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林战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林战-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引兵深入诸候之地,遇大林,与敌人分林相拒。

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

使吾三军分为冲陈,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盾为里;

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

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林战。

林战之法:

率吾矛戟,相与为伍;

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

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

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更战更息,各按其部。

是谓林战之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林战-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带领军队深入到诸侯的地盘,遇到了一大片森林,敌人分兵在森林里与我们对峙。我想既要守得住,又要能战胜敌人,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让我把三军分成前后两列,让士兵们各自处于有利的位置,把弓弩手排在前面,戟盾手排在后面;砍掉树木和草木,拓宽我们的道路,以便于战斗;高高地竖起旌旗,严格命令三军,不要让敌人知道我们的意图,这就是森林战的策略。森林战的法则是:率领我们的矛戟手,相互配合;在树木稀疏的地方,用骑兵辅助,战车排在前面,看到有利的机会就战斗,没有机会就停止;森林里有很多险阻,一定要布置好阵型,前后都要有所准备,三军要快速战斗,即使敌人众多,他们的将领也可以被赶走;战斗中要适时休息,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森林战的法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林战-注解

武王:指周武王姬发,周朝的开国君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明君主之一。

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周朝的开国元勋,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兵家圣祖。

引兵深入:指率领军队深入敌境,进行深入的军事行动。

诸侯之地:指古代中国分封制下的各个诸侯国所管辖的地域。

大林:指茂密的森林,这里可能是指敌军防守的森林地带。

分林相拒:指敌军在森林中与我军对峙。

以守则固:指如果采取守势,防御坚固。

以战则胜:指如果采取攻势,能够取得胜利。

为之奈何:指对此该怎么办。

使吾三军分为冲陈:指将我军分为三个梯队,形成冲锋的阵形。

便兵所处:指让士兵们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战斗位置。

弓弩为表,戟盾为里:指用弓弩手作为前沿,戟盾手作为后盾。

斩除草木,极广吾道:指砍伐树木,拓宽我军行进的道路。

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指高高举起旌旗,严格命令三军。

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指不让敌人了解我军的真实情况。

林战:指在森林中进行的战斗。

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指率领我军的矛戟兵,相互配合。

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指在树木稀疏的地方,以骑兵作为辅助。

战车居前:指战车位于最前方。

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指看到有利时机就战斗,不利时则停止。

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指在森林中多设陷阱和障碍,必须布置好前后阵形以备不时之需。

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指三军快速战斗,即使敌人众多,也可以击退敌将。

更战更息,各按其部:指战斗与休息交替进行,各部队按照自己的职责行动。

林战之纪:指森林战斗的规则和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林战-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候之地,遇大林,与敌人分林相拒。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这段古文出自《六韬》中的《龙韬·立将》。武王在此处询问太公,如何在深入敌境且遭遇大林的情况下,既能稳固防守,又能取得胜利。此段对话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场环境变化下的战略思考,以及对战术运用的探讨。

太公曰:‘使吾三军分为冲陈,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盾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林战。’

太公的回答中,首先提出了‘分兵为阵’的策略,即将三军分为前后左右,形成灵活多变的阵型。这种分兵布局,既可以加强防御,又可以迅速调整战术,应对战场变化。‘弓弩为表,戟盾为里’则是指以弓弩手作为前沿,以戟盾手作为后盾,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这种布阵方式,既保证了兵力的集中,又提高了防御能力。

‘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体现了太公对战场环境的巧妙利用。在林战中,草木茂密,视线受阻,容易造成混乱。因此,通过砍伐草木,拓宽道路,可以使士兵视野开阔,便于指挥和作战。‘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则强调了保密和纪律的重要性,避免敌人了解我军动向,从而降低被敌人击败的风险。

‘是谓林战。’太公的这一总结,将上述策略归纳为‘林战’,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战争经验。

‘林战之法: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各按其部。’

太公进一步阐述了林战的战术要点。‘率吾矛戟,相与为伍’强调了士兵之间的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则是在林战中灵活运用兵种,以骑兵和战车作为支援,提高机动性和攻击力。‘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体现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根据战场情况迅速调整作战策略。‘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则是在复杂地形中,通过设置冲阵来保证部队的前后联系,增强防御能力。‘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表明了在林战中,通过快速、猛烈的攻击,可以迫使敌人溃败。‘更战更息,各按其部’则强调了士兵的体力和耐力,以及合理分配战斗力的必要性。

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太公的军事智慧,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战术运用的精湛技艺。对于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林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