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步-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车、骑战奈何?’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
武王曰:‘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步-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如果面对步兵、车兵和骑兵的战斗,我们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对于步兵与车兵、骑兵的战斗,一定要依靠丘陵和险阻地形,让长兵器手和强弩手排在前面,短兵器手和弱弩手排在后面,轮流发射箭矢,然后停止,以应对敌人的车骑。即使敌人众多,但只要我们阵地坚固,战斗迅猛,用优秀的士兵和强弩手来保护我们的后方。’
武王说:‘如果我们没有丘陵和险阻,敌人来了,人数众多而且勇猛,他们的车骑在我们的两旁包抄,前后夹击;我军三军都感到恐惧,混乱溃败而逃跑,我们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让我们的士兵摆出‘行马’(一种防御工事),放置木蒺藜,排列牛马队伍,形成四面的冲阵。当看到敌人的车骑即将到来时,均匀地放置蒺藜,挖掘地沟环绕四周,深度和宽度各五尺,这叫做‘命笼’。士兵们拿着行马向前推进,用栏车作为防御工事,推着车向前后移动,建立起阵地,让优秀的士兵和强弩手左右保护,然后命令我军全体士兵迅速战斗,不得松懈。’
武王说:‘好极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步-注解
步兵:步兵指的是徒步作战的士兵,是古代军队的基本组成部分,与车兵、骑兵相比,步兵的机动性较差,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持久力。
车:车在这里指的是古代的战车,通常由木质车架和铁制武器组成,用于战场上的攻防和快速移动。
骑战:骑战指的是骑兵的作战方式,骑兵以马匹为交通工具,具有快速机动和突击的能力。
太公:太公指的是姜太公,即姜子牙,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周朝的开国元勋,被尊为兵家鼻祖。
丘陵:丘陵是指起伏不平的山丘,常用于军事防御,因为高地可以提供视野和战术优势。
险阻:险阻指的是险峻的地形,如陡峭的山崖、深谷等,对敌军行动造成阻碍。
长兵:长兵指的是较长的武器,如长矛、长枪等,适合远程攻击。
强弩:强弩是一种古代的远程武器,以强大的力量发射箭矢,射程远,威力大。
短兵:短兵指的是较短的武器,如剑、刀等,适合近战。
弱弩:弱弩相对于强弩来说,力量较小,射程和威力都较弱。
更发更止:更发更止指的是交替发射和停止,以保持战斗节奏和节省弹药。
材士:材士指的是有才能的士兵,通常指精锐的战士。
行马:行马是一种古代的防御工事,由木栅组成,可以阻挡敌军的进攻。
木蒺藜:木蒺藜是一种用木条和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制成的障碍物,用于阻挡敌军前进。
牛马队伍:牛马队伍指的是用牛马牵引的队伍,用于运输和布防。
四武冲阵:四武冲阵是一种古代的军事阵型,由四个部分组成,用于应对多方向的攻击。
命笼:命笼是一种防御工事,挖地形成深坑,用以困住敌军或保护己方。
阑车:阑车指的是用木栅围成的车阵,用于防御。
屯:屯在这里指的是军事驻防,建立防御阵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战步-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车、骑战奈何?’
此句开篇,武王询问太公关于步兵、车兵、骑兵在战斗中的应对策略。‘步兵’指徒步作战的士兵,‘车’指战车,‘骑’指骑兵。太公在此处被尊称为‘太公’,是古代对智者、谋士的尊称。武王询问的问题,反映了古代战争中不同兵种协同作战的重要性。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太公的回答详细阐述了步兵与车骑协同作战的战术。‘依丘陵,险阻’强调了地形对战斗的影响,利用地形优势可以削弱敌军。‘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说明了不同兵种在战斗中的位置和作用,长兵和强弩用于正面作战,短兵和弱弩用于防御。‘更发更止’体现了战斗中的节奏和策略,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调整战术。‘材士强弩,以备我后’则强调了预备队的重要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
武王在此处表达了自己面对无险可守、敌众我寡的困境时的无奈。‘无丘陵,又无险阻’说明了自己所处的地形不利,‘敌人之至,既众且武’描绘了敌军的优势,‘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则形容了敌军的多面夹击。武王的提问,反映了在不利情况下如何调整战术,以避免全军覆没。
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
太公的回答展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才能。‘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说明了利用地形和障碍物来阻碍敌军。‘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阵’则是一种灵活的战术布置,可以迅速调整阵型。‘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描述了一种防御工事,既有效阻敌,又保护了自己。‘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和‘推而前后,立而为屯’则是具体行动的指导,确保了战斗的有序进行。‘材士强弩,备我左右’强调了预备队的作用,而‘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则鼓舞了士气,使三军团结一心,共抗强敌。
武王曰:‘善哉!’
武王对太公的回答表示赞同,‘善哉’是对太公策略的高度评价,也体现了武王对太公的信任和尊敬。整段对话,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智慧,也体现了君臣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