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均兵-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以车与步卒战,一车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车?
以骑与步卒战,一骑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骑?
以车与骑战,一车当几骑?几骑当一车?
太公曰:
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陈,要强敌,遮走北也;
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故车骑不敌战,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
三军之众,成陈而相当,则易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
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
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
险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
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
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车。
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
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
武王曰:
车骑之吏数,陈法奈何?
太公曰:
置车之吏数,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
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
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车为聚二十车为屯,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
五车一长,纵横相去二里,各返故道。
置骑之吏娄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
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
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
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
武王曰:
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均兵-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战车和步兵作战,一辆战车能对抗多少步兵?多少步兵能对抗一辆战车?用骑兵和步兵作战,一匹马能对抗多少步兵?多少步兵能对抗一匹马?用战车和骑兵作战,一辆战车能对抗多少骑兵?多少骑兵能对抗一辆战车?’
太公回答说:‘战车是军队的翅膀,用来突破敌人的坚固阵线,牵制强大的敌人,阻止敌人逃跑;骑兵是军队的侦察兵,用来追击败军,切断敌人的粮道,打击敌人的小股部队。所以,如果战车和骑兵不与步兵正面作战,那么一匹马也难以对抗一个步兵。当三军的大部队排成阵势对抗时,按照容易作战的方法,一辆战车可以对抗八十个步兵,八十个步兵可以对抗一辆战车;一匹马可以对抗八个步兵,八个步兵可以对抗一匹马;一辆战车可以对抗十匹马,十匹马可以对抗一辆战车。按照险恶作战的方法,一辆战车可以对抗四十个步兵,四十个步兵可以对抗一辆战车;一匹马可以对抗四个步兵,四个步兵可以对抗一匹马;一辆战车可以对抗六匹马,六匹马可以对抗一辆战车。战车和骑兵是军队的精锐部队,十辆战车可以击败一千人,一百辆战车可以击败一万人;十匹马可以击败一百人,一百匹马可以击败一千人,这就是大概的数字。’
武王问:‘战车和骑兵的官员数量,阵法又是怎样的呢?’
太公回答:‘设置战车的官员数量,五辆战车设一个车长,十辆战车设一个车吏,五十辆战车设一个车率,一百辆战车设一个车将。按照容易作战的方法,五辆战车排成一列,车与车之间相距四十步,左右各十步,车队之间相距六十步。按照险恶作战的方法,战车必须沿着道路行驶,十辆战车为一聚,二十辆战车为一屯,前后相距二十步,左右各六步,车队之间相距三十六步;五辆战车设一个车长,车与车之间相距二里,各自返回原来的道路。设置骑兵的官员,五骑设一个骑长,十骑设一个骑吏,一百骑设一个骑率,二百骑设一个骑将。按照容易作战的方法,五骑排成一列,前后相距二十步,左右各四步,车队之间相距五十步。按照险恶作战的方法,前后相距十步,左右各二步,车队之间相距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设一个骑吏,车与车之间相距百步,周围绕行后各自返回原来的位置。’
武王说:‘说得好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均兵-注解
武王:周朝的建立者,姓姬名发,是周文王的儿子,被誉为圣君。
太公:即姜太公,名望,字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元勋,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车:古代战争中的战车,主要用于冲阵、攻城和防御。
步卒:步兵,古代军队中的主要兵种之一。
骑:骑兵,以马为交通工具的兵种,擅长快速机动和突袭。
陈:通“阵”,指军队的战斗队列。
要:截击,拦阻。
遮:阻挡,拦挡。
北:战败逃走。
伺候:监视,跟踪。
踵败军:追击败军。
绝粮道:切断敌人的粮道。
击便寇:攻击方便的敌人。
三军:指整个军队,古代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
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大数:概数,大约的数目。
吏数:官员的数量。
长:车队的队长。
率:车队的副队长。
将:车队的将领。
列:队伍的行列。
聚:车队的集合。
屯:车队的驻扎。
辈:车队的编队。
周环:环绕,围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犬韬-均兵-评注
武王与太公的这段对话,展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对于车战和骑战战术的深刻理解和分析。武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旨在探究不同兵种之间的对抗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配置兵力。
太公的回答首先从战略层面出发,将车和骑定位为军队的辅助力量。车被视为军队的羽翼,能够突破敌人的坚固阵线,牵制强大的敌人,以及阻止敌人的逃跑。骑则被视为军队的耳目,能够追击败军,切断敌人的粮道,以及打击突然出现的敌人。
太公接着提出了车骑与步卒对抗的比例,根据不同的战斗情况,给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易战的情况下,一车可以对抗八十名步卒,而八十名步卒可以对抗一车;一骑可以对抗八名步卒,而八名步卒可以对抗一骑;一车可以对抗十骑,而十骑可以对抗一车。在险战的情况下,这些比例会有所下降。
太公进一步指出,车骑是军队中的武兵,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十辆车可以击败一千人,一百辆车可以击败一万人;十骑可以击败一百人,一百骑可以追击一千人。这些数字反映了车骑在战场上的巨大作用。
武王询问车骑的吏数和阵法,太公给出了详细的回答。他描述了不同级别官员的配置,以及车骑在易战和险战中的阵法布置。这些细节说明了古代军事组织和管理的高效性。
整个对话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和精细。太公的回答不仅基于实战经验,还结合了战略战术的思考,为后世的军事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同时,这段对话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军事阵法和兵种配合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