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军略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军略-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吾三军未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得属于前,无有舟梁之备,又无又草之资,吾欲必济,使三军不稽留,为之奈何?

太公日:

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

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

攻城围邑,则有轒韫、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三军行止,则有武冲、犬橹,前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冲其两傍;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行马、蒺藜。

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济大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

三军用备,主将何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军略-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到诸侯的领地,遇到深溪、大峡谷、险峻的河流,我们的三军还没有全部渡过,突然天上下起大雨,河水猛涨,后面的部队无法追上前面的部队,又没有船只和桥梁的准备,也没有准备草筏,我想一定要渡过河流,让三军不拖延,怎么办呢?’

太公说:‘凡是率领军队,如果不事先做好准备,武器装备不齐全,训练不熟练,士兵不熟悉,那就不可以称之为王者之兵。对于三军来说,遇到重大事情,没有不熟悉使用武器的。攻城围困小城,有挖地道和冲车;观察城内,有云梯和飞楼;三军行军驻扎,有武冲车和犬橹,前后阻挡防守;切断道路封锁街道,有勇士和强弩,冲击两侧;设立营垒,有天罗网、武落网、行马、蒺藜。白天登上云梯远望,竖立五色旗帜;夜晚则点燃万炬云火,击鼓鸣锣,吹奏号角;越过沟渠壕沟,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渡过大河,有天潢、飞江;逆流而上,有浮海船、绝江船。三军装备齐全,主将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军略-注解

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名姬发,周文王之子,因其功绩被尊称为武王。

太公:即姜太公,名尚,是周文王的贤臣,后辅佐武王伐纣,被尊为兵家鼻祖。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指带领军队深入到其他诸侯国境内。

深溪、大谷、险阻之水:指地形险峻、水流湍急的河流。

三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分为上、中、下三军,此处指整个军队。

毕济:全部渡过。

天暴雨:天突然下起暴雨。

流水大至:水流变得非常急。

后不得属于前:后面的部队无法跟上前面的部队。

舟梁:船只和桥梁,指渡河的工具。

草:指草筏,一种简易的渡河工具。

三军有大事:军队中遇到重大事件。

轒韫:古代攻城工具,用于挖掘城墙。

临冲:古代攻城工具,用于撞击城墙。

云梯:古代攻城工具,用于攀爬城墙。

飞楼:古代攻城工具,用于观察和攻击。

武冲:古代战车,用于冲锋。

犬橹:古代战车,用于攻城。

材士强弩:指擅长使用强弩的士兵。

天罗: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网布设的障碍。

武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树木和栅栏设置的障碍。

行马: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木板或竹条搭建的障碍。

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常用于设置障碍。

云火:古代战争中使用的烟火信号。

雷鼓:古代战争中使用的鼓,用于指挥军队。

鼙铎:古代战争中使用的铃铛,用于指挥军队。

鸣笳: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乐器,用于指挥军队。

飞桥: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桥梁,用于快速渡河。

转关:古代战争中使用的转动装置,用于调整桥梁。

辘轳:古代战争中使用的绞车,用于提升重物。

鉏铻:古代战争中使用的工具,用于挖掘或挖掘陷阱。

天潢: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浮桥,用于渡过宽阔的河流。

飞江: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浮桥,用于渡过宽阔的河流。

浮海:古代战争中使用的船只,用于渡海。

绝江:古代战争中使用的船只,用于渡过宽阔的河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军略-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吾三军未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得属于前,无有舟梁之备,又无又草之资,吾欲必济,使三军不稽留,为之奈何?’

这段话描绘了武王在面临困境时的询问,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于战场突发状况的应对策略。武王所问的问题,实际上是对军队在遭遇自然地理障碍时的应对能力的考验。‘引兵深入诸侯之地’表明了武王已经深入敌境,而‘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则描绘了地形对军队行动的极大限制。‘天暴雨,流水大至’则进一步加剧了困境,使得军队难以快速通过。‘无有舟梁之备,又无又草之资’则说明了武王对于物资准备的不足。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军事指挥者对于战时物资准备的高度重视。

太公日:‘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

太公的回答,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强调了军事准备的重要性。‘凡帅师将众’指出,作为一名军事统帅,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虑不先设’和‘器械不备’指出了军事准备不足的严重后果。‘教不素信’和‘士卒不习’则强调了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太公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对武王所提问题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军事指挥艺术的深刻阐述。

‘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

太公进一步指出,军队在执行重大任务时,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使用。这里的‘大事’可能指的是攻城、野战等大规模军事行动。‘莫不习用器械’强调了器械熟练度对于战斗胜负的关键作用。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于技术装备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军事训练的全面性。

‘攻城围邑,则有轒韫、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三军行止,则有武冲、犬橹,前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冲其两傍;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行马、蒺藜。’

太公的这一段话,详细列举了古代军事中常用的各种器械和战术。‘轒韫’和‘临冲’是攻城用的器械,‘云梯’和‘飞楼’则是观察敌情用的。‘武冲’和‘犬橹’则是行军时用于保护军队的。‘材士强弩’和‘天罗’等则是用于防御和设营的。这些器械和战术的列举,不仅展示了古代军事的丰富性,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于各种战术的深入研究。

‘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济大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

太公的这一段话,进一步描述了军队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措施。‘昼则’和‘夜则’分别指出了白天和夜晚的战术运用。‘登云梯远望’和‘设云火万炬’等,则展示了古代军事在侦察和信号传递方面的技巧。‘飞桥’、‘转关’、‘辘轳’等则是用于克服地形障碍的器械。‘天潢’、‘飞江’等则是用于渡河的战术。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古代军事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于各种战术的巧妙运用。

‘三军用备,主将何忧!’

太公的结尾,是对武王提问的完美回应。‘三军用备’强调了军队在物资和战术上的充分准备。‘主将何忧’则表明,只要准备充分,主将就无需担忧。这一段话,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于军事准备的极高要求,也反映了他们对军事指挥艺术的深刻理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军略》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