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金鼓-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当,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旬不止,沟垒悉坏,隘塞不守,斥堠懈怠,士卒不戒,敌人夜来。
三军无备,上下惑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
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
令我垒上,谁何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
三千人为一屯,诫而约之,各慎其处。
敌人若来,亲我军之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
武王曰:
敌人知我随之,而伏起锐士,佯北不止,遇伏而还,或击我前,或击我后,或薄我垒,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共处所,为之奈何?
太公曰:
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金鼓-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到诸侯的领地,与敌人相遇,恰逢天气极端寒冷或酷热,日夜不停地下着大雨,连续十天都没有停歇,我们的沟壕和壁垒都坏了,狭窄的地方守不住,警戒的士兵也松懈了,士兵们没有保持警惕,敌人却在夜间来袭。全军没有准备,上下混乱,我们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对于军队来说,保持警惕是稳固的基础,而松懈则是失败的根源。命令我们的士兵在壁垒上不断地盘问过往的人,手持旌旗,内外相互呼应,用号角相互传达命令,不要让声音中断,并且都面向外。三千人组成一个屯,告诫并约束他们,让他们各自保持警惕。如果敌人来袭,他们会感受到我们军队的警惕,到了之后一定会撤退,他们力量耗尽,士气低落,我们可以派出我们精锐的士兵,随后追击他们。’
武王说:‘敌人如果知道我们会跟随,就会埋伏精锐的士兵,假装北撤不停,我们遇到埋伏后返回,他们可能会攻击我们的前面,后面,或者逼近我们的壁垒,我军上下大惊失色,混乱失序,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该怎么办?’
太公说:‘我们将军队分为三队,跟随敌人追击,不要越过他们的埋伏,三队都到达后,有的攻击他们的后面,有的夹击他们的两旁,明确号令,迅速向前攻击,敌人一定会失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金鼓-注解
武王:周武王,名发,周朝的开国君主,曾联合诸侯伐纣,建立了周朝。
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周朝的开国元勋,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后被尊为太公望。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带领军队深入其他诸侯国的领土。
天大寒甚暑:天气极端寒冷或酷热。
日夜霖雨:连续不断的阴雨天气。
旬不止:十日不止,即连续十天。
沟垒悉坏:防御用的壕沟和壁垒全部损坏。
隘塞不守:险要的关隘没有守卫。
斥堠懈怠:侦察兵懈怠,没有及时报告敌情。
士卒不戒:士兵们没有警惕。
敌人夜来:敌人趁夜色来袭。
三军无备:整个军队没有准备。
上下惑乱:军队上下混乱。
为之奈何:对此怎么办?
以戒为固:以警惕作为坚固的防御。
以怠为败:以懈怠作为失败的根源。
令我垒上,谁何不绝:命令我军营垒上的人不断盘问过往的人。
人执旌旗,外内相望:让人拿着旌旗,内外相互呼应。
以号相命,勿令乏音:用号令相互传达命令,不要让声音中断。
而皆外向:都朝外方向。
三千人为一屯:三千人组成一个屯队。
诫而约之:告诫并约束他们。
各慎其处:各自小心自己的位置。
亲我军之戒:接近我军的警戒。
至而必还:一到就必定返回。
力尽气怠:力量耗尽,士气低落。
发我锐士:派出我军的精锐士兵。
随而击之:随后追击他们。
佯北不止:假装败退,不停顿。
遇伏而还:遇到伏兵就返回。
或击我前,或击我后,或薄我垒:或者攻击我军的前方,或者攻击我军的后方,或者逼近我军的营垒。
吾三军大恐:我军上下都非常恐慌。
扰乱失次:混乱失序。
离共处所:离开共同的位置。
分为三队:将军队分为三队。
随而追之:跟随追击。
勿越其伏:不要越过敌人的伏兵。
三队俱至:三队都到达。
或击其后,或陷其两旁:或者攻击敌人的后方,或者包围敌人的两侧。
明号审令:发出明确的号令。
疾击而前:迅速向前攻击。
敌人必败:敌人必定会失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金鼓-评注
武王问太公,首先展现了武王对于军事策略的深思熟虑和对于太公智慧的信赖。‘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一句,描绘了战争场景,暗示了深入敌后的险境。
‘与敌相当,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旬不止’这一段,通过极端天气条件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环境的艰苦,同时也为太公的回答提供了背景。
‘沟垒悉坏,隘塞不守,斥堠懈怠,士卒不戒’这几句,指出了军队在困境中的种种问题,如防御工事受损、警戒松懈等,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军队失败的重要因素。
‘敌人夜来’一句,点明了敌人的突然袭击,增加了战局的紧张感。
‘三军无备,上下惑乱’进一步强调了军队在敌人袭击下的混乱和无序,为太公的回答提供了问题核心。
太公的回答‘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提出了军队取胜的关键在于保持警惕,避免懈怠。‘令我垒上,谁何不绝’等句,具体说明了如何实施这一策略,即加强警戒,保持通讯畅通。
‘三千人为一屯,诫而约之,各慎其处’通过组织小规模部队,确保每个部队都保持警惕,各自负责自己的区域,增强了防御的稳固性。
‘敌人若来,亲我军之戒,至而必还’这句话,表明了太公预计敌人会因为看到我军警戒而撤退,这体现了太公对敌军心理的深刻理解。
‘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则是在敌人撤退时,利用敌人疲惫之机,派出精锐部队进行追击,体现了太公的机动战术。
武王提出的‘敌人知我随之,而伏起锐士’等问题,反映了武王对于敌军可能采取的伏击策略的担忧。
太公的回答‘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展示了太公的灵活应变能力,通过分散兵力,既可以防止被敌人伏击,又能在敌人伏击时进行有效的反击。
‘或击其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这几句,进一步阐述了太公的具体战术,即通过多方位的攻击和明确的指挥,迅速击败敌人。
‘敌人必败’这句话,是太公对自己战术的自信,也是对战争结果的预判。整个对话展现了太公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