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垒虚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垒虚-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自来自去?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登高下望,以观敌人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铎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

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

太疾,则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则行陈必乱。

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垒虚-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判断敌人的营垒是空虚还是充实,敌军是来还是去?’

太公回答说:‘将领必须上通天文,下懂地理,中间熟悉人事。登高远望,观察敌人的动静:观察他们的营垒,就能知道它是空虚还是充实;观察他们的士兵,就能知道他们是来还是去。’

武王问:‘怎样判断呢?’太公说:‘听他们的鼓声没有声音,铃铛没有响声,看到他们的营垒上有很多鸟飞来飞去却不惊飞,营地上空没有烟尘,就一定能知道敌人是在装样子,就像木偶一样。如果敌人撤军后不久又返回,那是因为他们过度使用士兵。过度使用,就会导致前后不连贯;不连贯,那么他们的行列必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迅速派出兵力去攻击他们,用少量兵力对抗大量兵力,那么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垒虚-注解

武王:指周武王姬发,周朝的开国君主,他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太公:指姜太公,即太公望,名吕尚,是周朝的重要军事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兵家圣祖。

敌垒:指敌人的营垒,即敌方的军事防御工事。

虚实:指敌人的力量强弱和防御的严密程度。

天道:指自然规律和宇宙秩序,古代军事家认为顺应天道可以增强战争的胜算。

地理:指地形地貌,古代军事家认为了解地形对于制定战术和战略至关重要。

人事:指人的因素,包括军队的士气、将领的智谋和士兵的素质等。

登高下望:指登上高处观察,古代军事家认为高处的视野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敌情。

变动:指敌人的行动和变化。

鼓:古代军队中用来指挥行动的乐器,鼓声停止可能表示军队的混乱或撤退。

铎:古代的一种铜铃,用于传达命令或警告,无声可能表示敌人没有行动或有所隐瞒。

飞鸟:古代军事家认为飞鸟不惊可能是因为敌人使用了假人,或者是因为敌人正在制造混乱。

氛气:指雾气或烟雾,上无氛气可能表示敌人没有使用烟幕或其他隐蔽手段。

诈:欺诈,这里指敌人使用欺诈手段来迷惑对方。

偶人:假人,这里指用来迷惑对方的假设施或假动作。

卒去:士兵离开,指敌军撤退。

定:稳定,指敌军没有完全离开并返回原阵地。

士卒:士兵,指军队的基层战斗人员。

太疾:过于急躁,指敌人使用士兵过于频繁,导致士兵疲惫。

行陈:军队的阵形,指军队的排列和部署。

乱:混乱,指敌军阵形不整,易于攻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垒虚-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自来自去?’

此句中,武王以询问的口吻向太公请教如何判断敌军营垒的虚实以及敌军动向。‘何以’二字表明了武王对军事策略的深刻理解和对太公智慧的信任。‘敌垒之虚实’指的是敌军营垒的防御坚固程度和兵力部署情况,‘自来自去’则指敌军的行动动向。这一问凸显了武王对战争策略的重视,以及对太公军事才能的期待。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太公的回答强调了将领在战争中应具备的三种知识:天道、地理、人事。‘上知天道’意味着将领应懂得天时变化对战争的影响,如气候、天象等自然因素。‘下知地理’则要求将领熟悉地形地貌,利用地形优势。‘中知人事’则强调将领应了解敌我双方的士气和人心向背。这三种知识的掌握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登高下望,以观敌人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太公进一步阐释了如何通过观察来判断敌情。‘登高下望’是一种战略战术,通过高处观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敌情。‘望其垒’是指观察敌军营垒的布局和防御情况,从而判断其虚实。‘望其士卒’则是观察敌军士卒的动态,从而判断其去留。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太公对细节的重视,以及对战争态势的敏锐洞察。

‘听其鼓无音,铎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

太公在这里提到了通过听觉和视觉来判断敌情的方法。‘听其鼓无音,铎无声’表明敌军可能在进行伪装,以掩盖其真实行动。‘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则说明敌军可能已经撤离,因为通常情况下,飞鸟会因敌军行动而惊飞。‘上无氛气’则表明敌军可能已经撤离,因为烟雾或火光等通常是由战斗引起的。这些细节的观察体现了太公对战争现象的深刻理解。

‘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太公最后指出,当敌军撤离不久又返回时,可能是由于用兵过于急躁,导致前后部队不能协调一致,阵型必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应迅速出兵攻击,以少胜多,必能取得胜利。这体现了太公对战争节奏的把握,以及对敌军心理的深刻洞察。这段话不仅是对战争策略的总结,也是对将领智慧和勇气的赞扬。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垒虚》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