:勇猛的士兵无法进行战斗。
轻者不及走:轻装的士兵来不及逃跑。
走:逃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突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六韬》,记录了武王与太公的对话,反映了古代军事策略和战争心理的深刻洞察。
武王在询问如何应对敌人的深入长驱和侵掠时,表现出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和对战争局势的审慎思考。
太公的回答中,‘突兵’一词点明了敌人的战术特点,即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快速突击。太公认为,敌人的牛马无法得到食物,士卒粮食将尽,这正是我方出击的好时机。
太公提出的策略是分散敌人,利用远邑别军进行伏击,同时在晦暗时刻发起攻击,以增加突袭的突然性和成功率。
武王接着询问如何应对敌人分兵作战的情况,太公的建议是等待敌人主力未到时,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并设置伏兵,利用城上的旗帜和鼓声迷惑敌人,使其误以为我方守城。
太公的策略强调了战术上的巧妙运用,如设置伏兵、利用地形、迷惑敌人等,这些都是古代军事家所重视的。
‘突战’一词体现了太公对战斗节奏的把握,通过快速出击和分散敌人,使敌人无法有效组织抵抗,从而取得胜利。
武王对太公的回答表示赞赏,这反映了武王对太公军事才能的认可,也体现了武王善于采纳贤臣意见的明君风范。
整段对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即以智取胜,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同时注重战术的灵活运用和士兵的士气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