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武车士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武车士-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选车士奈何?’

太公曰:

‘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旌旗;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武车士-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如何挑选战车上的士兵呢?’

太公回答说:‘挑选战车士兵的方法是:选取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能够追赶奔跑的马,并且能够骑乘它;能够熟练地控制战车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转动;力量能够拉开八石重的弓,能够从前后左右射击,并且都熟练的士兵,这样的士兵叫做‘武车之士’,是不可不优待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武车士-注解

武王: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名发,姓姬,是周文王的儿子。

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兵家鼻祖。

选车士:指选拔驾车和战斗的士兵。

年四十以下:指年龄在四十岁以下,意味着选取的是年轻力壮的士兵。

长七尺五寸以上:古代的尺与现在的尺不同,七尺五寸大约是现在的1.75米左右,这里指身高要求较高。

走能逐奔马:指能够奔跑,甚至能够追上奔跑的马,形容士兵的速度和体力。

及驰而乘之:指在马奔跑时能够迅速上马,表现出士兵的敏捷性。

前后左右、上下周旋:指在战斗中能够灵活地应对各个方向和高度的变化,表现出士兵的战斗技巧。

能束缚旌旗:指能够熟练地操控旌旗,旌旗是古代军队中用于指挥和标识的旗帜。

力能彀八石弩:彀指拉开,八石弩是指能够拉开重量为八石的弩,石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这里形容弩的威力巨大。

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指能够前后左右灵活射击,且熟练掌握射击技巧。

武车之士:指那些擅长驾车和战斗的士兵,是军队中的精锐力量。

不可不厚也:意指这些士兵是军队中的宝贵财富,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武车士-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选车士奈何?’

此句开篇便点明了主题,武王向太公请教选拔车士的方法。武王作为周朝的开国君主,其询问车士选拔之法的背后,体现了其对军事力量的重视和对国家安全的关切。

太公曰:‘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旌旗;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也。’

太公的回答详细而具体,首先提出了选拔车士的基本条件: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具备追逐奔马的能力,能够在奔驰中驾驭战车,并能熟练地操纵旌旗。

‘走能逐奔马’一句,描绘了车士的敏捷与速度,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对车士身体素质的高要求。‘及驰而乘之’则强调了车士在高速运动中的驾驭技巧。

‘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旌旗’这一系列动作,不仅要求车士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性,还要求其具备战场上的灵活应变能力。

‘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进一步说明了车士需要具备强大的力量和精准的射击技巧,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

‘武车之士’这一称呼,凸显了车士在军队中的重要地位,他们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不可不厚也’一句,强调了车士的重要性,指出对待车士应当给予优厚的待遇,以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国家效力。

整段古文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对于车士选拔的重视,以及对车士身体素质、技能和战斗力的严格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军事制度中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武车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7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