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武韬-文启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武韬-文启-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而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曰:‘静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武韬-文启-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圣人守护的是什么?’

太公回答说:‘为什么担忧和吝啬,万物都能得到;为什么吝啬和担忧,万物都能成长。政治的实施,没有人知道它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没有人知道它的转移。圣人守护这个,万物就会变化,有什么穷尽,始终循环。悠然自得地享受它,反复去追求它;追求到了,不可不珍惜;既然已经珍惜了,不可不实行;既然已经实行了,就不再需要显扬它。天地不自我显扬,所以能长久;圣人不自显扬,所以能显扬自己。’

‘古代的圣人聚集人民成为家庭,聚集家庭成为国家,聚集国家成为天下;分封贤人成为万国,这叫做大纪。推行他们的政治和教育,顺应他们的风俗习惯;使弯曲的变得直,改变他们的外貌;万国不通,各自享受自己的;人民爱戴他们的领导者,这叫做大定。唉!圣人致力于使天下安静,贤人致力于使天下正直,愚人不能正直,所以与人争斗;上层劳累,刑法就繁多,刑法繁多,人民就忧虑,人民忧虑就会流亡。上下不安于生活,连年不断,这叫做大失。’

‘天下的人民就像流水,阻挡它就会停止。开启它就会流动,安静它就会清澈。唉!神奇啊!圣人看到它的开始,就知道它的结束。’

文王说:‘如何使天下安静呢?’

太公说:‘天有固定的形态,人民有固定的生活,与天下共同生活,天就安静了。最高的是顺应它,其次是引导它。人民被引导而遵循政治,因此天无为而成就事业,人民不参与而自然富裕,这是圣人的德行。’

文王说:‘你的话与我心中的想法相合,早晚都念念不忘,将你的话作为常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武韬-文启-注解

圣人:指道德高尚、智慧超群、能够以德治国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通常被视为理想化的道德典范,如孔子、老子等。

守:保持、坚守,这里指保持某种状态或原则。

何忧何啬:何忧:为何忧虑;何啬:为何吝啬。这里表达的是一种超然物外、不计较得失的心态。

万物: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遒:强健、有力的样子,这里指万物都处于旺盛的状态。

政之所施:政事所施加的影响。

化:变化、教化。

时之所在:时间的所在,即时机。

移:改变、转移。

优而游之:优游自得的样子。

展转求之:反复寻求。

藏:珍藏、保留。

行:实行、施行。

明之:使之明显、显现。

天地:自然界。

长生:长久生存。

不自明:不自夸、不自显。

明彰:明显、显著。

聚人而为家:聚集人群形成家庭。

聚家而为国:家庭集合形成国家。

聚国而为天下:国家联合形成天下。

分封:古代君主将土地分给亲族或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大纪:重大的原则或规则。

政教:政治教育和宗教教育。

民俗:民间风俗习惯。

群曲化直:使复杂的变为简单,使曲折的变为直接。

形容:形态、表现。

大定:极大的安定。

务静之:致力于保持宁静。

务正之:致力于使事物正直。

上劳:上位者过于劳累。

刑繁:刑罚繁多。

流亡:因战乱、政治迫害等原因离开家园。

累世:连续几代人。

大失:极大的损失或失败。

流水:比喻人群或事物如水般流动。

障之则止:阻挡它就会停止。

启之则行:开启它就会流动。

静之则清:保持宁静就会清澈。

见其所始:看到事物的起始。

知其所终:知道事物的终结。

常形:固定的形态。

常生:固定的生存方式。

共其生:共同生活。

太上因之:最上等的做法是顺应它。

其次化之:其次是引导它。

无为而成事:不直接干预而事情自然完成。

自富:自然富裕。

圣人之德:圣人的德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武韬-文启-评注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此句以疑问句开头,展现了文王对圣人治国理念的探求。‘圣人何守’中的‘守’字,意味着坚守某种原则或方法,反映了文王对圣人治国智慧的敬仰和追求。

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而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太公的回答深刻而玄妙。‘何忧何啬’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不忧虑不吝啬,万物自然得到。‘政之所施,莫知其化’和‘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则说明圣人的治理是顺应自然、顺应时势的,这种治理方式无形而有效。‘圣人守此而万物化’则强调了圣人通过守持这种境界,使万物得以和谐发展。‘优而游之,展转求之’至‘勿复明之’,描绘了圣人对待知识和智慧的态度,即不断追求而藏匿,实践而不炫耀。‘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则揭示了天地和圣人之所以长久不衰的奥秘,即不自炫示而彰显。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

这段话阐述了古代圣人的治国理念,即通过分封制度建立国家,以贤人治理万国。‘大纪’和‘大定’分别指代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稳定状态。‘陈其政教,顺其民俗’体现了治理者应遵循民意、顺应民情的原则。‘群曲化直,变于形容’则说明了治理者需要具备化繁为简、改变不良现象的能力。‘各乐其所’和‘人爱其上’则反映了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

‘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此段话警示了治国者必须保持冷静和正直,否则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上劳则刑繁’和‘民忧则流亡’揭示了过度劳役和严刑峻法对民众的压迫,以及这种压迫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这句话以流水比喻人民,说明了治理者应该顺应民意,而不是逆流而上。‘静之则清’则强调了治理者应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使国家清明。‘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则是对圣人治国智慧的赞誉,意味着圣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预见其发展的结局。

‘文王曰:“静之奈何?”’

文王对太公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进一步询问如何实现‘静之’。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太公的回答强调了顺应自然和民众生活的原则。‘天有常形,民有常生’说明天地和民众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生存方式。‘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则表示治理者应顺应这些规律,并通过教化来引导民众。‘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则体现了圣人的德行,即通过无为而使民众自然富裕。

‘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文王对太公的回答表示深深的认同,并表示将以此作为自己的治国准则,体现了其对太公智慧的尊重和信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武韬-文启》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7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