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动静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动静-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后陈欲走,前陈数顾;

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

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

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人必败。

武王曰:

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傍,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

微哉,王之问也!

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避。

远我旌旗,疏我行陈,必奔其前,与敌相当。

战合而走,南击金无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武王曰:

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动静-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们领兵深入到诸侯的地盘,与敌人的军队实力相当,两军对峙,人数和实力都差不多,我们不敢先动手。我想让敌人的将领和士兵感到害怕,士气低落,阵脚不稳,后面的部队想要逃跑,前面的部队不断回头张望;然后我们擂鼓呐喊,趁机进攻,敌人就会逃跑。我们应该怎么办?’

太公说:‘如果是这样,我们派兵离开敌人十里路,在两侧埋伏,再派车马在百里之外前后包抄,增加旗帜的数量,加强金鼓的声音。战斗开始时,一起擂鼓呐喊,敌人一定会害怕,军队会恐慌,人数多的不能救助人数少的,贵族和平民不能相互等待,敌人一定会失败。’

武王说:‘敌方的地形不适合我们在两侧埋伏,车马也无法越过前后包抄,敌人如果知道我们的打算,会提前做好准备,我们的士兵会士气低落,将领会感到害怕,这样战斗就很难取胜。怎么办呢?’

太公说:‘王的问题问得真深刻!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在战斗前五天,派遣远哨侦察,观察敌人的动向,等他们到来时设下埋伏等待。我们必须在险地与他们相遇,躲避他们的攻击。我们的旗帜要拉远,阵型要稀疏,诱使他们追击到前面,与我们正面交锋。战斗开始后我们撤退,往南边敲击金鼓不停,前进三里后回头,这时埋伏的兵马起来,有的从两侧包抄,有的从前后夹击,全军全力作战,敌人一定会逃跑。’

武王说:‘说得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动静-注解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姓姬名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朝的建立者。

太公:指姜太公,即太公望,姓姜名尚,字子牙,是周文王的重要谋士,后成为周武王的军师。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带领军队深入到其他诸侯国的领土。

敌之军:敌人的军队。

两陈相望:两军对峙,阵势相对。

众寡强弱相等:两军的人数和战斗力相当。

未敢先举:不敢先发动攻击。

敌人将帅恐惧:敌人的将领感到恐惧。

士卒心伤:士兵们士气低落。

行陈不固:阵势不稳固。

后陈欲走:后方的阵线想要撤退。

前陈数顾:前方的阵线多次回头。

鼓噪而乘之:鼓噪着趁机进攻。

敌人遂走:敌人因此逃跑。

为之奈何:对此怎么办?

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派遣我的士兵在敌人十里外的地方埋伏在两侧。

车骑百里而越前后:车马在百里之外越过前后。

多其旌旗:增加旗帜的数量。

益其金鼓:增加金鼓的声音。

战合:战斗开始。

敌将必恐:敌人的将领一定会感到恐惧。

其军惊骇:他们的军队会感到惊慌。

众寡不相救:人数多的不能救助人数少的。

贵贱不相待:地位高的人不能等待地位低的人。

微哉,王之问也:这个问题问得真妙啊!

先战五日:先战斗五天。

发我远候:派遣我方的远哨。

往视其动静:去观察敌人的动静。

审候其来:仔细等待敌人的到来。

设伏而待之:设下埋伏等待敌人。

必于死地:一定要在绝境中。

与敌相避:与敌人保持距离。

远我旌旗:使我的旗帜远离。

疏我行陈:使我的阵势稀疏。

必奔其前:一定会奔向敌人的前方。

南击金无止:向南击鼓不停。

三里而还:行进三里后返回。

伏兵乃起:埋伏的士兵这才出动。

或陷其两旁:或者从两旁包围。

或击其前后:或者前后夹击。

三军疾战:三军迅速战斗。

敌人必走:敌人一定会逃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动静-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六韬》中的《龙韬·奇兵》,记录了武王向太公询问如何在战场上利用战术和心理战来击败敌人的对话。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后陈欲走,前陈数顾;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这段话中,武王向太公请教如何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通过心理战术迫使敌人溃败。‘引兵深入诸侯之地’表明武王已深入敌境,但面临兵力相当的对手,‘两陈相望’描述了两军对峙的情景,‘未敢先举’说明武王不敢轻易发动攻击。这里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指挥官的谨慎。

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人必败。’

太公的回答体现了兵法中的奇正之术。他建议武王派遣兵力在敌军两侧埋伏,同时用车骑绕过敌军前后,增加旌旗和金鼓的声音,以造成敌军的恐慌。‘鼓噪而俱起’意味着制造混乱,使敌军无法有效指挥。这里强调了声势和视觉效果的运用,以及心理战的重要性。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傍,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武王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即如果敌军地形不利于伏击,且敌军已经有所准备,如何应对。这反映了战争的不可预测性和指挥官面对困境时的应变能力。

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避。远我旌旗,疏我行陈,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南击金无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太公的回答更加巧妙。他建议先与敌军进行五天的正面战斗,以消耗敌军士气,然后派遣远哨观察敌军动向,选择有利地形设伏。在战斗中,故意示弱,诱使敌军深入,然后突然发动伏击。这种策略充分利用了敌军的轻敌心理,以及地形和兵力的优势。

武王曰:‘善哉!’

武王对太公的策略表示赞同,这也体现了武王对太公军事才能的认可和信任。整段对话展示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智慧和谋略,以及对战争心理战的深刻理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动静》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