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五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五-原文

起著雍涒滩四月,尽旃蒙单阏九月,凡七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下

贞观二十二年戊申,公元六四八年

夏,四月,丁巳,右武候将军梁建方击松外蛮,破之。

初,巂州都督刘伯英上言:“松外诸蛮暂降复叛,请出师讨之,以通西洱、天竺之道。”敕建方发巴蜀十二州兵讨之。蛮酋双舍帅众拒战,建方击败之,杀获千馀人。群蛮震慑,亡窜山谷。建方分遣使者谕以利害,皆来归附,前后至者七十部,户十万九千三百,建方署其酋长蒙和等为县令,各统所部,莫不感悦。因遣使诣西洱河,其帅杨盛大骇,具船将遁,使者晓谕以威信,盛遂请降。其地有杨、李、赵、董等数十姓,各据一州,大者六百,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不相统壹,语虽小讹,其生业、风俗,大略与中国同,自云本皆华人,其所异者以十二月为岁首。

己未,契丹辱纥主曲据帅众内附。以其地置玄州,以曲据为刺史,隶营州都督府。

甲子,乌胡镇将古神感将兵浮海击高丽,遇高丽步骑五千,战于易山,破之。其夜,高丽万馀人袭神感船,神感设伏,又破之而还。初,西突厥乙毘咄陆可汗以阿史那贺鲁为叶护,居多逻斯水,在西州北千五百里,统处月、处密、始苏、歌逻禄、失毕五姓之众。乙毘咄陆奔吐火罗,乙毘射匮可汗遣兵迫逐之,部落亡散。乙亥,贺鲁帅其馀众数千帐内属,诏处之于庭州莫贺城,拜左骁卫将军。贺鲁闻唐兵讨龟兹,请为乡导,仍从数十骑入朝。上以为昆丘道行军总管,厚宴赐而遣之。

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王阿罗那顺,大破之。

初,中天竺王尸罗逸多兵最强,四天竺皆臣之,玄策奉使至天竺,诸国皆遣使入贡。会尸罗逸多卒,国中大乱,其臣阿罗那顺自立,发胡兵攻玄策;玄策帅从者三十人与战,力不敌,悉为所擒,阿罗那顺尽掠诸国贡物。玄策脱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书征邻国兵,吐蕃遣精锐千二百人、泥婆国遣七千馀骑赴之。玄策与其副蒋师仁帅二国之兵,进至中天竺所居茶馎和罗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馀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走,更收馀众,还与师仁战;又破之,擒阿罗那顺。馀众奉其妃及王子,阻乾陀卫江,师仁进击之,众溃,获其妃及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于是天竺响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馀所,俘阿罗那顺以归。以玄策为朝散大夫。

六月,乙丑,以白别部为居延州。

癸酉,特进宋公萧瑀卒,太常议谥曰“德”,尚书议谥曰“肃”。上曰:“谥者,行之迹,当得其实,可谥曰贞褊公。”子锐嗣,尚上女襄城公主。上欲为之营第,公主固辞,曰:“妇事舅姑,当朝夕侍侧,若居别第,所阙多矣。”上乃命即瑀第而营之。

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隋末剑南独无寇盗,属者辽东之役,剑南复不预及,其百姓富庶,宜使之造舟舰。上从之。秋,七月,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

庚寅,西突厥相屈利啜请帅所部从讨龟兹。

初,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李君羡直玄武门,时太白屡昼见,太史占云:“女主昌。”民间又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恶之。会与诸武臣宴宫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羡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尔勇健!”又以君羡官称封邑皆有“武”字,深恶之,后出为华州刺史。有布衣员道信,自言能绝粒,晓佛法,君羡深敬信之,数相从,屏人语。御史奏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壬辰,君羡坐诛,籍没其家。

上密问太史令李淳风:“《秘记》所云,信有之乎?”对曰:“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上曰:“疑似者尽杀之,何如?”对曰:“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几颇有慈心,为祸或浅。今借使得而杀之,天或生壮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孙,无遗类矣。”上乃止。

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微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馀责。”乃上表谏,以为:“《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决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膳,止音乐者,重人命也。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内为前代雪耻,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太乎!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焚陵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之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

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八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丁丑,敕越州都督府及婺、洪等州造海船及双舫千一百艘。

辛未,遣左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出金山道击薛延陀馀寇。

九月,庚辰,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击处月、外密,破之,馀众悉降。

癸未,薛万彻等伐高丽还。万彻在军中,使气陵物,裴行方奏其怨望,坐除名,流象州。

己丑,新罗奏为百济所攻,破其十三城。

己亥,以黄门侍郎褚遂良为中书令。

强伟等发民造船,役及山獠,雅、邛、眉三州獠反。壬寅,遣茂州都督张士贵、右卫将军梁建方发陇右、峡中兵二万馀人以击之。蜀人苦造船之役,或乞输直雇潭州人造船;上许之。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上闻之,遣司农少卿长孙知人驰驿往视之。知人奏称:“蜀人脆弱,不耐劳剧。大船一艘,庸绢二千二百三十六匹。山谷已伐之木,挽曳未毕,复征船庸,二事并集,民不能堪,宜加存养。”上乃敕潭州船庸皆从官给。

冬,十月,癸丑,车驾还京师。

回纥吐迷度兄子乌纥蒸其叔母。乌纥与俱陆莫贺达官俱罗勃,皆突厥车鼻可汗之婿也,相与谋杀吐迷度以归车鼻。乌纥夜引十馀骑袭吐迷度,杀之。燕然副都护元礼臣使人诱乌纥,许奏以为瀚海都督,乌纥轻骑诣礼臣谢,礼臣执而斩之,以闻。上恐回纥部落离散,遣兵部尚书崔敦礼往安抚之。久之,俱罗勃入见,上留之不遣。

阿史那社尔既破处月、处密,引兵自焉耆之西趋龟兹北境,分兵为五道,出其不意,焉耆王薛婆阿那支弃城奔龟兹,保其东境。社尔遣兵追击,擒而斩之,立其从父弟先那准为焉耆王,使修职贡。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走。社尔进屯碛口,去其都城三百里,遣伊州刺史韩威帅千馀骑为前锋,骁卫将军曹继叔次之。至多褐城,龟兹王诃利布失毕、其相那利、羯猎颠帅众五万拒战。锋刃甫接,威引兵伪遁,龟兹悉众追之,行三十里,与继叔军合。龟兹惧,将却,继叔乘之,龟兹大败,逐北八十里。

甲戌,以回纥吐迷度子翊左郎将婆闰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瀚海都督。

十一月,庚子,契丹帅窟哥、奚帅可度者并帅所部内属。以契丹部为松漠府,以窟哥为都督;又以其别帅达稽等部为峭落等九州,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以奚部为饶乐府,以可度者为都督;又以其别帅阿会等部为弱水等五州,亦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辛丑,置东夷校尉官于营州。

十二月,庚午,太子为文德皇后作大慈恩寺成。

龟兹王布失毕既败,走保都城,阿史那社尔进军逼之,布失毕轻骑西走。社尔拔其城,使安西都护郭孝恪守之。沙州刺史苏海政、尚辇奉御薛万备帅精骑追布失毕,行六百里,布失毕窘急,保拨换城,社尔进军攻之四旬,闰月,丁丑,拔之,擒布失毕及羯猎颠。那利脱身走,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馀人,袭击孝恪。孝恪营于城外,龟兹人或告之,孝恪不以为意。那利奄至,孝恪帅所部千馀人将入城,那利之众已登城矣。城中降胡与之相应,共击孝恪,矢刃如雨。孝恪不能敌,将复出,死于西门。城中大扰,仓部郎中崔义超召募得二百人,卫军资财物,与龟兹战于城中,曹继叔、韩威亦营于城外,自城西北隅击之。那利经宿乃退,斩首三千馀级,城中始定。后旬馀日,那利复引山北龟兹万馀人趣都城,继叔逆击,大破之,斩首八千级。那利单骑走,龟兹人执之,以诣军门。

阿史那社尔前后破其大城五,遣左卫郎将权祗甫诣诸城,开示祸福,皆相帅请降,凡得七百馀城,虏男女数万口。社尔乃召其父老,宣国威灵,谕以伐罪之意,立其王之弟叶护为主,龟兹人大喜。西域震骇,西突厥、于阗、安国争馈驼马军粮,社尔勒石纪功而还。

戊寅,以昆丘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以鼓纛,使招讨西突厥之未服者。

癸未,新罗相金春秋及其子文王入见。春秋,真德之弟也。上以春秋为特进,文王为左武卫将军。春秋请改章服从中国,内出冬服赐之。

贞观二十三年己酉,公元六四九年

春,正月,辛亥,龟兹王布失毕及其相那利等至京师,上责让而释之,以布失毕为左武卫中郎将。

西南徒莫祗等蛮内附,以其地为傍、望、览、丘四州,隶朗州都督府。

上以突厥车鼻可汗不入朝,遣右骁卫郎将高侃发回纥、仆骨等兵袭击之。兵入其境,诸部落相继来降。拔悉密吐屯肥罗察降,以其地置新黎州。

二月,丙戌,置瑶池都督府,隶安西都护;戊子,以左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

三月,丙辰,置丰州都督府,使燕然都护李素立兼都督。

去冬旱,至是始雨。辛酉,上力疾至显道门外,赦天下。丁卯,敕太子于金液门听政。

夏,四月,乙亥,上行幸翠微宫。

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

辛酉,开府仪同三司卫景武公李靖薨

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丁卯,疾笃,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上卧,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悲不自胜;上竟不得有所言,因令无忌出。己巳,复召无忌及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又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仍令遂良草遗诏。有顷,上崩。

太子拥无忌颈,号恸将绝。无忌揽涕,请处分众事以安内外。太子哀号不已,无忌曰:“主上以宗庙社稷付殿下,岂得效匹夫唯哭泣乎!”乃秘不发丧。庚午,无忌等请太子先还,飞骑、劲兵及旧将皆从。辛未,太子入京城;大行御马舆,侍卫如平日,继太子而至,顿于两仪殿。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侍中,以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中书令。壬申,发丧太极殿,宣遗诏,太子即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平常细务,委之有司。诸王为都督、刺史者,并听奔丧,濮王泰不在来限。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

六月,甲戌朔,高宗即位,赦天下。

丁丑,以叠州都督李勣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

先是,太宗二名,令天下不连言者勿避;至是,始改官名犯先帝讳者。

癸未,以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无忌固辞知尚书省事,帝许之,仍令以大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癸巳,以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阿史那社尔之破龟兹也,行军长史薛万备请因兵威说于阗王伏阇信入朝,社尔从之。秋,七月,己酉,伏阇信随万备入朝,诏入谒梓宫。

八月,癸酉,夜,地震,晋州尤甚,压杀五千馀人。

庚寅,葬文皇帝于昭陵,庙号太宗。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请杀身殉葬,上遣人谕以先旨不许。蛮夷君长为先帝所擒服者颉利等十四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

丁酉,礼部尚书许敬宗奏弘农府君庙应毁,请藏主于西夹室;从之。

九月,乙卯,以李勣为左仆射。

冬,十月,以突厥诸部置舍利等五州隶云中都督府,苏农等六州隶定襄都督府。

乙亥,上问大理卿唐临系囚之数,对曰:“见囚五十馀人,唯二人应死。”上悦。上尝录系囚,前卿所处者多号呼称冤,临所处者独无言。上怪,问其故。囚曰:“唐卿所处,本自无冤。”上叹息良久,曰:“治狱者不当如是邪!”

上以吐蕃赞普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赞普致书于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当勒兵赴国讨除之。”

十二月,诏濮王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珍膳,特加优异。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上

永徽元年庚戌,公元六五零年

春,正月,辛丑朔,改元。

丙午,立妃王氏为皇后。后,思政之孙也。以后父仁祐为特进、魏国公。

己未,以张行成为侍中。

辛酉,上召朝集使,谓曰:“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自是日引刺史十人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

有洛阳人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上立命斩之。无忌与褚遂良同心辅政,上亦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太宗女衡山公主应适长孙氏,有司以为服既公除,欲以今秋成昏。于志宁上言:“汉文立制,本为天下百姓。公主服本斩衰,纵使服随例除,岂可情随例改,请俟三年丧毕成昏。”上从之。

二月,辛卯,立皇子孝为许王,上金为杞王,素节为雍王。

夏,五月,壬戌,吐蕃赞普弄赞卒,其嫡子早死,立其孙为赞普。赞普幼弱,政事皆决于国相禄东赞。禄东赞性明达严重,行兵有法,吐蕃所以强大,威服氐、羌,皆其谋也。

六月,高侃击突厥,至阿息山。车鼻可汗召诸部兵皆不赴,与数百骑遁去。侃帅精骑追至金山,擒之以归,其众皆降。

初,阿史那社尔虏龟兹王布失毕,立其弟为王。唐兵既还,其酋长争立,更相攻击。秋,八月,壬午,诏复以布失毕为龟兹王,遣归国,抚其众。

九月,庚子,高侃执车鼻可汗至京师,释之,拜左武卫将军,处其馀众于郁督军山,置狼山都督府以统之。以高侃为卫将军。于是突厥尽为封内之臣,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单于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一十四州;瀚海领瀚海、金徽、新黎等七都督,仙萼等八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

癸亥,上出畋,遇雨,问谏议大夫昌乐谷那律曰:“油衣若为则不漏?”对曰:“以瓦为之,必不漏。”上悦,为之罢猎。

李勣固求解职;冬,十月,戊辰,解勣左仆射,以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己未,监察御史阳武韦思谦劾奏中书令褚遂良抑买中书译语人地。大理少卿张睿册以为准估无罪。思谦奏曰:“估价之设,备国家所须,臣下交易,岂得准估为定!睿册舞文,附下罔上,罪当诛。”是日,左迁遂良为同刺史,睿册循州刺史。思谦名仁约,以字行。

十二月,庚午,梓州都督谢万岁、兗州都督谢法兴与黔州都督李孟尝讨琰州叛獠;万岁、法兴入洞招慰,为獠所杀。

徽二年辛亥,公元六五一年

春,正月,乙巳,以黄门侍郎宇文节、中书侍郎柳奭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奭,亨之兄子,王皇后之舅也。

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招集离散,庐帐渐盛,闻太宗崩,谋袭取西、庭二州。庭州刺史骆弘义知其谋,表言之,上遣通事舍人桥宝明驰往慰抚。宝明说贺鲁,令长子咥运入宿卫,授右骁卫中郎将,寻复遣归。咥运乃说其父拥众西走,击破乙毘射匮可汗,并其众,建牙于双河及千泉,自号沙钵罗可汗,咄陆五啜、努失毕五俟斤皆归之,胜兵数十万,与乙毘咄陆可汗连兵,处月、处密及西域诸国多附之。以咥运为莫贺咄叶护。

焉耆王婆伽利卒,国人表请复立故王突骑支;夏,四月,诏加突骑支右武卫将军,遣还国。

金州刺史滕王元婴骄奢纵逸,居亮阴中,畋游无节,数夜开城门,劳扰百姓,或引弹弹人,或埋人雪中以戏笑。上赐书切让之,且曰:“取适之方,亦应多绪,晋灵荒君,何足为则!朕以王至亲,不能致王于法,今书王下上考以愧王心。”

元婴与蒋王恽皆好聚敛,上尝赐诸王帛各五百段,独不及二王,敕曰:“滕叔、蒋兄自能经纪,不须赐物;给麻两车以为钱贯。”二王大惭。

秋,七月,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寇庭州,攻陷金岭城及蒲类县,杀略数千人。诏左武候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右骁卫将军高德逸、右武候将军薛孤吴仁为副,发秦、成、岐、雍府兵三万人及回纥五万骑以讨之。

癸巳,诏诸礼官学士议明堂制度,以高祖配五天帝,太宗配五人帝。

八月,己巳,以于志宁为左仆射,张行成为右仆射,高季辅为侍中;志宁、行成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己卯,郎州白水蛮反,寇麻州,遣左领军将军赵孝祖等发兵讨之。

九月,癸巳,废玉华宫为佛寺。戊戌,更命九成宫为万年宫。

庚戌,左武候引驾卢文操逾墙盗左藏物,上以引驾职在纠绳,乃自为盗,命诛之。谏议大夫萧钧谏曰:“文操情实难原,然法不至死。”上乃免文操死,顾侍臣曰:“此真谏议也!”闰月,长孙无忌等上所删定律令式,甲戌,诏颁之四方。

上谓宰相曰:“闻所在官司,行事犹互观颜面,多不尽公。”长孙无忌对曰:“此岂敢言无;然肆情曲法,实亦不敢。至于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不能免。”无忌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无不嘉纳。

冬,十一月,辛酉,上祀南郊。

癸酉,诏:“自今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戊寅,特浪羌酋董悉奉求、辟惠羌酋卜檐莫各帅种落万馀户诣茂州内附。

窦州、义州蛮酋李宝诚等反,桂州都督刘伯英讨平之。

郎州道总管赵孝祖讨白水蛮,蛮酋秃磨蒲及俭弥于帅众据险拒战,孝祖皆击斩之。会大雪,蛮饥冻,死亡略尽。孝祖奏言:“贞观中讨昆州乌蛮,始开青蛉、弄栋为州县。弄栋之西有小勃弄、大勃弄二川,恒扇诱弄栋,欲使之反。其勃弄以西与黄瓜、叶榆、西洱河相接,人众殷实,多于蜀川,无大酋长,好结仇怨,今因破白水之兵,请随便四讨,抚而安之。”敕许之。

十二月,壬子,处月硃邪孤注杀招慰使单道惠,与突厥贺鲁相结。

是岁,百济遣使入贡,上戒之,使“勿与新罗、高丽相攻,不然,吾将发兵讨汝矣。”

永徽三年壬子,公元六五二年

春,正月,己未朔,吐谷浑、新罗、高丽、百济并遣使入贡。

癸亥,梁建方、契苾何力等大破处月硃邪孤注于牢山。孤注夜遁,建方使副总管高德逸轻骑追之,行五百馀里,生擒孤注,斩首九千级。军还,御史劾奏梁建方兵力足以追讨,而逗留不进;高德逸敕令市马,自取骏者。上以建方等有功,释不问。大理卿李道裕奏言:“德逸所取之马,筋力异常,请实中厩。”上谓侍臣曰:“道裕法官,进马非其本职,妄希我意;岂朕行事不为臣下所信邪!朕方自咎,故不复黜道裕耳。”

己巳,以同州刺史褚遂良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丙子,以飨太庙;丁亥,飨先农,躬耕籍田。

二月,甲寅,上御安福门楼,观百戏。乙卯,上谓侍臣曰:“昨登楼,欲以观人情及风谷奢俭,非为声乐。朕闻胡人善为击鞠之戏,尝一观之。昨初升楼,即有群胡击鞠,意谓朕笃好之也。帝王所为,岂宜容易。朕已焚此鞠,冀杜胡人窥望之情,亦因以自诫。”

三月,辛巳,以宇文节为侍中,柳奭为中书令,以兵部侍郎三原韩瑷守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夏,四月,赵孝祖大破西南蛮,斩小勃弄酋长殁盛,擒大勃弄酋长杨承颠。自馀皆屯聚保险,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人,孝祖皆破降之,西南蛮遂定。

甲午,澧州刺史彭思王元则薨。

六月,戊申,遣兵部尚书崔敦礼等将并、汾步骑万人往茂州。发薛延陀馀众渡河,置祁连州以处之。

秋,七月,丁巳,立陈王忠为皇太子,赦天下。王皇后无子,柳奭为后谋,以忠母刘氏微贱,劝后立忠为太子,冀其亲己;外则讽长孙无忌等使请于上。上从之。乙丑,以于志宁兼太子少师,张行成兼少傅,高季辅兼少保。

丁丑,上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进户多少?”履行奏:“去年进户总一十五万。”因问隋代及今日见户,履行奏:“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即今户三百八十万。”履行,士廉之子也。

九月,守中书侍郎来济同中书门下三品

冬,十一月,庚寅,弘化长公主自吐谷浑来朝。

癸巳,濮恭王泰薨于均州。

散骑常侍房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公主骄恣甚,房玄龄薨,公主教遗爱与兄遗直异财,既而反谮遗直。遗直自言,太宗深责让主,由是宠衰,主怏怏不悦。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宝枕,云主所赐。主与辩机私通,饷遗亿计,更以二女子侍遗爱。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馀人;主益怨望,太宗崩,无戚容。上即位,主又令遗爱与遗直更相讼,遗爱坐出为房州刺史,遗直为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数人私侍主,主使掖庭令陈玄运伺宫省禨祥。

先是,驸马都尉薛万彻坐事除名,徙宁州刺史,入朝,与遗爱款昵,对遗爱有怨望语,且曰:“今虽病足,坐置京师,鼠辈犹不敢动。”因与遗爱谋:“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元景女适遗爱弟遗则,由是与遗爱往来。元景尝自言,梦手把日月。驸马都尉柴令武,绍之子也,尚巴陵公主,除卫州刺史,托以主疾留京师求医,因与遗爱谋议相结。高阳公主谋黜遗直,夺其封爵,使人诬告遗直无礼于己。遗直亦言遗爱及主罪,云:“罪盈恶稔,恐累臣私门。”上令长孙无忌鞫之,更获遗爱及主反状。

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恪母,隋炀帝女也。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为类己,欲立为太子,无忌固争而止,由是与无忌相恶。恪名望素高,为物情所向,无忌深忌之,欲因事诛恪以绝众望。遗爱知之,因言与恪同谋,冀如纥干承基得免死。

永徽四年癸丑,公元六五三年

春,二月,甲申,诏遗爱、万彻、令武皆斩,元景,恪、高阳、巴陵公主并赐自尽。上润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匄其死,可乎?”兵部尚书崔敦礼以为不可,乃杀之。万彻临刑大言曰:“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岂不佳,乃坐房遗爱杀之乎!”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乙酉,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特进、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左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并坐与房遗爱交通,流岭表。节与遗爱亲善,及遗爱下狱,节颇左右之。江夏王道宗素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不协,故皆得罪。戊子,废恪母弟蜀王愔为庶人,置巴州;房遗直贬春州铜陵尉,万彻弟万备流交州;罢房玄龄配飨。

开府仪同三司李勣为司空。

初,林邑王范头利卒,子真龙立,大臣伽独弑之,尽灭范氏。伽独自立,国人弗从,乃立头利之婿婆罗门为王。国人咸思范氏,复罢婆罗门,立头利之女为王。女不能治国,有诸葛地者,头利之姑子也,父为头利所杀,南奔真腊,大臣可伦翁定遣使迎而立之,妻以女王,众然后定。夏,四月,戊子,遣使入贡。

秋,九月,壬戌,右仆射北平定公张行成薨。甲戌,以褚遂良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仍知选事。

冬,十月,庚子,上幸骊山温汤;乙巳,还宫。

初,睦州女子陈硕贞以妖言惑众,与妹夫章叔胤举兵反,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甲子夜,叔胤帅众攻桐庐,陷之。硕真撞钟焚香,引兵二千攻陷睦州及於潜,进攻歙州,不克。敕扬州刺史房仁裕发兵讨之。硕真遣其党童文宝将四千人寇婺州,刺史崔义玄发兵拒之。民间讹言硕真有神,犯其兵者必灭族,士众凶惧。司功参军崔玄籍曰:“起兵仗顺,犹且无成,况凭妖妄,其能久乎!”义玄以玄籍为前锋,自将州兵继之,至下淮戍,遇贼,与战。左右以楯蔽义玄,义玄曰:“刺史避箭,人谁致死!”命撤之。于是士卒齐奋,贼众大溃,斩首数千级。听其馀众归首;进至睦州境,降者万计。十一月,庚戌,房仁裕军合,获硕真、叔胤,斩之,馀党悉平。义玄以功拜御史大夫。

癸丑,以兵部尚书崔敦礼为侍中。

十二月,庚子,侍中蓚宪公高季辅薨。

是岁,西突厥乙毘咄陆可汗卒,其子颉苾达度设号真珠叶护,始与沙钵罗可汗有隙,与五弩失毕共击沙钵罗,破之,斩首千馀级。

永徽五年甲寅,公元六五四年

春,正月,壬戌,羌酋冻就内附,以其地置剑州。

三月,戊午,上行幸万年宫。

庚申,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十三人官。

初,王皇后无子,萧淑妃有宠,王后疾子。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崩,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王后闻之,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内之后宫,欲以间淑妃之宠。武氏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未几大幸,拜为昭仪,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昭仪欲追赠其父而无名,故托以褒赏功臣,遍赠屈突通等,而武士彟预焉。

乙丑,上幸凤泉汤;己巳,还万年宫。

夏,四月,大食发兵击波斯,杀波斯王伊嗣侯,伊嗣侯之子卑路斯奔吐火罗。大食兵去,吐火罗发兵立卑路斯为波斯王而还。

闰月,丙子,以处月部置金满州。

丁丑,夜,大雨,山水涨溢,冲玄武门,宿卫士皆散走。右领军郎将薛仁贵曰:“安有宿卫之士,天子有急而敢畏死乎!”乃登门桄大呼以警宫内。上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寝殿,水漂溺卫士及麟游居人,死者三千馀人。

壬辰,新罗女王金真德卒,诏立其弟春秋为新罗王。

六月,丙午,恒州大水,呼沱溢,漂溺五千三百家。

中书令柳奭以王皇后宠衰,内不自安,请解政事;癸亥,罢为吏部尚书。

秋,九月,丁酉,车驾至京师。

戊戌,上谓五品以上曰:“顷在先帝左右,见五品以上论事,或仗下面陈,或退上封事,终日不绝;岂今日独无事邪,何公等皆不言也?”

冬,十月,雇雍州四万一千人筑长安外郭,三旬而毕。癸丑,雍州参军薛景宣上封事,言:“汉惠帝城长安,寻晏驾;今复城之,必有大咎。”于志宁等以景宣言涉不顺,请诛之。上曰:“景宣虽狂妄,若因上封事得罪,恐绝言路。”遂赦之。

高丽遣其将安固将高丽、靺鞨兵击契丹;松漠都督李窟哥御之,大败高丽于新城。

是岁大稔,洛州粟米斗两钱半,粳米斗十一钱。

王皇后、萧淑妃与武昭仪更相谮诉,上不信后、淑妃之语,独信昭仪。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国夫人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又畏大臣不从,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无忌厉色折之。

永徽六年乙卯,公元六五五年

春,正月,壬申朔,上谒昭陵;甲戌,还宫。

己丑,巂州道行军总管曹继叔破胡丛、显养、车鲁等蛮于斜山,拔十余城。

庚寅,立皇子弘为代王,贤为潞王。

高丽与百济、靺鞨连兵,侵新罗北境,取三十三城;新罗王春秋遣使求援。二月,乙丑,遣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击高丽。

夏,五月,壬午,名振等渡辽水,高丽见其兵少,开门渡贵端水逆战。名振等奋击,大破之,杀获千馀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还。

癸未,以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壬辰,以韩瑗为侍中,来济为中书令。

六月,武昭仪诬王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为厌胜,敕禁后母柳氏不得入宫。秋,七月,戊寅,贬吏部尚书柳奭为遂州刺史。奭行至扶风,岐州长史于承素希旨奏奭漏泄禁中语,复贬荣州刺史。

唐因隋制,后宫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皆视一品。上欲特置宸妃,以武昭仪为之,韩瑗、来济谏,以为故事无之,乃止。

中书舍人饶阳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恶,左迁壁州司马。敕未至门下,义府密知之,问计于中书舍人幽州王德俭,德俭曰:“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义府然之,是日,代德俭直宿,叩阁上表,请废皇后王氏,立武昭仪,以厌兆庶之心。上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留居旧职。昭仪又密遣使劳勉之,寻超拜中书侍郎。于是卫尉卿许敬宗、御义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皆潜布腹心于武昭仪矣。乙酉,以侍中崔敦礼为中书令。

八月,尚药奉御蒋孝璋员外特置,仍同正员。员外同正自孝璋始。

长安令裴行俭闻将立武昭仪为后,以国家之祸必由此始,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私议其事。袁公瑜闻之,以告昭仪母杨氏,行俭坐左迁西州都督府长史。行俭,仁基之子也。

九月,戊辰,以许敬宗为礼部尚书。

上一日退朝,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勣称疾不入。无忌等至内殿,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上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于志宁不敢言。

韩瑗因间奏事,涕泣极谏,上不纳。明日又谏,悲不自胜,上命引出。瑗又上疏谏曰:“匹夫匹妇,犹相选择,况天子乎!皇后母仪万国,善恶由之,故嫫母辅佐黄帝,妲己倾覆殷王,《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每览前古,常兴叹息,不谓今日尘黩圣代。作而不法,后嗣何观!愿陛下详之,无为后人所笑!使臣有以益国,菹醢之戮,臣之分也!昔吴王不用子胥之言而麋鹿游于姑苏。臣恐海内失望,棘荆生于阙庭,宗庙不血食,期有日矣!”来济上表谏曰:“王者立

后,上法乾坤,必择礼教名家,幽闲令淑,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

是故周文造舟以迎太姒,而兴《关雎》之化,百姓蒙祚;

孝成纵欲,以婢为后,使皇统亡绝,社稷倾沦。

有周之隆既如彼,大汉之祸又如此,惟陛下详察!

上皆不纳。

它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

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上意遂决。

许敬宗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

昭仪令左右以闻。

庚午,贬遂良为潭州都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五-译文

从著雍涒滩年四月开始,到旃蒙单阏年九月结束,共七年多。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下

贞观二十二年戊申年,公元648年

夏季,四月,丁巳日,右武候将军梁建方攻打松外蛮,击败了他们。

起初,巂州都督刘伯英上奏说:“松外各蛮族暂时投降后又反叛,请出兵讨伐他们,以便打通通往西洱、天竺的道路。”皇帝命令梁建方调发巴蜀十二州的军队讨伐他们。蛮族首领双舍率领部众抵抗,梁建方击败了他们,杀死并俘虏了一千多人。各蛮族震惊恐惧,逃窜到山谷中。梁建方分别派遣使者向他们说明利害关系,他们都来归附,前后到达的有七十个部落,十万九千三百户,梁建方任命他们的酋长蒙和等人为县令,各自统领自己的部众,没有人不感到高兴。于是派遣使者前往西洱河,那里的首领杨盛大感震惊,准备船只打算逃跑,使者以威信晓谕他,杨盛于是请求投降。那里有杨、李、赵、董等几十个姓氏,各自占据一个州,大的有六百户,小的有二、三百户,没有大的君主,互不统属,语言虽然有些差异,但他们的生计、风俗,大致与中国相同,自称原本都是华人,不同的是他们以十二月为岁首。

己未日,契丹辱纥主曲据率领部众归附唐朝。朝廷在他们的土地上设置玄州,任命曲据为刺史,隶属于营州都督府。

甲子日,乌胡镇将古神感率领军队渡海攻打高丽,遇到高丽的步兵和骑兵五千人,在易山交战,击败了他们。当天夜里,高丽一万多人袭击古神感的船只,古神感设下埋伏,又击败了他们并返回。起初,西突厥乙毘咄陆可汗任命阿史那贺鲁为叶护,居住在多逻斯水,位于西州以北一千五百里,统领处月、处密、始苏、歌逻禄、失毕五个部落的部众。乙毘咄陆逃奔吐火罗,乙毘射匮可汗派兵追击他,部落四散逃亡。乙亥日,阿史那贺鲁率领剩下的几千帐部众归附唐朝,皇帝下令将他们安置在庭州莫贺城,任命阿史那贺鲁为左骁卫将军。阿史那贺鲁听说唐朝军队讨伐龟兹,请求作为向导,并带领几十名骑兵入朝。皇帝任命他为昆丘道行军总管,设宴款待并赏赐他后送他回去。

五月,庚子日,右卫率长史王玄策攻打帝那伏帝王阿罗那顺,大败他。

起初,中天竺王尸罗逸多的军队最为强大,四天竺都臣服于他,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各国都派遣使者进贡。恰逢尸罗逸多去世,国内大乱,他的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发动胡兵攻打王玄策;王玄策率领随从三十人与他们交战,力量不敌,全部被擒,阿罗那顺抢走了各国的贡物。王玄策脱身连夜逃跑,到达吐蕃西部边境,写信征召邻国军队,吐蕃派遣精锐一千二百人、泥婆国派遣七千多骑兵前来支援。王玄策与他的副将蒋师仁率领这两国的军队,进军到中天竺的都城茶馎和罗城,连续交战三天,大败敌军,斩首三千多人,投水淹死的将近一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又收集残部,与蒋师仁交战;又被击败,阿罗那顺被擒。剩下的部众拥戴他的妃子和王子,据守乾陀卫江,蒋师仁进攻他们,部众溃散,俘获了阿罗那顺的妃子和王子,俘虏男女一万二千人。于是天竺震动,城邑和村落投降的有五百八十多处,王玄策将阿罗那顺俘虏带回。朝廷任命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六月,乙丑日,将白别部设为居延州。

癸酉日,特进宋公萧瑀去世,太常商议谥号为“德”,尚书商议谥号为“肃”。皇帝说:“谥号是行为的痕迹,应当符合实际,可以谥为贞褊公。”他的儿子萧锐继承爵位,娶皇帝的女儿襄城公主为妻。皇帝想为他建造府第,公主坚决推辞,说:“媳妇侍奉公婆,应当早晚在身边侍候,如果住在别的府第,会有很多缺失。”皇帝于是命令在萧瑀的府第上建造。

皇帝因为高丽困顿疲惫,商议明年调发三十万大军,一举消灭他们。有人认为大军东征,需要准备一年的粮食,不是牲畜车辆所能承载的,应当准备船只进行水运。隋朝末年剑南地区没有盗贼,最近辽东战役,剑南地区又没有参与,那里的百姓富庶,应当让他们建造船只。皇帝同意了。秋季,七月,派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到剑南道砍伐树木建造船只,大的船只有的长达一百尺,宽度是长度的一半。另外派遣使者走水路,从巫峡到江、扬,前往莱州。

庚寅日,西突厥相屈利啜请求率领部众跟随讨伐龟兹。

起初,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李君羡在玄武门值班,当时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太史占卜说:“女主昌盛。”民间又流传《秘记》说:“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将取代天下。”皇帝对此感到厌恶。恰逢与各位武臣在宫中宴饮,行酒令时,让每个人说出自己的小名。李君羡自称小名为五娘,皇帝感到惊讶,于是笑着说:“什么样的女子,竟然如此勇健!”又因为李君羡的官职和封邑都有“武”字,皇帝非常厌恶他,后来将他外放为华州刺史。有一个平民员道信,自称能够绝食,通晓佛法,李君羡非常敬重信任他,多次与他交往,避开他人谈话。御史弹劾李君羡与妖人交往,图谋不轨。壬辰日,李君羡被处死,家产被没收。

皇帝秘密询问太史令李淳风:“《秘记》所说的,真的会有吗?”李淳风回答说:“我仰观天象,俯察历数,这个人已经在陛下的宫中,是陛下的亲属,从现在起不超过三十年,将统治天下,杀死唐朝的子孙几乎殆尽,这个征兆已经形成了。”皇帝说:“将可疑的人全部杀掉,怎么样?”李淳风回答说:“这是天命,人不能违背。王者不会死,只会多杀无辜的人。而且从现在起三十年,那个人已经老了,或许会有慈心,造成的祸患可能会小一些。现在即使能够找到并杀掉她,上天或许会生出更年轻的人来发泄怨恨,恐怕陛下的子孙,将无一幸免。”皇帝于是作罢。

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病重,皇帝秘密前往玉华宫,乘坐肩舆进入殿中,到御座旁边才下来,相对流泪,于是留在宫中,听说他的病情稍有好转就喜形于色,病情加重就忧愁憔悴。房玄龄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受主上的厚恩,如今天下太平,只有东征还没有结束,群臣没有人敢进谏,我知道而不说,死后也有责任。”于是上表进谏,认为:“《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的功名威德已经足够了,开拓疆土也可以停止了。而且陛下每次处决一个重犯,必定要三覆五奏,进素食,停止音乐,这是重视人命。如今驱使无罪的士兵,将他们置于刀锋之下,使他们肝脑涂地,难道不值得怜悯吗!如果高丽违背臣子的礼节,诛杀他们是可以的;侵扰百姓,消灭他们是可以的;将来可能成为中国的祸患,除掉他们是可以的。如今没有这三条理由却让中国劳烦,对内为前代雪耻,对外为新罗报仇,难道不是所得到的少,所损失的多吗!希望陛下允许高丽改过自新,烧毁渡海的船只,停止招募士兵,自然华夏和夷狄都会庆幸依赖,远方肃静,近处安宁。我早晚就要入土,如果能够被采纳这些哀鸣,死也不朽!”房玄龄的遗爱娶了皇帝的女儿高阳公主,皇帝对公主说:“他病得如此严重,还能忧虑我的国家。”皇帝亲自前往探望,握着他的手与他诀别,悲伤得不能自已。癸卯日,房玄龄去世。

柳芳说:房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及

他担任宰相的职位共三十二年,天下人都称他为贤相;然而他的事迹却难以追寻,他的德行也达到了极致。因此,唐太宗平定祸乱时,房玄龄和杜如晦不居功自傲,王珪和魏征善于谏诤,房玄龄和杜如晦却让贤于他们,李靖和李勣善于领兵,房玄龄和杜如晦却推行他们的策略,最终实现了太平盛世,功劳归于君主。作为唐朝的忠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八月,己酉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丁丑日,皇帝下令越州都督府及婺州、洪州等地建造海船及双舫船共一千一百艘。

辛未日,派遣左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从金山道出击薛延陀的残余势力。

九月,庚辰日,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攻打处月、外密,击败了他们,其余部众全部投降。

癸未日,薛万彻等人征讨高丽归来。薛万彻在军中,恃强凌弱,裴行方上奏他心怀不满,因此被免去官职,流放到象州。

己丑日,新罗上奏称被百济攻打,攻破了十三座城池。

己亥日,任命黄门侍郎褚遂良为中书令。

强伟等人征发百姓造船,劳役波及山獠,雅州、邛州、眉州三州的山獠反叛。壬寅日,派遣茂州都督张士贵、右卫将军梁建方率领陇右、峡中的两万多士兵前去镇压。蜀地百姓苦于造船的劳役,有人请求出钱雇佣潭州人造船;皇帝同意了。州县官员催逼严厉,百姓甚至卖田宅、卖子女也无法完成,粮价飞涨,剑外地区动荡不安。皇帝得知后,派遣司农少卿长孙知人快马前往视察。长孙知人上奏说:“蜀地百姓脆弱,无法承受繁重的劳役。建造一艘大船,需要支付二千二百三十六匹绢。山谷中的木材已经砍伐,但还未运完,又征收造船的费用,两件事同时压在身上,百姓无法承受,应当加以抚恤。”皇帝于是下令潭州的造船费用全部由官府承担。

冬季,十月,癸丑日,皇帝的车驾返回京师。

回纥吐迷度的侄子乌纥与他的叔母通奸。乌纥与俱陆莫贺达官俱罗勃,都是突厥车鼻可汗的女婿,他们合谋杀害吐迷度以归顺车鼻可汗。乌纥夜里带领十多名骑兵袭击吐迷度,杀死了他。燕然副都护元礼臣派人引诱乌纥,许诺上奏任命他为瀚海都督,乌纥轻骑前往元礼臣处致谢,元礼臣将他抓住并斩首,上报朝廷。皇帝担心回纥部落离散,派遣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往安抚。过了很久,俱罗勃入朝觐见,皇帝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去。

阿史那社尔击败处月、处密后,率军从焉耆的西面进军龟兹的北部边境,分兵五路,出其不意,焉耆王薛婆阿那支弃城逃往龟兹,守卫其东部边境。阿史那社尔派兵追击,擒获并斩杀了他,立他的堂弟先那准为焉耆王,让他继续进贡。龟兹大为震动,守将大多弃城逃跑。阿史那社尔进军驻扎在碛口,距离龟兹都城三百里,派遣伊州刺史韩威率领一千多名骑兵为前锋,骁卫将军曹继叔紧随其后。到达多褐城,龟兹王诃利布失毕、宰相那利、羯猎颠率领五万士兵迎战。刚一交战,韩威率兵假装撤退,龟兹全军追击,行进了三十里,与曹继叔的军队会合。龟兹军队害怕,准备撤退,曹继叔乘机进攻,龟兹大败,追击了八十里。

甲戌日,任命回纥吐迷度的儿子翊左郎将婆闰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瀚海都督。

十一月,庚子日,契丹首领窟哥、奚族首领可度者率领部众归附唐朝。将契丹部设为松漠府,任命窟哥为都督;又将其别部首领达稽等部设为峭落等九州,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将奚部设为饶乐府,任命可度者为都督;又将其别部首领阿会等部设为弱水等五州,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辛丑日,在营州设置东夷校尉官。

十二月,庚午日,太子为文德皇后建造的大慈恩寺竣工。

龟兹王布失毕战败后,逃回都城,阿史那社尔进军逼近,布失毕轻骑向西逃跑。阿史那社尔攻占其都城,派安西都护郭孝恪驻守。沙州刺史苏海政、尚辇奉御薛万备率领精锐骑兵追击布失毕,行进了六百里,布失毕陷入困境,退守拨换城,阿史那社尔进军围攻四十天,闰月,丁丑日,攻破城池,擒获布失毕及羯猎颠。那利逃脱,暗中带领西突厥的军队及其本国士兵一万多人,袭击郭孝恪。郭孝恪在城外扎营,龟兹人有人告密,郭孝恪不以为意。那利突然到来,郭孝恪率领部下千余人准备进城,那利的军队已经登上城墙。城中的降胡与他们里应外合,共同攻击郭孝恪,箭如雨下。郭孝恪无法抵挡,准备再次出城,最终死于西门。城中大乱,仓部郎中崔义超招募了二百人,保护军资财物,与龟兹人在城中交战,曹继叔、韩威也在城外扎营,从城西北角进攻。那利经过一夜才撤退,斩首三千多人,城中才安定下来。十多天后,那利又带领山北的龟兹人一万多人进攻都城,曹继叔迎击,大败他们,斩首八千多人。那利单骑逃跑,龟兹人将他抓住,送到军门。

阿史那社尔前后攻破五座大城,派遣左卫郎将权祗甫前往各城,说明利害关系,各城相继投降,共获得七百多座城池,俘虏男女数万人。阿史那社尔召集当地的父老,宣扬唐朝的威德,说明讨伐罪人的意图,立龟兹王的弟弟叶护为新王,龟兹人大喜。西域各国大为震惊,西突厥、于阗、安国争相进献骆驼、马匹和军粮,阿史那社尔刻石记功后返回。

戊寅日,任命昆丘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给他鼓纛,让他招讨尚未归顺的西突厥部落。

癸未日,新罗宰相金春秋及其子文王入朝觐见。金春秋是真德的弟弟。皇帝任命金春秋为特进,文王为左武卫将军。金春秋请求改穿唐朝的服饰,皇帝赐给他冬服。

贞观二十三年己酉,公元六四九年

春季,正月,辛亥日,龟兹王布失毕及其宰相那利等人到达京师,皇帝责备他们后释放了他们,任命布失毕为左武卫中郎将。

西南的徒莫祗等蛮族归附唐朝,将其地设为傍、望、览、丘四州,隶属朗州都督府。

皇帝因突厥车鼻可汗不朝见,派遣右骁卫郎将高侃率领回纥、仆骨等军队袭击他。军队进入其境内,各部落相继投降。拔悉密吐屯肥罗察投降,将其地设为新黎州。

二月,丙戌日,设置瑶池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戊子日,任命左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

三月,丙辰日,设置丰州都督府,任命燕然都护李素立兼任都督。

去年冬天干旱,直到现在才开始下雨。辛酉日,皇帝带病到显道门外,大赦天下。丁卯日,下令太子在金液门听政。

夏季,四月,乙亥日,皇帝前往翠微宫。

皇帝对太子说:“李世勣才智过人,但你对他没有恩情,恐怕他不会真心归顺。我现在贬黜他,如果他立即赴任,等我死后,你再任用他为仆射,亲近信任他;如果他犹豫观望,就杀了他。”五月,戊午日,任命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李世勣接受诏令,没有回家就直接赴任。

辛酉日,开府仪同三司卫景武公李靖去世。

皇帝的病情加重,太子日夜不离左右,有时几天不吃东西,头发都变白了。皇帝哭着说:“你能如此孝顺,我死而无憾!”丁卯日,病情危急,召长孙无忌进入含风殿。皇帝躺在床上,伸手抚摸长孙无忌的脸颊,长孙无忌痛哭,悲痛得无法自持;皇帝最终没有说什么,便让长孙无忌离开。己巳日,再次召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进入寝宫,对他们说:“我现在把后事都托付给你们。太子仁孝,你们都知道,好好辅佐他!”对太子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不用担心天下!”又对褚遂良说:“长孙无忌对我忠心耿耿,我能拥有天下,多亏了他的力量。我死后,不要让谗言离间你们。”然后命令褚遂良起草遗诏。不久,皇帝驾崩。

太子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得几乎昏厥。长孙无忌擦干眼泪,请求处理各种事务以安定内外。太子仍然哀哭不止,长孙无忌说:“皇上把宗庙社稷托付给殿下,怎么能像普通人一样只顾哭泣呢!”于是秘密不发丧。庚午日,长孙无忌等人请求太子先回京城,飞骑、劲兵及旧将都随行。辛未日,太子进入京城;皇帝的灵柩由御马拉着,侍卫如平日一样,跟随太子到达,停放在两仪殿。任命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任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任中书令。壬申日,在太极殿发丧,宣读遗诏,太子即位。军国大事不可延误;日常琐事交给有关部门处理。诸王担任都督、刺史的,都允许回京奔丧,濮王李泰不在限制之内。停止辽东的战役和各种土木工程。四夷在朝廷任职和来朝贡的数百人,听到丧讯都痛哭,剪发、割面、割耳,流血洒地。

六月,甲戌日初一,高宗即位,大赦天下。

丁丑日,任命叠州都督李勣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

之前,太宗有两个名字,下令天下不连言者不必避讳;至此,开始改官名中犯先帝讳的字。

癸未日,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尉,兼任检校中书令,掌管尚书、门下二省事务。长孙无忌坚决辞去掌管尚书省事务,皇帝同意,仍让他以太尉身份同中书门下三品。

癸巳日,任命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阿史那社尔攻破龟兹时,行军长史薛万备请求利用兵威劝说于阗王伏阇信入朝,阿史那社尔同意了。秋天,七月,己酉日,伏阇信随薛万备入朝,皇帝下诏让他拜谒梓宫。

八月,癸酉日,夜晚发生地震,晋州尤其严重,压死五千多人。

庚寅日,将文皇帝安葬在昭陵,庙号太宗。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请求殉葬,皇帝派人传达先帝的旨意不允许。蛮夷君长中被先帝擒服的颉利等十四人,都雕刻石像,刻上名字列在北司马门内。

丁酉日,礼部尚书许敬宗上奏弘农府君庙应毁,请求将神主藏在西夹室;皇帝同意。

九月,乙卯日,任命李勣为左仆射。

冬天,十月,将突厥各部设置为舍利等五州,隶属云中都督府,苏农等六州隶属定襄都督府。

乙亥日,皇帝问大理卿唐临关押的囚犯数量,唐临回答说:“现有囚犯五十多人,只有两人应处死。”皇帝很高兴。皇帝曾审阅囚犯,前任大理卿处理的囚犯大多喊冤,而唐临处理的囚犯却无人喊冤。皇帝感到奇怪,问其原因。囚犯说:“唐卿处理案件,本来就没有冤情。”皇帝叹息良久,说:“治理狱案的人不就应该这样吗!”

皇帝任命吐蕃赞普弄赞为驸马都尉,封为西海郡王。赞普写信给长孙无忌等人说:“天子刚即位,臣下有不忠的,应当率兵回国讨伐。”

十二月,下诏让濮王李泰开府设置僚属,车服珍膳,特别优待。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上

永徽元年庚戌,公元六五零年

春天,正月,辛丑日初一,改年号。

丙午日,立妃王氏为皇后。皇后是思政的孙女。任命皇后的父亲仁祐为特进、魏国公。

己未日,任命张行成为侍中。

辛酉日,皇帝召见朝集使,对他们说:“朕刚即位,有不利于百姓的事情都应陈述,不全面的可以再上奏。”从此每天召见十名刺史入阁,询问百姓疾苦及其政治。

有个洛阳人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皇帝立即下令处死他。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同心辅政,皇帝也尊重他们,恭敬地听从他们的意见,因此永徽年间的政治,百姓安居乐业,有贞观年间的遗风。

太宗的女儿衡山公主应嫁给长孙氏,有关部门认为服丧期已过,想在今年秋天完婚。于志宁上奏说:“汉文帝立制,本是为了天下百姓。公主服的是斩衰,即使服丧期满,怎么能感情随例改变,请等到三年丧期结束再完婚。”皇帝同意。

二月,辛卯日,立皇子李孝为许王,李上金为杞王,李素节为雍王。

夏天,五月,壬戌日,吐蕃赞普弄赞去世,他的嫡子早逝,立他的孙子为赞普。赞普年幼,政事都由国相禄东赞决定。禄东赞性格明达严肃,行军有法,吐蕃之所以强大,威服氐、羌,都是他的谋略。

六月,高侃攻打突厥,到达阿息山。车鼻可汗召集各部兵都不来,只带数百骑逃走。高侃率精骑追至金山,擒获他带回,其部众都投降。

当初,阿史那社尔俘虏龟兹王布失毕,立他的弟弟为王。唐兵撤回后,其酋长争立,互相攻击。秋天,八月,壬午日,下诏重新立布失毕为龟兹王,派他回国安抚部众。

九月,庚子日,高侃押送车鼻可汗到京城,释放他,任命为左武卫将军,将其余部众安置在郁督军山,设置狼山都督府统辖。任命高侃为卫将军。于是突厥全部成为唐朝的臣民,分设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辖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十四州;瀚海都护府管辖瀚海、金徽、新黎等七都督,仙萼等八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

癸亥日,皇帝出猎,遇到下雨,问谏议大夫昌乐谷那律:“油衣怎么做才能不漏?”回答说:“用瓦做,一定不漏。”皇帝很高兴,为此停止打猎。

李勣坚决请求辞职;冬天,十月,戊辰日,解除李勣左仆射职务,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己未日,监察御史阳武韦思谦弹劾中书令褚遂良低价购买中书译语人的土地。大理少卿张睿册认为按估价无罪。韦思谦上奏说:“估价的设立,是为了国家所需,臣下交易,怎么能以估价为准!张睿册舞文弄法,附下欺上,罪当诛。”当天,褚遂良被贬为同州刺史,张睿册被贬为循州刺史。韦思谦名仁约,以字行。

十二月,庚午日,梓州都督谢万岁、兗州都督谢法兴与黔州都督李孟尝讨伐琰州叛獠;谢万岁、谢法兴入洞招抚,被獠人杀害。

永徽二年辛亥年,公元651年

春天,正月,乙巳日,任命黄门侍郎宇文节、中书侍郎柳奭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柳奭是柳亨的侄子,王皇后的舅舅。

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召集离散的部众,帐篷逐渐增多,听说太宗去世,谋划袭击西州和庭州。庭州刺史骆弘义知道他的计划,上表报告,皇帝派遣通事舍人桥宝明前去安抚。桥宝明劝说贺鲁,让他的长子咥运进入宫廷担任宿卫,授予右骁卫中郎将的职位,不久又让他回去。咥运于是劝说他的父亲带领部众向西迁移,击败了乙毗射匮可汗,合并了他的部众,在双河和千泉建立牙帐,自称沙钵罗可汗,咄陆五啜、努失毕五俟斤都归附了他,拥有数十万兵力,与乙毗咄陆可汗联合,处月、处密以及西域各国大多依附于他。任命咥运为莫贺咄叶护。

焉耆王婆伽利去世,国人上表请求重新立故王突骑支;夏天,四月,皇帝下诏加封突骑支为右武卫将军,派遣他回国。

金州刺史滕王元婴骄奢放纵,在守丧期间,打猎游玩没有节制,多次在夜间打开城门,骚扰百姓,有时用弹弓弹射人,有时把人埋在雪中取乐。皇帝赐书严厉责备他,并且说:“寻求快乐的方法,也应该有多种途径,晋灵公这样的荒淫君主,哪里值得效仿!朕因为你是至亲,不能将你绳之以法,现在写下你的过失以让你感到羞愧。”

滕王元婴与蒋王恽都喜欢聚敛财物,皇帝曾经赐给诸王各五百段帛,唯独没有赐给这两位王爷,敕令说:“滕叔、蒋兄自己能够经营,不需要赐物;给他们两车麻作为钱贯。”两位王爷非常惭愧。

秋天,七月,西突厥沙钵罗可汗侵犯庭州,攻陷金岭城和蒲类县,杀害和掳掠数千人。皇帝下诏任命左武候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右骁卫将军高德逸、右武候将军薛孤吴仁为副将,调发秦、成、岐、雍府的士兵三万人及回纥五万骑兵讨伐他们。

癸巳日,皇帝下诏让礼官学士们讨论明堂制度,以高祖配享五天帝,太宗配享五人帝。

八月,己巳日,任命于志宁为左仆射,张行成为右仆射,高季辅为侍中;于志宁、张行成仍然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己卯日,郎州白水蛮反叛,侵犯麻州,派遣左领军将军赵孝祖等人发兵讨伐。

九月,癸巳日,废除玉华宫,改为佛寺。戊戌日,将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

庚戌日,左武候引驾卢文操翻墙盗窃左藏库的物品,皇帝认为引驾的职责是纠察不法行为,却自己盗窃,命令处死他。谏议大夫萧钧进谏说:“卢文操的罪行确实难以原谅,但按法律不至于死。”皇帝于是免除了卢文操的死罪,对侍臣说:“这才是真正的谏议!”闰月,长孙无忌等人上奏删定的律令格式,甲戌日,皇帝下诏颁布到四方。

皇帝对宰相说:“听说各地的官府,办事时仍然互相看脸色,大多不能秉公办事。”长孙无忌回答说:“这不敢说没有;但肆意徇私枉法,实在也不敢。至于小小地收取人情,恐怕陛下也难免。”长孙无忌作为皇帝的舅舅辅佐朝政,凡是有所进言,皇帝无不嘉许采纳。

冬天,十一月,辛酉日,皇帝在南郊祭祀。

癸酉日,皇帝下诏:“从今以后,京官及外州有进献鹰隼和犬马的,将治罪。”

戊寅日,特浪羌酋长董悉奉求、辟惠羌酋长卜檐莫各自率领部众一万多户到茂州归附。

窦州、义州蛮酋长李宝诚等人反叛,桂州都督刘伯英讨伐平定了他们。

郎州道总管赵孝祖讨伐白水蛮,蛮酋长秃磨蒲和俭弥于率领部众据险抵抗,赵孝祖将他们全部击败斩杀。恰逢大雪,蛮人饥寒交迫,几乎全部死亡。赵孝祖上奏说:“贞观年间讨伐昆州乌蛮,开始将青蛉、弄栋设为州县。弄栋以西有小勃弄、大勃弄两条河流,经常煽动弄栋,想要让他们反叛。勃弄以西与黄瓜、叶榆、西洱河相接,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比蜀川还要富庶,没有大酋长,喜欢结仇,现在趁着击败白水蛮的兵力,请求顺便四处讨伐,安抚他们。”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十二月,壬子日,处月硃邪孤注杀害招慰使单道惠,与突厥贺鲁勾结。

这一年,百济派遣使者进贡,皇帝告诫他们:“不要与新罗、高丽互相攻打,否则,我将发兵讨伐你们。”

永徽三年壬子年,公元652年

春天,正月,己未日,吐谷浑、新罗、高丽、百济都派遣使者进贡。

癸亥日,梁建方、契苾何力等人在牢山大败处月硃邪孤注。孤注夜间逃跑,梁建方派遣副总管高德逸轻骑追击,行进五百多里,生擒孤注,斩首九千级。军队返回后,御史弹劾梁建方兵力足以追击讨伐,却逗留不进;高德逸奉命买马,却自己挑选骏马。皇帝因为梁建方等人有功,不再追究。大理卿李道裕上奏说:“高德逸所选的马,筋力异常,请充实到宫中马厩。”皇帝对侍臣说:“李道裕是法官,进献马匹不是他的本职,妄图迎合我的意思;难道我的行为不被臣下信任吗!我正在自责,所以不再贬黜李道裕。”

己巳日,任命同州刺史褚遂良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丙子日,皇帝在太庙祭祀;丁亥日,祭祀先农,亲自耕种籍田。

二月,甲寅日,皇帝登上安福门楼,观看百戏。乙卯日,皇帝对侍臣说:“昨天登楼,是想观察民情和风俗的奢俭,不是为了声乐。我听说胡人擅长击鞠的游戏,曾经观看过一次。昨天刚登上楼,就有一群胡人在击鞠,以为我非常喜欢。帝王的行为,岂能轻易。我已经烧掉了这个鞠,希望杜绝胡人窥探的心思,也借此自我告诫。”

三月,辛巳日,任命宇文节为侍中,柳奭为中书令,任命兵部侍郎三原韩瑷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夏天,四月,赵孝祖大破西南蛮,斩杀小勃弄酋长殁盛,擒获大勃弄酋长杨承颠。其余的都屯聚在险要之地,大的有数万人,小的有数千人,赵孝祖都击败并降服了他们,西南蛮于是平定。

甲午日,澧州刺史彭思王元则去世。

六月,戊申日,派遣兵部尚书崔敦礼等人率领并、汾的步骑兵一万人前往茂州。调发薛延陀的余众渡河,设置祁连州安置他们。

秋天,七月,丁巳日,立陈王忠为皇太子,大赦天下。王皇后没有儿子,柳奭为皇后谋划,因为忠的母亲刘氏地位低微,劝皇后立忠为太子,希望他能亲近自己;对外则暗示长孙无忌等人请求皇帝。皇帝同意了。乙丑日,任命于志宁兼任太子少师,张行成兼任少傅,高季辅兼任少保。

丁丑日,皇帝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新增的户口有多少?”高履行回答:“去年新增的户口总共十五万。”皇帝又问隋代及现在的户口数,高履行回答:“隋开皇年间,户口八百七十万,现在户口三百八十万。”高履行是高士廉的儿子。

九月,守中书侍郎来济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冬季,十一月,庚寅日,弘化长公主从吐谷浑来朝见。

癸巳日,濮恭王李泰在均州去世。

散骑常侍房遗爱娶了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公主非常骄纵,房玄龄去世后,公主教唆房遗爱与他的哥哥房遗直分家产,后来又反过来诬陷房遗直。房遗直自己向太宗申诉,太宗严厉责备了公主,从此公主的宠爱逐渐减少,公主因此闷闷不乐。后来御史在调查盗窃案时,发现了和尚辩机的宝枕,说是公主赐给他的。公主与辩机私通,赠送了无数财物,还让两个女子侍奉房遗爱。太宗大怒,将辩机腰斩,并杀了十几个奴婢;公主更加怨恨,太宗去世时,她也没有表现出悲伤。高宗即位后,公主又让房遗爱与房遗直互相诉讼,结果房遗爱被贬为房州刺史,房遗直被贬为隰州刺史。此外,和尚智勖等几个人私下侍奉公主,公主还让掖庭令陈玄运暗中观察宫中的吉凶。

在此之前,驸马都尉薛万彻因事被免职,调任宁州刺史,后来入朝,与房遗爱关系密切,对房遗爱有怨言,还说:“我现在虽然脚有病,但留在京城,那些小人也不敢动我。”于是与房遗爱谋划:“如果国家有变,我们就拥立司徒荆王李元景为皇帝。”李元景的女儿嫁给了房遗爱的弟弟房遗则,因此与房遗爱有来往。李元景曾自称梦见自己手捧日月。驸马都尉柴令武是柴绍的儿子,娶了巴陵公主,被任命为卫州刺史,借口公主生病留在京城求医,趁机与房遗爱密谋。高阳公主想废掉房遗直,夺走他的封爵,派人诬告房遗直对她无礼。房遗直也揭发房遗爱和公主的罪行,说:“他们的罪行已经积累到了极点,恐怕会连累我的家族。”高宗命令长孙无忌审理此案,结果发现了房遗爱和公主的谋反证据。

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文武双全,太宗常认为他像自己,曾想立他为太子,但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因此李恪与长孙无忌关系不好。李恪名望很高,深受众人拥戴,长孙无忌非常忌惮他,想借机杀掉李恪以消除众人的期望。房遗爱知道后,便说李恪也参与了谋反,希望能像纥干承基那样免于一死。

永徽四年癸丑年,公元653年。

春季,二月,甲申日,高宗下诏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处斩,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都被赐自尽。高宗对侍臣说:“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哥哥,我想饶他们一死,可以吗?”兵部尚书崔敦礼认为不可以,于是将他们处死。薛万彻临刑时大声说:“薛万彻是个勇士,留着我为国家效力不好吗?为什么要因为房遗爱的事杀我!”吴王李恪临死前骂道:“长孙无忌滥用权力,陷害忠良,宗庙有灵,他不久就会灭族!”

乙酉日,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特进、太常卿江夏王李道宗、左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因与房遗爱有来往,被流放到岭南。宇文节与房遗爱关系密切,房遗爱入狱后,宇文节曾多次为他辩护。江夏王李道宗一向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不和,因此也被牵连。戊子日,废黜李恪的弟弟蜀王李愔为庶人,安置在巴州;房遗直被贬为春州铜陵尉,薛万彻的弟弟薛万备被流放到交州;取消房玄龄的配享资格。

开府仪同三司李勣被任命为司空。

起初,林邑王范头利去世,他的儿子范真龙继位,大臣伽独杀了他,并灭掉了范氏家族。伽独自立为王,但国人不服,于是立范头利的女婿婆罗门为王。国人仍然怀念范氏,又废黜了婆罗门,立范头利的女儿为王。女王无法治理国家,有个叫诸葛地的人,是范头利的侄子,父亲被范头利所杀,逃到真腊,大臣可伦翁定派人迎接他回来,立他为王,并娶了女王,国家才安定下来。夏季,四月,戊子日,林邑派使者来朝贡。

秋季,九月,壬戌日,右仆射北平定公张行成去世。甲戌日,任命褚遂良为右仆射,仍兼任中书门下三品,继续掌管选官事务。

冬季,十月,庚子日,高宗前往骊山温泉;乙巳日,返回宫中。

起初,睦州女子陈硕真用妖言迷惑众人,与妹夫章叔胤起兵造反,自称文佳皇帝,任命章叔胤为仆射。甲子夜,章叔胤率众攻陷桐庐。陈硕真撞钟焚香,率兵两千攻陷睦州和於潜,进攻歙州,未能成功。高宗命令扬州刺史房仁裕发兵讨伐。陈硕真派她的党羽童文宝率四千人进攻婺州,刺史崔义玄发兵抵抗。民间传言陈硕真有神力,触犯她的军队必遭灭族,士兵们非常恐惧。司功参军崔玄籍说:“起兵顺应天时尚且难以成功,何况依靠妖妄,怎么可能长久!”崔义玄任命崔玄籍为前锋,自己率州兵随后,到达下淮戍时与叛军交战。左右用盾牌保护崔义玄,崔义玄说:“刺史躲避箭矢,士兵们谁还肯拼命!”命令撤去盾牌。于是士兵们奋勇作战,叛军大败,斩首数千人。允许其余叛军投降;进军到睦州境内,投降者数以万计。十一月,庚戌日,房仁裕的军队与崔义玄会合,抓获陈硕真和章叔胤,将他们处斩,其余党羽全部平定。崔义玄因功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癸丑日,任命兵部尚书崔敦礼为侍中。

十二月,庚子日,侍中蓚宪公高季辅去世。

这一年,西突厥乙毘咄陆可汗去世,他的儿子颉苾达度设号称真珠叶护,开始与沙钵罗可汗有矛盾,与五弩失毕部一起攻打沙钵罗,击败了他,斩首一千多人。

永徽五年甲寅年,公元654年。

春季,正月,壬戌日,羌族首领冻就归附唐朝,朝廷在他的领地设置剑州。

三月,戊午日,高宗前往万年宫。

庚申日,追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十三人官职。

起初,王皇后没有儿子,萧淑妃得宠,王皇后非常嫉妒。高宗还是太子时,入宫侍奉太宗,见到才人武氏并喜欢上了她。太宗去世后,武氏随众到感业寺出家为尼。太宗忌日,高宗到寺中上香,见到武氏,武氏哭泣,高宗也哭了。王皇后听说后,暗中让武氏留起长发,劝高宗将她纳入后宫,想借此削弱萧淑妃的宠爱。武氏聪明机智,善于权谋,刚入宫时,言辞谦卑,态度恭敬地侍奉王皇后。王皇后很喜欢她,多次在高宗面前称赞她。不久,武氏得到高宗的宠爱,被封为昭仪,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宠爱都逐渐减少,她们互相诋毁武氏,但高宗都不听。武昭仪想追赠她的父亲,但没有名分,于是借褒赏功臣的机会,追赠屈突通等人,武士彟也在其中。

乙丑日,高宗前往凤泉汤;己巳日,返回万年宫。

夏季,四月,大食发兵攻打波斯,杀了波斯王伊嗣侯,伊嗣侯的儿子卑路斯逃到吐火罗。大食军队撤退后,吐火罗发兵立卑路斯为波斯王,然后返回。

闰月,丙子日,在处月部设置金满州。

丁丑日,夜晚,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冲毁了玄武门,宿卫的士兵都逃散了。右领军郎将薛仁贵说:“哪有宿卫的士兵,天子有难却敢畏死不救的!”于是登上城门大声呼喊以警示宫内。高宗急忙出来登上高处,不久洪水涌入寝殿,淹死了宿卫士兵和麟游的居民,共三千多人。

壬辰日,新罗女王金真德去世,高宗下诏立她的弟弟金春秋为新罗王。

六月,丙午日,恒州发生大洪水,呼沱河泛滥,淹没了五千三百户人家。

中书令柳奭因为王皇后失宠,内心不安,请求解除政务;癸亥日,被罢免为吏部尚书。

秋天,九月,丁酉日,皇帝的车驾到达京城。

戊戌日,皇帝对五品以上的官员说:“以前在先帝身边,看到五品以上的官员讨论政事,有的在朝堂上当面陈述,有的退朝后上奏,整天不停;难道今天就没有事情了吗,为什么你们都不说话呢?”

冬天,十月,雇佣雍州四万一千人修筑长安的外城,三十天完成。癸丑日,雍州参军薛景宣上奏说:“汉惠帝修筑长安城,不久就去世了;现在又修筑,必定有大祸。”于志宁等人认为薛景宣的话不吉利,请求处死他。皇帝说:“薛景宣虽然狂妄,但如果因为上奏而获罪,恐怕会断绝言路。”于是赦免了他。

高丽派遣将领安固率领高丽和靺鞨的军队攻打契丹;松漠都督李窟哥抵御他们,在新城大败高丽军。

这一年大丰收,洛州的粟米每斗两钱半,粳米每斗十一钱。

王皇后、萧淑妃和武昭仪互相诬告,皇帝不相信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话,只相信武昭仪。王皇后不能讨好皇帝身边的人,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和舅舅中书令柳奭入宫见六宫,也不行礼。武昭仪暗中观察王皇后不敬的人,必定倾心结交,把得到的赏赐分给他们。因此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动静,武昭仪都知道,都报告给皇帝。

王皇后虽然失宠,但皇帝还没有废后的意思。正好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王皇后怜爱并逗弄她,王皇后离开后,武昭仪偷偷掐死了她,用被子盖住。皇帝来了,武昭仪假装欢笑,掀开被子看,女儿已经死了,立即惊哭。问身边的人,身边的人都说:“皇后刚才来过。”皇帝大怒说:“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昭仪趁机哭诉王皇后的罪行。王皇后无法自辩,皇帝因此有了废后的想法。又怕大臣们不同意,于是和武昭仪到太尉长孙无忌的府上,畅饮极欢,席上封长孙无忌的三个宠姬的儿子为朝散大夫,还送了十车金银财宝给长孙无忌。皇帝趁机说王皇后没有儿子来暗示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用别的话搪塞,最终没有顺从皇帝的旨意,皇帝和武昭仪都不高兴地离开了。武昭仪又让母亲杨氏到长孙无忌的府上,多次请求,长孙无忌始终不答应。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多次劝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严厉地拒绝了他。

永徽六年乙卯,公元六五五年

春天,正月,壬申日初一,皇帝拜谒昭陵;甲戌日,回宫。

己丑日,巂州道行军总管曹继叔在斜山打败胡丛、显养、车鲁等蛮族,攻下十余座城。

庚寅日,立皇子李弘为代王,李贤为潞王。

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合,侵犯新罗的北部边境,攻下三十三座城;新罗王春秋派使者求援。二月,乙丑日,派遣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攻打高丽。

夏天,五月,壬午日,程名振等人渡过辽水,高丽看到他们兵少,开门渡过贵端水迎战。程名振等人奋力攻击,大败高丽军,杀死和俘虏一千多人,烧毁他们的外城和村落后返回。

癸未日,任命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壬辰日,任命韩瑗为侍中,来济为中书令。

六月,武昭仪诬告王皇后和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施行巫术,皇帝下令禁止王皇后的母亲柳氏入宫。秋天,七月,戊寅日,贬吏部尚书柳奭为遂州刺史。柳奭走到扶风,岐州长史于承素迎合旨意上奏说柳奭泄露宫中机密,再次贬为荣州刺史。

唐朝沿袭隋朝的制度,后宫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都视同一品。皇帝想特别设置宸妃,让武昭仪担任,韩瑗、来济进谏,认为没有先例,于是作罢。

中书舍人饶阳李义府被长孙无忌厌恶,贬为壁州司马。诏书还没到门下省,李义府暗中知道了,向中书舍人幽州王德俭请教,王德俭说:“皇帝想立武昭仪为皇后,犹豫不决,只是怕大臣们反对。你能建议立她,就能转祸为福。”李义府同意了,当天,代替王德俭值班,叩阁上表,请求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以顺应民心。皇帝很高兴,召见他,和他谈话,赐给他一斗珍珠,留任原职。武昭仪又秘密派人慰劳勉励他,不久升他为中书侍郎。于是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都暗中向武昭仪表忠心。乙酉日,任命侍中崔敦礼为中书令。

八月,尚药奉御蒋孝璋被特别任命为员外,仍然同正员。员外同正从蒋孝璋开始。

长安令裴行俭听说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认为国家的祸患必定从此开始,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私下讨论这件事。袁公瑜听说后,告诉了武昭仪的母亲杨氏,裴行俭因此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裴行俭是裴仁基的儿子。

九月,戊辰日,任命许敬宗为礼部尚书。

有一天皇帝退朝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褚遂良说:“今天的召见,多半是为了皇后的事,皇帝心意已决,反对必死。太尉是皇帝的舅舅,司空是功臣,不能让皇帝有杀舅舅和功臣的名声。我出身卑微,没有汗马功劳,却得到现在的地位,而且受先帝托付,如果不以死相争,怎么有脸见先帝!”李勣称病不去。长孙无忌等人到了内殿,皇帝对长孙无忌说:“皇后没有儿子,武昭仪有儿子,现在想立武昭仪为皇后,怎么样?”褚遂良回答说:“皇后出身名门,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时,握着陛下的手对我说:‘朕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这是陛下听到的,话还在耳边。皇后没有过错,怎么能轻易废黜!我不敢顺从陛下,违背先帝的遗命!”皇帝不高兴地作罢。第二天又说这件事,褚遂良说:“陛下一定要换皇后,请从天下名门中选择,何必选武氏!武氏曾经侍奉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人的耳目,怎么能掩盖。万代之后,人们会怎么评价陛下!请陛下三思!我今天冒犯陛下,罪该万死!”于是把笏板放在殿阶上,解下头巾叩头流血说:“把笏板还给陛下,请求放我回乡。”皇帝大怒,命令把他拉出去。武昭仪在帘中大声说:“为什么不杀了这个家伙!”长孙无忌说:“褚遂良是先帝托付的大臣,有罪也不能加刑!”于志宁不敢说话。

韩瑗趁机上奏,痛哭流涕地极力进谏,皇帝不听。第二天又进谏,悲痛得不能自已,皇帝命令把他拉出去。韩瑗又上疏进谏说:“普通百姓还要互相选择,何况是天子呢!皇后是万国的母亲,善恶由她决定,所以嫫母辅佐黄帝,妲己倾覆殷王,《诗经》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每次看古代的事,常常叹息,没想到今天玷污了圣代。做不合法的事,后人怎么看!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不要被后人嘲笑!如果我能对国家有益,即使被剁成肉酱,也是我的本分!从前吴王不听子胥的话,结果麋鹿在姑苏游荡。我担心天下失望,荆棘生在朝廷,宗庙无人祭祀,日子不远了!”来济上表进谏说:“王者立

后来,皇帝效法天地之道,必须选择有礼教背景的名门之女,性格幽静贤淑,以符合全国的期望,满足神灵的意愿。

因此,周文王建造船只迎接太姒,从而兴起《关雎》的教化,百姓因此得到福祉;

而孝成帝放纵私欲,将婢女立为皇后,导致皇统断绝,国家倾覆。

周朝的兴盛如此,汉朝的祸患又如此,希望陛下仔细考虑!

皇帝没有采纳这些意见。

有一天,李勣进宫见皇帝,皇帝问他:“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但遂良坚持认为不可。遂良既然是顾命大臣,这件事是否应该停止?”

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再问外人!”

皇帝于是下定决心。

许敬宗在朝廷上公开说:“一个农夫多收了十斛麦子,还想换妻子;何况天子想立一个皇后,为什么要让其他人参与并妄加异议呢!”

武昭仪命令左右的人将这话传达给皇帝。

庚午日,皇帝将遂良贬为潭州都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五-注解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48年。

松外蛮:指唐朝时期居住在松州(今四川松潘)以外的少数民族。

西洱、天竺之道:西洱指今云南大理一带,天竺指印度。此道为连接中国与印度的交通要道。

契丹: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后来建立了辽国。

玄州:唐朝设置的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

乌胡镇:唐朝时期的军事重镇,位于今辽宁省境内。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与唐朝有过多次战争。

西突厥:古代西域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曾与唐朝多次交战。

阿史那贺鲁:西突厥的贵族,后归附唐朝。

中天竺:古代印度的中部地区,为中天竺国的所在地。

尸罗逸多:中天竺国的国王,死后国内大乱。

阿罗那顺:中天竺国的大臣,自立为王。

吐蕃:古代西藏地区的政权,与唐朝时有交往。

泥婆国:古代尼泊尔地区的政权。

居延州:唐朝设置的州名,位于今内蒙古境内。

萧瑀:唐朝大臣,曾任特进宋公。

房玄龄:唐朝名相,辅佐唐太宗定天下。

李淳风:唐朝天文学家、占卜家,曾任太史令。

房、杜:指房玄龄和杜如晦,唐太宗时期的两位著名宰相,以贤能著称。

王、魏:指王珪和魏征,唐太宗时期的重要谏臣,以直言进谏闻名。

英、卫:指李靖和李勣,唐太宗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军事才能著称。

薛延陀: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与唐朝多次交战。

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唐朝时期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指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处月、处密:古代西域的两个部落,曾与唐朝发生冲突。

新罗: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与唐朝关系密切。

百济: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曾与新罗和唐朝发生冲突。

黄门侍郎:古代官名,属于门下省,主要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参与机要。

中书令:唐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山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回纥: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与唐朝有过多次交往。

突厥:古代北方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曾与唐朝多次交战。

龟兹: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

奚: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与契丹关系密切。

东夷校尉:唐朝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大慈恩寺:唐朝时期的一座著名寺庙,位于长安城。

安西都护:唐朝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西域地区。

于阗: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

安国: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泥伏沙钵罗叶护:西突厥的一种官职,相当于部落首领。

特进:唐朝时期的一种荣誉官职,授予有功之臣。

左武卫将军:唐朝时期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

瑶池都督府:唐朝时期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

丰州都督府:唐朝时期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地区。

叠州都督:唐朝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叠州地区。

卫景武公:李靖的封号,李靖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

太子:指唐高宗李治,当时为太子。

长孙无忌:唐朝重要政治家,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的重臣。

褚遂良:唐朝官员,反对武则天立后。

含风殿:唐朝皇宫中的一处宫殿,常用于举行重要会议。

遗诏:皇帝临终前留下的诏书,通常包含对后事的安排。

太极殿:唐朝皇宫中的主要大殿,用于举行重大仪式。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吐蕃赞普弄赞:吐蕃的君主,与唐朝有联姻关系。

永徽:唐高宗的年号,公元650年至655年。

中书侍郎:古代官名,属于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参与国家大政。

同中书门下三品:唐代官制,指官员的品级,三品为高级官员,参与国家重要决策。

瑶池都督:唐代边疆地区的军事长官,负责镇守边疆,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沙钵罗可汗:西突厥的一个可汗称号,表示其统治地位。

右骁卫中郎将:唐代禁军中的高级武官,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

莫贺咄叶护:突厥官职,叶护是突厥的高级官职,莫贺咄是称号,表示其地位尊贵。

右武卫将军:唐代禁军中的高级武官,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

亮阴:古代指守孝期间,官员暂时离职,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弓月道行军总管:唐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特定地区的军事行动。

明堂制度: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制度,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和祖先。

左仆射:唐代官名,属于尚书省,是宰相之一,负责国家政务。

右仆射:唐代官名,属于尚书省,是宰相之一,负责国家政务。

侍中:唐代官名,属于门下省,是宰相之一,负责国家政务。

九成宫:唐代皇家宫殿,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是唐太宗的行宫。

万年宫:唐代皇家宫殿,原名九成宫,后改名万年宫。

南郊: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位于都城的南郊。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位于都城内。

先农:古代祭祀农业神的地方,皇帝在此举行亲耕仪式,以示重视农业。

籍田:古代皇帝亲耕的田地,象征皇帝对农业的重视。

安福门楼:唐代长安城的城门之一,皇帝常在此举行庆典和观礼。

击鞠:古代的一种马球运动,流行于唐代。

皇太子:皇帝的儿子中被立为继承人的,称为皇太子。

户部尚书:唐代官名,属于尚书省,负责国家的户籍和财政事务。

隋开皇:隋文帝的年号,开皇年间(581年-600年)是隋朝的鼎盛时期。

弘化长公主:唐朝公主,嫁于吐谷浑王,此次来朝可能是为了政治联姻或外交事务。

濮恭王泰:唐朝宗室,濮恭王李泰,薨于均州,表明其封地在均州。

房遗爱:房玄龄之子,尚太宗女高阳公主,因与公主的私通事件被牵连,最终被处死。

高阳公主:唐太宗之女,因与房遗爱、辩机等人的私通事件,最终被赐自尽。

辩机:佛教僧人,因与高阳公主私通,被太宗腰斩。

薛万彻:驸马都尉,因与房遗爱谋反被处死。

荆王元景:唐朝宗室,因与房遗爱谋反被赐自尽。

吴王恪:唐太宗之子,因与房遗爱谋反被赐自尽。

林邑王范头利:林邑国国王,死后国内发生政变,最终由头利之女继位。

陈硕贞:睦州女子,自称文佳皇帝,举兵反唐,最终被平定。

崔义玄:婺州刺史,率兵平定陈硕贞叛乱。

武氏:即后来的武则天,初入宫时为才人,后逐渐得宠,最终成为唐朝女皇。

柳奭:唐朝官员,曾任中书令,因王皇后失宠而请求解职。

王皇后:唐高宗的皇后,因与武昭仪争宠而失势。

武昭仪:指武则天,唐朝的女皇帝,初为唐高宗的昭仪。

许敬宗:唐朝官员,支持武则天立后。

李勣:唐朝著名将领和政治家,曾参与平定隋末民变,对唐朝的建立有重要贡献。

韩瑗:唐朝官员,反对武则天立后。

来济:唐朝官员,反对武则天立后。

上法乾坤:指皇帝的行为应当遵循天地之道,即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伦理。

礼教名家:指在礼仪和教育方面有深厚造诣的家族或个人。

幽闲令淑:形容女子品德高尚,性格温婉,举止端庄。

神祇:指天地神灵,古代认为神灵能够影响人间事务。

周文造舟以迎太姒:周文王为了迎娶太姒,特意建造船只,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太姒的尊重。

《关雎》:《诗经》中的一首诗,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婚姻和和谐的夫妻关系。

孝成纵欲:指汉成帝放纵私欲,不顾国家大事。

皇统亡绝:指皇室的传承中断,国家陷入混乱。

社稷倾沦:社稷是古代国家的象征,倾沦指国家衰败。

遂良:指褚遂良,唐朝大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潭州都督:潭州是古代地名,都督是地方军政长官,此处指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五-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涉及军事、外交、政治等多个方面。首先,文中提到梁建方率军讨伐松外蛮,成功平定叛乱,并通过招抚手段使七十部蛮族归附,展现了唐朝在边疆地区的军事与政治智慧。这一事件不仅巩固了唐朝对西南边疆的控制,也为通往西洱、天竺的道路扫清了障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其次,文中提到契丹、西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内附,反映了唐朝在对外关系中的强大吸引力。契丹的归附使得唐朝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而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归顺则为唐朝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持。这些事件表明,唐朝在贞观年间通过军事威慑与怀柔政策相结合,成功地将周边少数民族纳入其统治体系,形成了“华夷一家”的局面。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王玄策在中天竺的军事行动。王玄策凭借吐蕃和泥婆国的援军,成功击败阿罗那顺,展现了唐朝在外交与军事上的灵活策略。这一事件不仅巩固了唐朝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也为中印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王玄策的胜利使得天竺诸国纷纷归附,进一步扩大了唐朝的国际声望。

在政治方面,文中提到房玄龄的临终谏言,体现了唐朝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与政治责任感。房玄龄以《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劝谏唐太宗停止东征高丽,强调应以民为本,避免无谓的战争损耗。这一谏言不仅反映了房玄龄的政治智慧,也揭示了唐朝在贞观后期面临的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

最后,文中还提到李淳风对《秘记》的解读,反映了唐朝时期对天命与占卜的重视。李淳风以天象与历数为依据,预言“女主武王”将取代唐朝,这一预言后来在武则天称帝时得到应验。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唐朝社会对天命与政治变革的复杂心态。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成就,同时也揭示了唐朝在盛世背后的隐忧。文中的人物与事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后世研究唐朝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首先,文中提到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贤相,他们在唐太宗平定祸乱、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不居功自傲,体现了唐代贤臣的高尚品德。这种‘不言功’的态度,反映了唐代政治文化中推崇谦逊、低调的价值观。

在军事方面,文中详细记载了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多次战争,如与薛延陀、处月、处密、高丽、龟兹等的冲突。这些战争不仅展示了唐朝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反映了唐朝在对外扩张和维护边疆稳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阿史那社尔在龟兹的军事行动,展现了唐朝将领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在外交方面,唐朝通过设立都督府、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员等方式,有效地管理了边疆地区,并与周边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例如,契丹、奚等部落的内附,以及新罗、百济等国的朝贡,都显示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和外交手腕。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蜀地百姓因造船役而苦不堪言,甚至卖田宅、鬻子女以应役。这一记载揭示了唐朝在强盛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艰辛。唐太宗派遣长孙知人前往调查并采取措施减轻百姓负担,显示了唐朝政府对民生的关注。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唐太宗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还通过具体的历史细节,展现了唐朝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成就与挑战。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前后及唐高宗李治即位初期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唐朝初年政治权力的平稳过渡和朝廷内部的稳定。

文中通过描述太子李治在太宗病重期间的孝行,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太子昼夜不离病榻,甚至因忧虑而发白,这种极致的孝行不仅赢得了太宗的感动,也为他在朝臣和百姓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作为太宗的重要辅臣,在太宗临终前被委以重任,显示了太宗对他们的高度信任。这种信任不仅基于他们的政治才能,也基于他们对太宗的忠诚。太宗临终前的嘱托,尤其是对长孙无忌的特别关照,反映了太宗对朝廷稳定的深切关注。

唐高宗即位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权,包括任命重要官员、调整行政结构、处理边疆事务等。这些措施显示了高宗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也为唐朝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边疆民族的归附和朝贡,如吐蕃赞普的致书和阿史那社尔的行动,这些细节反映了唐朝在当时东亚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

此外,文中对唐高宗的治国理念也有所体现,如他关注百姓疾苦、重视法律公正等,这些都是唐朝能够维持长期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深刻反映了唐朝初年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高宗永徽二年至三年间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反映了唐代初期的政治运作、边疆治理、文化制度以及皇帝的个人行为。

首先,文中提到的官员任命和边疆事务的处理,展示了唐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高效运作。黄门侍郎、中书侍郎等高级官员的任命,显示了皇帝对国家政务的重视。边疆地区的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及其平定,反映了唐代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军事应对能力。

其次,文中提到的明堂制度和祭祀活动,体现了唐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明堂制度是古代中国祭祀天地和祖先的重要制度,唐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完善,显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制度的完善。

再次,文中提到的皇帝的个人行为,如对滕王元婴的责备、对卢文操的宽恕、对胡人击鞠的禁止等,反映了唐代皇帝的个人品德和政治智慧。皇帝通过这些行为,不仅维护了朝廷的权威,也展示了自己的仁德和智慧。

最后,文中提到的户口统计和财政管理,反映了唐代对国家和民生的重视。户部尚书高履行对户口的统计和汇报,显示了唐代对人口和财政的精细管理,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代初期的历史事件,也展示了唐代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的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高宗永徽年间的一系列政治事件,涉及皇室成员、宗室、重臣以及地方叛乱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

首先,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辩机等人的私通事件,揭示了皇室内部的道德败坏和权力滥用。高阳公主作为太宗之女,本应恪守礼法,但她却骄恣妄为,甚至与僧人私通,最终导致辩机被腰斩,自己也被赐自尽。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皇室成员的道德沦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

其次,荆王元景、吴王恪等人的谋反事件,揭示了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吴王恪作为太宗之子,本有望成为太子,但因长孙无忌的阻挠而未能如愿。最终,吴王恪被诬陷谋反,与荆王元景一同被赐自尽。这一事件反映了唐朝中期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重臣长孙无忌的权倾朝野。

再次,陈硕贞的叛乱事件,揭示了地方社会的动荡不安。陈硕贞以妖言惑众,自称文佳皇帝,举兵反唐,虽然最终被平定,但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地方社会的混乱和民众对朝廷的不满。

最后,武则天的崛起,预示了唐朝政治的进一步变化。武则天初入宫时为才人,凭借其巧慧和权术,逐渐得宠,最终成为唐朝女皇。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政治事件,揭示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动荡、权力斗争和社会矛盾。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唐高宗时期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特别是围绕王皇后与武昭仪(即后来的武则天)之间的争宠和权力更迭。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当时宫廷政治的复杂性,也预示了武则天日后崛起的历史背景。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展现了唐朝宫廷中的权力运作和人际关系网络。王皇后与武昭仪的斗争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是代表了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较量。柳奭、长孙无忌、许敬宗等人的行为,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对于权力和地位的争夺。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场景。例如,武昭仪陷害王皇后的情节,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对话,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宫廷斗争的紧张和残酷。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朝政治史和宫廷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心理。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朝的政治运作和社会变迁。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

这段古文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皇后选择的严肃态度和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注。文中提到的‘上法乾坤’、‘礼教名家’、‘幽闲令淑’等词汇,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皇后品德和行为的高度要求,认为皇后不仅要有高贵的出身,更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教育,以符合天地之道和神灵的意愿。

通过对比周文王和汉成帝的例子,文中强调了皇后选择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周文王为了迎娶太姒,不惜造舟,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和对国家未来的负责,而汉成帝的纵欲和不当选择则导致了皇统的断绝和国家的倾覆。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历史教训,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

李勣的回答‘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虽然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蕴含了深刻的政治智慧。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李勣的回答既避免了直接反对皇帝的决定,又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体现了古代政治中的权谋和策略。

最后,许敬宗的言论和褚遂良的被贬,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清洗。许敬宗通过贬低褚遂良,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政治立场辩护,而褚遂良的被贬则是对反对派的一种打压。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唐朝政治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古代政治、伦理和文化的深刻反思。通过对皇后选择的讨论,文中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展示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