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车-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
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也。凡车之死地有十,其胜地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圯下渐泽,黑土粘埴者,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阪者,车之逆地也。殷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拂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也。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车之环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胜之地奈何?’
太公曰:‘敌之前后,行陈未定,即陷之。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即陷之。陈不坚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卒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莫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武王曰;‘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车-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战车应该如何使用?’
太公回答说:‘步兵贵在懂得灵活变动,战车贵在懂得利用地形,骑兵贵在懂得选择小路和奇袭之路,虽然三军都有相同的名称,但用途却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战车有十种致命的地形,也有八种有利的地形。’
武王问:‘十种致命的地形是怎样的?’
太公说:‘往前走就无法返回的地方,就是战车的死地。越过险阻,长途追击敌人的地方,是战车耗尽马力的地方。前面平坦后面险峻的地方,是战车陷入困境的地方。陷入险阻难以逃脱的地方,是战车的绝地。道路下是沼泽,土壤粘稠的地方,是战车劳累的地方。左边险峻右边平坦,上山下坡的地方,是战车的逆地。草丛横亘,遇到深水的地方,是战车受阻的地方。战车数量少,地形平坦,无法与步兵抗衡的地方,是战车的败地。后面有沟渠,左边有深水,右边有陡峭的山坡的地方,是战车的环形地。日夜连续下雨,连续十天不停,道路被毁,前面无法前进,后面无法撤退的地方,是战车的陷地。这十种就是战车的死地。因此,笨拙的将领容易被擒获,明智的将领能够避开这些地方。’
武王问:‘八种有利的地形是怎样的?’
太公说:‘敌人的前后阵线未稳定,就趁机攻击。旗帜混乱,人马频繁变动,就趁机攻击。士兵前后左右移动,阵线不稳固,士兵前后相互观望,就趁机攻击。向前进攻时犹豫不决,后面害怕而胆怯,就趁机攻击。三军突然惊慌,纷纷逃跑,就趁机攻击。在平坦的地形上战斗,没有不能解救的,就趁机攻击。长途行军到傍晚时休息,三军感到恐惧,就趁机攻击。这八种就是战车的有利地形。将领如果明了这十种害处和八种胜机,即使敌人包围严密,有千辆战车,万匹战马,前后驰骋,也能必胜。’
武王说:‘说得好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车-注解
武王:周朝的建立者,姓姬名发,是周文王的儿子,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
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是周文王的重要谋士,后被封为齐国君主,以军事和政治才能著称。
战车: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战车,由车夫驾驶,兵士在车上作战。
步:指步兵,古代战争中的一种兵种。
知变动:了解并适应战场上的变化。
地形:地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道路等。
骑:指骑兵,古代战争中的一种兵种。
别径奇道:不同于常规的道路,常用于出奇制胜。
三军:指整个军队,包括步兵、车兵、骑兵等。
同名而异用:虽然名称相同,但用途不同。
死地:对军队不利的战场环境。
胜地:对军队有利的战场环境。
圯下渐泽:在堤坝下逐渐积水的沼泽地。
黑土粘埴:土壤黑而粘重。
左险右易:左边危险,右边容易通过。
上陵仰阪:上坡或攀登陡峭的山坡。
殷草横亩:茂密的草覆盖着田地。
犯历深泽:穿越深水沼泽。
与步不敌:与步兵相比,战车处于劣势。
后有沟渎:后方有沟渠。
左有深水:左边有深水。
右有峻阪:右边有陡峭的山坡。
日夜霖雨:连续不断的雨。
旬日不止:十日不止,形容时间之长。
溃陷:道路被水冲毁。
陷之:使陷入某种境地。
旌旗扰乱:旗帜混乱。
士卒:士兵。
陈:阵,军队的阵形。
薄而起:迅速起身。
易地:容易通过的地方。
暮舍:晚上扎营。
见擒:被俘。
能避:能够避免。
明将:明智的将领。
见:通“现”,出现。
千乘万骑:形容军队规模庞大。
前驱旁驰:前后奔驰。
万战必胜:无论经历多少战斗,都必定能获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车-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
此句开篇,武王向太公请教关于战车的问题,显示出武王对军事战略的重视和对太公智慧的敬仰。‘战车’在此指的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战车,是当时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也。’
太公的回答中,首先强调了不同兵种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步’指的是步兵,‘车’指的是战车,‘骑’指的是骑兵。太公指出,步兵贵在灵活变动,战车贵在熟悉地形,骑兵贵在懂得选择不同的路径和奇袭之道。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兵种互补’的原则,强调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
‘凡车之死地有十,其胜地有八。’
太公进一步阐述了战车在战场上的生死之地。‘死地’指的是战车无法发挥作用的危险地带,‘胜地’则是指战车能够发挥优势的战场。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古代军事战略的细致和深入。
‘往而无以还,车之死地也。’
太公列举了‘车之死地’的十种情况,第一种是‘往而无以还’,即战车进入战场后无法撤退,陷入绝境。
‘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
在‘车之胜地’的八种情况中,太公提到了‘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敌军阵脚不稳,这是战车发挥优势的时机。
‘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太公总结了‘车之死地’的十种情况,指出这些情况是导致将领被擒的原因,而明智的将领能够避免这些情况。
‘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太公又总结了‘车之胜地’的八种情况,指出将领如果能够明了这些情况,即使敌人围攻,也能够以千乘万骑的战车部队取得胜利。
‘武王曰:‘善哉!’’
武王对太公的回答表示赞同,这体现了武王对太公军事智慧的认可。整个对话内容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略智慧和战术技巧,对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