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武韬-顺启-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武韬-顺启-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怎样才能治理好天下?’
太公回答说:‘首先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怀,然后才能容纳天下;其次要有信任天下的诚信,然后才能约束天下;再者是仁爱天下,然后才能怀柔天下;恩泽天下,然后才能保护天下;权力覆盖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天下;处理事情不犹豫,那么天运就不会改变,时变也不会迁移。这六点都具备了,然后才能治理好天下。’
‘因此,对天下有利的人,天下会欢迎他;对天下有害的人,天下会排斥他;为天下带来生机的人,天下会感激他;杀害天下的人,天下会视他为贼;贯通天下的人,天下会与他相通;困顿天下的人,天下会与他为敌;安定天下的人,天下会依赖他;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会视为灾祸。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治理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武韬-顺启-注解
文王:周文王,名昌,周朝的开国君主,被誉为圣王,是中国古代的贤明君主之一。
太公:太公望,即姜太公,又称太公吕望,是周文王的谋士,被誉为兵家鼻祖,他的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天下:指整个国家或天下的人民,古代汉语中常用来泛指整个国家或世界的范围。
大盖天下:这里的‘大’指的是胸怀宽广,有包容天下的气度。
信盖天下:‘信’指的是诚信,指一个人的信用能够覆盖天下。
仁盖天下:‘仁’指的是仁爱之心,能够惠及天下。
恩盖天下:‘恩’指的是恩惠,能够普施恩惠于天下。
权盖天下:‘权’指的是权力,能够掌握并运用权力而不失天下。
事而不疑:指处理事务时坚定果断,不犹豫。
天运:指自然界或宇宙的运行规律。
时变:指时代的变化或时间的推移。
此六者备:指上述六种品质或能力都具备。
利天下者:对天下有利益的人。
害天下者:对天下有害的人。
生天下者:为天下带来生机和福祉的人。
杀天下者:对天下造成伤害或毁灭的人。
彻天下者:能够通达天下,使天下通达无阻的人。
穷天下者:使天下陷入困境或贫穷的人。
安天下者: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
危天下者:对天下造成危险的人。
有道者:有道德修养、符合道义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武韬-顺启-评注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此句以文王询问太公如何治理天下为引,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君臣之问、君德之求的典型场景。文王作为周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其问询的意图在于寻求治国安邦之道,而太公则是传说中的智者,具有丰富的治国经验,二者之间的对话,不仅是对治国理念的探讨,也是对君臣关系的深刻反思。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太公的回答深刻阐述了治国理政的六大原则。‘大’、‘信’、‘仁’、‘恩’、‘权’、‘事’六个字,分别对应了治国理政的不同方面。‘大’强调的是胸怀天下,包容万物;‘信’则是以诚信为本,赢得天下人的信任;‘仁’则体现了仁爱之心,以仁德感召天下;‘恩’是恩泽广布,保障民生;‘权’则是运用权力得当,维护国家稳定;‘事’则是勤于政事,不疑不贰。这六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治国理政的完整体系。
‘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太公进一步阐述了天下治理的道德原则。他认为,天下并非君主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君主的行为应当以天下人的利益为重,若能利天下,则天下人自会拥护;若害天下,则天下人自会闭门不纳。‘生’、‘杀’、‘彻’、‘穷’、‘安’、‘危’等词语,分别代表了君主的不同行为及其对天下人的影响。太公强调,唯有遵循道德之道,才能治理好天下。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即以民为本、仁政爱民、诚信为本、权力制衡等。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太公的言论,不仅是对古代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世君臣的警示,提醒他们在治理国家时,应当以民为重,以道德为准则,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