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敌武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敌武-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卒遇敌人,甚众且武,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吾三军皆震,走不可止,为之奈何?

太公曰:

如此者,谓之‘败兵’。

善者以胜,不善者以亡。

武王曰:

为之奈何?

太公曰:

伏我材士强弩,武车骁骑,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敌人逐我,发我车骑,冲其左右,如此,则敌人扰乱,吾走者自止。

武王曰:

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锐,吾陈不敢当,为之奈何?

太公曰:

先我材士强弩,伏于左右,车骑坚阵而处,敌人过我伏兵,积弩射其左右,车骑锐兵,疾击其军、或击其前,或击其后,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

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敌武-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如果我们领兵深入到其他诸侯的领地,突然遭遇敌人,敌人众多而且勇猛,他们的战车和骑兵包围了我们,我的三军都感到震惊,想要逃跑却无法停止,我们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败兵’。擅长用兵的人能够取得胜利,不擅长用兵的人则会失败。’

武王又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太公说:‘我们可以埋伏我们的精锐士兵和强弓,以及战车和骑兵,分布在我们的左右两侧,保持距离前后三里。当敌人追赶我们时,我们发动我们的战车和骑兵,冲击他们的左右两侧,这样,敌人就会混乱,我们逃跑的人自然就会停下来。’

武王接着问:‘如果敌人和我们相比,战车和骑兵数量相当,但他们人数多而我们少,他们强大而我们弱小,他们整齐而精锐地来攻,我们不敢正面抵挡,我们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我们先让我们的精锐士兵和强弓埋伏在左右两侧,我们的战车和骑兵要坚守阵地。当敌人超过我们的伏兵时,用强弓射他们的左右两侧,用我们的战车和锐兵快速攻击他们的军队,或者攻击他们的前面,或者攻击他们的后面,即使敌人人数众多,他们的将领也必定会逃跑。’

武王说:‘好极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敌武-注解

武王:指周武王姬发,周朝的开国君主,是周朝的建立者。

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周朝的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家,后世尊称为太公望。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指率领军队深入到其他诸侯国的领土。

卒遇敌人:突然遭遇敌人。

甚众且武:敌人数量众多且战斗力强。

武车骁骑:装备精良的战车和勇猛的骑兵。

绕我左右:敌人从左右两侧包围。

三军:指整个军队,古代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

震:震惊,表示军队士气低落。

走不可止:逃跑无法停止,形容形势危急。

败兵:失败的军队。

善者以胜,不善者以亡:善于指挥的人能够取得胜利,不善于指挥的人则会失败。

材士强弩:擅长射箭的士兵和强弩。

常去前后三里:保持前后三里的距离。

积弩射其左右:集中弩箭射击敌人的左右两侧。

车骑锐兵:精锐的战车和骑兵。

疾击其军:迅速攻击敌人的军队。

其来整治精锐:敌人来攻时阵容整齐且精锐。

吾陈不敢当:我的阵型不敢正面抵挡。

其将必走:敌人的将领必定会逃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敌武-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卒遇敌人,甚众且武,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吾三军皆震,走不可止,为之奈何?’

此段古文描绘了武王在战争中遭遇敌人围攻的危急局面。‘引兵深入诸侯之地’表明武王军队深入敌境,已处于不利之地。‘卒遇敌人,甚众且武’描绘了敌人数量众多且战斗力强,‘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则形象地描述了敌人对武王军队的包围态势。‘吾三军皆震,走不可止’反映了武王军队的恐慌和无法有效应对的困境。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败兵”。善者以胜,不善者以亡。’

太公的回答揭示了战争的胜负关键在于将领的智慧和策略。‘败兵’一语双关,既指武王军队当前的困境,也指一般情况下的败军。太公强调,善于用兵的将领能够转败为胜,而不善者则注定失败。这句话点明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将领能力的考验。

武王曰:‘为之奈何?’太公曰:‘伏我材士强弩,武车骁骑,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敌人逐我,发我车骑,冲其左右,如此,则敌人扰乱,吾走者自止。’

太公提出的对策体现了古代兵法中的伏击战术。‘伏我材士强弩’指的是派遣精锐士兵和强弩手埋伏,‘武车骁骑’则是指快速机动的战车和骑兵。太公的策略是通过伏击和机动来扰乱敌人,使敌人陷入混乱,从而阻止敌人的追击。

武王曰:‘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锐,吾陈不敢当,为之奈何?’

武王再次提问,反映了他对敌我力量对比的担忧。‘敌众我少,敌强我弱’说明武王军队在人数和战斗力上均处于劣势。‘其来整治精锐’则表明敌人准备充分,战斗力强。武王询问如何应对这种不利局面。

太公曰:‘先我材士强弩,伏于左右,车骑坚阵而处,敌人过我伏兵,积弩射其左右,车骑锐兵,疾击其军、或击其前,或击其后,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太公针对武王的问题给出了更为详细的战术指导。他建议先布置精锐士兵和强弩手于左右两侧伏击,同时以车骑组成坚固的阵势。当敌人通过伏兵时,用强弩射击敌人的左右两侧,并以车骑锐兵快速攻击敌人的前后,使敌人虽众但无法有效反击,最终导致敌将溃逃。

武王曰:‘善哉!’

武王对太公的策略表示赞同,‘善哉’一词表达了武王对太公智慧的敬佩和对自己困境的缓解。这段对话体现了古代军事智慧和对战争策略的深刻理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豹韬-敌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