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必出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必出-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敌人四合而围我,断我归道,绝我粮食,敌人既众,粮食甚多,险阻又固,我欲必出,为之奈何?

太公曰:

必出之道,器械为宝,勇斗为首。

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之处,可以必出。

将士人持玄旗,操器械,设衔枚,夜出,勇力、飞足、冒将之士居前平垒,为军开道;

材士强弩,为伏兵居后;弱卒车骑居中。

陈毕徐行,慎无惊骇。

以武冲扶胥前后拒守,武翼大橹以蔽左右。

敌人若惊,勇力冒将之士疾击而前,弱卒车骑以属其后,材士强弩隐伏而处。

审候敌人追我,伏兵疾击其后,多其火鼓,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三军勇斗,莫我能御。

武王曰:

前有大水、广堑、深坑、我欲逾渡,无舟楫之备,敌人屯垒,限我军前,塞我归道,斥堠常戒,险塞尽中,车骑要我前,勇士击我后,为之奈何?

太公曰:

大水、广堑、深坑,敌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

若此者,以飞江,转关与天潢以济吾军。

勇力材士从我所指,冲敌绝陈皆致其死先燔吾辎重,烧我粮食,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

已出,令我踵军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敌人车骑,必不改远追长驱。

因以火为记,先出者令至火而止,为四武冲阵。

如此,则吾三军皆精锐勇斗,莫我能止。

武王曰:

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必出-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带领军队深入到诸侯的领地,敌人四面八方包围我们,切断我们的退路,断绝我们的粮食供应。敌人数量众多,粮食充足,险要地形又坚固,我军想要必胜而出,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要想必胜而出,首先要重视器械,其次是以勇猛的战斗精神为首。要仔细了解敌人的空虚之地,无人把守的地方,这样才能确保必胜。让将士们手持黑色旗帜,手持武器,戴上口令器,在夜间出发。勇猛的士兵、快速行走的士兵和敢于冲锋的将领走在前面,为军队开路;擅长使用强弓的士兵作为伏兵跟在后面;体力较弱的士兵和骑兵排在中间。摆好阵势后,缓慢行进,一定要保持镇定。用武冲车和扶胥车在前后抵挡敌人,用武翼大橹保护左右。如果敌人惊慌,勇猛的士兵和将领迅速进攻,体力较弱的士兵和骑兵跟在后面,擅长使用强弓的士兵隐藏起来。要仔细观察敌人追击我们,伏兵迅速从后面攻击,多用火攻和鼓声,就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从天上降下来一样。全军勇敢战斗,没有人能够抵挡。’

武王说:‘前面有大河、宽阔的壕沟、深坑,我想渡过,但没有船只和桨,敌人又驻扎了堡垒,阻挡我们的军队前进,堵塞我们的退路,哨兵时刻保持警惕,险要的地方遍布,敌人的车马在前方拦截我们,勇士在后方攻击我们,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大河、宽阔的壕沟、深坑,这些地方敌人可能不会防守,如果有人防守,士兵必定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飞江(用绳索和浮板搭建的浮桥),转动关隘和天潢(自然形成的狭窄水道),来渡过我们的军队。勇猛的士兵和有才能的士兵跟随我的指示,冲破敌人的阵线,使他们全部战死。首先焚烧他们的辎重和粮食,明确告诉士兵,勇敢战斗就能生存,不勇敢战斗就会死亡。一旦成功突围,命令后续部队点燃云火作为远处的警戒,必须依靠草木、坟墓、险要地形。敌人的车马必定不会远离追击。利用火光作为标记,先出发的部队到达火光处就停止,摆出四武冲阵。这样,我们三军都会成为精锐,勇敢战斗,没有人能够阻止。’

武王说:‘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必出-注解

武王:周朝的建立者,姓姬名发,是周文王的儿子,被誉为武王伐纣,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太公:指姜子牙,周朝的开国元勋,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太公望。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指带领军队深入敌对诸侯的领地,进行军事行动。

敌人四合而围我:指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我们。

断我归道:指切断我们的撤退路线。

绝我粮食:指切断我们的粮食供应。

险阻又固:指地形险要且坚固。

器械为宝:指军事装备是宝贵的。

勇斗为首:指勇敢战斗是最重要的。

玄旗:古代军队中的旗帜,这里指军队的标志。

衔枚:古代士兵戴在嘴上,防止喧哗的竹制或木制器具。

夜出:在夜间出击。

平垒:平坦的壁垒,这里指敌方的阵地。

材士强弩:指擅长使用强弩的士兵。

伏兵:预先埋伏的士兵。

弱卒车骑:指战斗力较弱的步兵和骑兵。

陈毕徐行:布置完毕后缓慢行进。

武冲扶胥:古代的一种战车,用于冲击敌阵。

武翼大橹:一种大型盾牌,用于保护左右两侧。

火鼓:古代战争中使用的火攻和鼓声指挥战斗。

飞江:古代的一种渡河工具,类似于浮桥。

转关与天潢:指通过转动机关和天潢(天上的水流)来渡河。

云火:古代战争中使用的烟雾弹,用于迷惑敌人。

四武冲阵:一种阵型,用于冲击敌阵,增强战斗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必出-评注

武王问太公之语,展现了古代军事家面对困境时的战略思考。武王所面临的局面,是典型的包围战,敌人四合,归道被断,粮食被绝,形势危急。太公的回答,不仅是对当前困境的应对策略,更是对军事智慧的深刻体现。

太公首先强调‘器械为宝,勇斗为首’,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器械与士兵勇气的双重重要性。器械的先进与否,往往决定着战斗的胜负,而士兵的勇气则是战斗胜利的关键。

‘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之处,可以必出’这句话,揭示了军事行动中寻找敌人弱点、出奇制胜的策略。太公建议的‘玄旗、衔枚、夜出’,是古代军事行动中常用的隐秘手段,既隐蔽行踪,又能出其不意。

‘平垒’、‘伏兵’、‘弱卒车骑’的布置,体现了古代军事阵法的巧妙运用。平垒开道,伏兵待机,弱卒车骑居中,既保证了军队的快速前进,又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

‘武冲扶胥’、‘武翼大橹’的运用,体现了古代军事中攻防结合的思想。武冲扶胥前后拒守,武翼大橹左右蔽护,既能够防御敌人的攻击,又能够保护军队的安全。

太公提出的‘审候敌人追我,伏兵疾击其后’的策略,是古代军事中常用的追击战术。通过伏击敌人,既能削弱敌人的力量,又能为自身的撤退争取时间。

在面临大水、广堑、深坑等自然障碍时,太公提出的‘飞江、转关与天潢以济吾军’的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和对战争环境的适应。

‘勇斗则生,不勇则死’的激励,是古代军事中常用的鼓舞士气的方法。通过明确生死存亡的界限,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

最后,太公提出的‘云火远候’、‘四武冲阵’等战术,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斗节奏的掌控和对战场态势的把握。通过火光作为记号,控制军队的行动,确保战斗的有序进行。

整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谋略,也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太公的回答,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必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