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骑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骑-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骑奈何?’

太公曰:‘骑有十胜,九败。’

武王曰:‘十胜奈何?’

太公曰:‘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陈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如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无使得入,敌人必败。’

‘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路,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士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掩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阵必乱;令我骑十而为队,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旌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此骑之十胜也。’

武王曰:‘九败奈何?’

‘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陈,敌人佯走,以车骑返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逾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也。往而无以返,入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顿于地穴,此骑之死地也。所从入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

‘大涧深谷,翳藏林木,此骑之竭地。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此骑之艰地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还,此骑之困地也。下沮泽,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暗将之所陷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骑-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关于骑战有什么方法吗?’

太公回答说:‘骑战有十种胜利的方法,九种失败的情况。’

武王说:‘那十种胜利的方法是什么呢?’

太公说:‘敌人刚到,阵型还没有摆好,前后不相连,就攻击他们的前军,打击他们的左右两翼,敌人一定会逃跑;如果敌人的阵型整齐坚固,士兵们想要战斗,我们的骑兵就要像翅膀一样紧随不舍,或者驰骋过去,或者驰骋回来,速度如同风一样快,气势如同雷一样猛烈,白天看起来像黄昏一样,不断更换旗帜,变换服装,这样就可以攻克敌人的军队;如果敌人的阵型不坚固,士兵们不愿意战斗,就逼近他们的前后,猎取他们的左右,像翅膀一样包抄打击,敌人一定会感到恐惧;如果敌人傍晚想要返回营地,全军都会感到惊恐,这时我们的骑兵就要包抄他们的两旁,迅速打击他们的后部,逼近他们的营垒入口,不让敌人进入,敌人一定会失败。

‘如果敌人没有险要的地形作为依托,我们就深入敌境,切断他们的粮草供应,敌人一定会饥饿;如果地形平坦容易,四面都可以看到敌人,我们的车骑陷入其中,敌人一定会混乱;如果敌人逃跑,士兵们散乱,我们就可以包抄他们的两旁,或者遮断他们的前后,这样就可以擒获他们的将领;如果敌人傍晚返回,兵力众多,他们的阵型一定会混乱;命令我们的骑兵十人为一队,百人为一屯,五辆车为一聚,十辆车为一群,多设置旗帜,搭配强弓;或者打击他们的两旁,或者切断他们的前后,这样就可以俘虏他们的将领。’

‘这就是骑战的十种胜利方法。’

武王说:‘那九种失败的情况是什么呢?’

太公说:‘凡是使用骑兵攻击敌人,却不能突破敌人的阵型,敌人假装逃跑,用车骑回击我们的后方,这就是骑战的失败之地。追击敌人越过险阻,长驱直入不停,敌人埋伏在我们的两旁,又切断我们的后路,这就是骑战的包围之地。前往却无法返回,进入却无法出去,这就叫做陷入天井,陷入地穴,这是骑战的死亡之地。如果进入的地方狭窄,出去的地方遥远,对方弱小的时候可以攻击我们的强大,对方人数少的时候可以攻击我们的人数多,这就是骑战的埋没之地。

‘大峡谷深谷,树木茂密,这是骑战的竭力之地。左右有水,前面有大山,后面有高山,三军在两水之间战斗,敌人内外夹击,这是骑战的艰难之地。敌人切断我们的粮道,我们前往却无法返回,这是骑战的困境之地。下面是沼泽地,进退之间都是沼泽,这是骑战的麻烦之地。左边有深沟,右边有丘陵,高下起伏像平地,进退之间可以诱敌,这是骑战的陷落之地。这九种情况,都是骑战的死亡之地。明智的将领会避开这些地方,而愚昧的将领会陷入失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骑-注解

武王:周武王,名发,周朝的开国君主,他在公元前1046年通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周朝的开国功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尊为兵家之祖。

战骑:指用于战争的骑兵,古代战争中重要的兵种之一。

十胜:指骑兵在战斗中取胜的十种策略。

九败:指骑兵在战斗中失败的原因或九种不利的地形。

行陈:指军队的阵形,即军队在战斗中的排列方式。

翼:指从两侧包抄敌人。

驰:指快速奔跑。

旌旗:古代军中用来指挥和标识的旗帜。

衣服:指军装,这里指不同颜色的军装。

险阻:指险峻的地形,如山岭、峡谷等。

保固:指防守坚固。

长驱:指快速行军。

粮路:指运输粮食的道路。

车骑:指战车和骑兵。

北逾险:指追击敌人时越过险峻的地形。

围地:指被敌人包围的境地。

天井:比喻被敌人包围得严严实实,无法逃脱的境地。

地穴:比喻被敌人围困得像在地下的洞穴一样。

没地:指陷入不利的地形。

竭地:指缺乏资源或难以生存的地形。

艰地:指地形复杂、难以行动的地形。

困地:指被敌人切断粮道,陷入困境的地形。

患地:指容易引起麻烦的地形。

陷地:指容易陷入不利境地或被敌人包围的地形。

暗将:指缺乏智慧和经验的将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骑-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战骑奈何?’

此句开篇,武王向太公请教关于骑兵作战的问题,显示出武王对军事战略的重视,以及对太公军事智慧的尊敬。‘战骑奈何’中的‘奈何’一语双关,既是对战术的询问,也体现了武王对战争本质的思考。

太公曰:‘骑有十胜,九败。’

太公的回答直接而精炼,‘十胜,九败’概括了骑兵作战的优劣之处,为接下来的详细论述奠定了基础。

武王曰:‘十胜奈何?’

武王进一步询问‘十胜’的具体内容,显示出他对军事细节的深入探究。

太公曰:‘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陈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如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无使得入,敌人必败。’

太公在此处详细阐述了骑兵作战的十种胜利策略,包括利用敌人阵型未稳、行军速度、旗帜变换等战术,以及针对敌人士气低落、撤退时的追击等,展现了丰富的战术思想和实战经验。

‘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路,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士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掩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阵必乱;令我骑十而为队,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旌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

太公进一步指出,在无险可守、地势平坦、敌人混乱等情况下,骑兵如何通过队形变化、旗帜和弓箭的配合,来击败敌人。

‘此骑之十胜也。’

太公总结前文,强调这十种策略是骑兵作战的胜利之道。

武王曰:‘九败奈何?’

武王转而询问九种可能导致骑兵失败的战术。

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陈,敌人佯走,以车骑返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逾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也。往而无以返,入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顿于地穴,此骑之死地也。所从入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

太公列举了九种可能导致骑兵失败的战术,包括无法突破敌阵、被敌人伏击、陷入绝境等,这些分析深入揭示了骑兵作战中的风险。

‘大涧深谷,翳藏林木,此骑之竭地。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此骑之艰地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还,此骑之困地也。下沮泽,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

太公继续列举了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地形,如险峻的山谷、复杂的地形等,强调了地形对骑兵作战的影响。

‘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暗将之所陷败也。’

太公最后总结,这九种地形是骑兵作战中的‘死地’,明智的将领会避免这些地方,而缺乏经验的将领则可能因此陷入败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7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