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绝道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绝道-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绝我粮道,又越我前后,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可久,为之奈何?”

太公曰:

“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

武王曰:

“吾三军过大林、广泽、平易之地,吾盟望误失,卒与敌人相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

“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神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既有警急,前后相就。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武王曰:

“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绝道-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到诸侯的地盘,与敌人对峙,如果敌人切断我们的粮道,又从我们前后夹击,我想打又打不赢,想守又守不住,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凡是深入敌境,一定要观察地形的有利条件,务必选择有利的位置,依靠山林、险阻、水源、森林来巩固阵地,严密守卫关隘桥梁,还必须了解城池、坟墓等地方的地形优势,这样,我军就能稳固,敌人不能切断我们的粮道,也不能从我们前后夹击。’

武王说:‘我的三军已经穿过了大林、广泽、平坦的地方,因为盟友的失误,最终与敌人接近,如果打仗打不赢,如果防守不牢固,敌人从我们两边包抄,前后夹击,三军都非常恐慌,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指挥军队的方法,应当先派出远哨,距离敌人两百里,神速地了解敌人的位置,如果地势不利,就用武冲车作为壁垒前进,再在后边布置两支预备队,远的在一百里,近的五十里,一旦有紧急情况,前后部队可以相互支援。我的三军始终保持完整和坚固,一定不会有损失。’武王说:‘说得好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绝道-注解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姓姬名发,是周文王的儿子。在此段对话中,武王向太公请教军事策略。

太公:太公,即姜太公,名望,字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之一,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此段对话中,太公向武王提供军事策略。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带领军队深入到其他诸侯国境内,通常指深入敌后。

与敌相守:与敌人对峙,进行防守。

绝我粮道:切断我军的粮食补给线。

越我前后:绕过我的前后方。

战则不可胜:战斗则无法取胜。

守则不可久:防守则无法持久。

关梁:关隘和桥梁,是防御和交通的重要节点。

城邑:城市和乡村,通常指敌人控制的地区。

丘墓地形之利:丘陵和墓地等特殊地形的利用。

武冲:古代的一种战车,具有坚固的装甲,用于冲锋。

踵军:后援部队,用于支援前方作战。

发远候:派遣远哨,提前侦察敌情。

神知敌人所在:通过侦察得知敌人的位置。

武冲为垒而前:用武冲车作为防御堡垒向前推进。

前后相就:前后部队相互支援。

完坚:完整坚固,指军队处于完整且坚固的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绝道-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绝我粮道,又越我前后,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可久,为之奈何?’

此段古文反映了武王在军事上的困境与疑惑。武王面临的是一种典型的古代军事困境,即深入敌境后,粮道被截断,且敌军从前后夹击,使得武王既不能顺利作战,又难以持久坚守。武王的问题实质上是询问如何在不利的地形和敌情中找到对策。

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

太公的回答体现了他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他强调在深入敌境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地形,寻找有利的地势,依托山林、险阻、水泉、林木等自然条件构建防御工事,同时要严守关梁,了解城邑、丘墓等人工地形的优势。这样做可以增强我军的防御能力,避免粮道被切断,并防止敌军从前后夹击。

武王曰:‘吾三军过大林、广泽、平易之地,吾盟望误失,卒与敌人相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武王接着描述了自己的具体困境,即三军在通过大林、广泽和平易之地时,因为盟友的误判而与敌军遭遇。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战斗还是防守都显得困难重重,敌军从两侧和前后夹击,导致三军恐慌。武王再次向太公寻求解决方案。

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神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既有警急,前后相就。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太公提出的策略是,在领兵时,应先派遣远哨,距离敌人约二百里,以便及时发现敌人的动向。在不利的地形下,应使用武冲车作为壁垒,并设置两支预备队,分别位于后方百里和五十里处。一旦有紧急情况,前后队伍可以迅速支援。这样可以使三军始终保持坚固,避免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武王曰:‘善哉!’

武王对太公的策略表示赞同,这表明太公的建议得到了武王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太公在军事上的智慧和对武王的深刻影响。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古代军事思想,也体现了军事家在面对困境时的冷静与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绝道》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