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武锋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武锋-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车骁骑,驰陈选锋,见可则击之。如何则可击?”

太公曰:“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人十四变,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

武王曰:“十四变可得闻乎?”

太公曰:“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不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武锋-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凡是用兵的要点,必须有武车和勇猛的骑兵,快速布阵,看到可以攻击的机会就发动攻击。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发动攻击呢?’

太公说:‘想要发动攻击的人,应当仔细观察敌人的十四种变化,一旦看到这些变化就发动攻击,敌人必定会失败。’

武王说:‘这十四种变化可以听一听吗?’

太公说:‘敌人刚刚集结可以攻击,人马还没有吃饭可以攻击,天时不利于敌人可以攻击,地形对敌人不利可以攻击,敌人逃跑可以攻击,敌人不设防可以攻击,敌人疲劳可以攻击,敌将和士兵离心离德可以攻击,敌人长途跋涉可以攻击,敌人渡河可以攻击,敌人忙碌无暇可以攻击,敌人遇到困难和狭窄道路可以攻击,敌人行动混乱可以攻击,敌人心理恐惧可以攻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武锋-注解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军事家和政治家。

太公:指姜太公,即姜子牙,周朝的开国元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为兵家之祖。

用兵之要:用兵的要点,指用兵打仗的关键原则和策略。

武车骁骑:指装备精良的战车和勇猛的骑兵,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作战力量。

驰陈选锋:迅速展开阵势,挑选精锐部队作为先锋。

见可则击之:看到有利时机就发动攻击。

击:发动攻击,打击敌人。

审察:仔细观察,审慎判断。

敌人十四变:指敌人可能出现的十四种变化或弱点。

新集:新近集结,尚未形成战斗力的军队。

人马未食:敌军人马尚未进食,处于饥饿状态。

天时不顺:天气不利于敌军,如暴雨、大雾等。

地形未得:敌军未能充分利用地形优势。

奔走:敌军溃败逃跑。

不戒:敌军警戒松懈,缺乏防备。

疲劳:敌军因长时间作战而疲惫不堪。

将离士卒:敌军将领与士兵之间关系疏远,士气低落。

涉长路:敌军长途跋涉,补给困难。

济水:敌军渡河,可能因为河水湍急而行动不便。

不暇:敌军忙于应对其他问题,无暇他顾。

阻难狭路:敌军在狭窄的道路上受到阻碍,难以展开。

乱行:敌军阵形混乱,指挥不统一。

心怖:敌军士气低落,心理恐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武锋-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车骁骑,驰陈选锋,见可则击之。如何则可击?’

此句开篇即点明用兵之关键,武王直接询问太公如何确定何时可以发起攻击。‘武车骁骑’与‘驰陈选锋’强调了兵力的强大与部署的精妙,‘见可则击之’则表明用兵应随机应变,抓住时机。此问体现了武王对用兵策略的深刻认识和对太公智慧的期待。

太公曰:‘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人十四变,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

太公的回答直指用兵的核心——审时度势。‘夫欲击者’表明在发起攻击之前,必须对敌情进行深入分析。‘审察敌人十四变’中的‘十四变’指的是敌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包括兵力、士气、天时、地形等。‘变见则击之’意味着一旦发现敌人出现可乘之机,便应果断出击,这样才能确保敌人的败局。

武王曰:‘十四变可得闻乎?’

武王对太公的回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他希望进一步了解这‘十四变’的具体内容,以便在实际用兵中运用。

太公曰:‘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不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

太公详细列举了十四种可击之机,这些内容涉及敌我双方的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以下是对这十四变的逐条解析:

1. 敌人新集可击:敌人刚刚集结,尚未形成战斗力,此时出击可一举击溃。

2. 人马未食可击:敌人未得到充分的补给,战斗力下降,此时出击可取得优势。

3. 天时不顺可击:天气恶劣,对敌人不利,此时出击可利用天时。

4. 地形未得可击:敌人未熟悉地形,此时出击可利用地形优势。

5. 奔走可击:敌人匆忙撤退,此时出击可乘胜追击。

6. 不戒可击:敌人疏于戒备,此时出击可出其不意。

7. 疲劳可击:敌人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此时出击可乘虚而入。

8. 将离士卒可击:敌军将领与士兵离心离德,此时出击可分化敌人。

9. 涉长路可击:敌人长途跋涉,补给困难,此时出击可消耗敌人。

10. 济水可击:敌人渡河时,此时出击可利用水势。

11. 不暇可击:敌人忙于其他事务,无暇他顾,此时出击可趁机进攻。

12. 阻难狭路可击:敌人陷入困境,无路可退,此时出击可绝其生路。

13. 乱行可击:敌人阵型混乱,此时出击可乱中取胜。

14. 心怖可击:敌人士气低落,心惊胆战,此时出击可动摇其军心。

太公的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武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7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