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赏罚-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
‘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
‘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
‘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
‘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赏罚-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奖赏是用来鼓励人的,惩罚是用来警示人的,我想用一个奖赏来鼓励很多人,用一个惩罚来警示很多人,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回答说:‘凡是使用奖赏的,最重要的是要讲信用;使用惩罚的,最重要的是要坚决执行。奖赏和惩罚在人们耳闻目睹的情况下做到诚信和坚决,那么那些没有亲眼看到的人也会在暗中受到感化。真诚之心,可以畅达于天地之间,通达于神明之处,何况是对人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赏罚-注解
文王:指周文王姬昌,是中国周朝的开国君主,被尊为圣王,其仁德被后世传颂。
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是周文王的贤臣,后成为周武王的军师,以智慧和谋略著称。
赏:指奖励、赏赐,是激励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常用于表彰有功之臣或优秀之人。
存劝:保持鼓励,使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
罚:指惩罚、处罚,是对不当行为或违反规则的人进行制裁的措施。
示惩:展示惩罚,以警示他人,防止类似不当行为再次发生。
一以劝百:以一个例子来鼓励很多人,即通过个例来带动群体。
一以惩众:以一个例子来惩罚很多人,即通过个例来警示群体。
为之奈何:对此该怎么办,表示对如何实施上述赏罚策略的疑问。
贵信:重视诚信,指在实施赏罚时要讲究信用,言出必行。
贵必:重视必然性,指在实施惩罚时要确保其必然性,即惩罚必须落实到位。
耳目之所闻见:指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事物,即通过可见可闻的方式来实施赏罚。
阴化:暗中感化,指通过赏罚的实施,即使没有直接接触到的人也会受到影响。
诚:诚实、真诚,指真诚的心意和行为。
畅于天地:在天地间畅通无阻,形容真诚的心意能够广泛传播。
通于神明:与神明相通,指真诚的心意能够得到神明的认可和庇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赏罚-评注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这段古文反映了周文王对治国理政中赏罚之道的询问。文王提出赏罚的目的在于存劝和示惩,即通过赏赐来鼓励,通过惩罚来警示。他希望建立一种赏罚机制,能够以一例之赏来激励百人,以一例之罚来惩戒众人。这体现了文王对治国理念的深思熟虑,以及对赏罚艺术的高度重视。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
太公的回答直指赏罚之要义。‘贵信’意味着赏赐必须言出必行,一旦承诺,必须兑现,这样才能够树立赏赐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贵必’则强调惩罚必须严格执行,不偏不倚,这样才能使惩罚具有威慑力。
‘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
太公进一步阐述,赏罚的实施要透明,要让所有人都能够看到赏罚的结果。这样,即使那些没有亲身经历赏罚的人,也会因为耳闻目睹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对赏罚的敬畏。
‘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太公最后强调,诚信是赏罚之道的根本,它如同天地之间的气流,畅通无阻,能够通达神明,对于人来说更是不可或缺。这句话揭示了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诚信才能使赏罚之道得到真正的实施和落实。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体现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强调了赏罚的公正性、透明性和诚信性,是古代法家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文王与太公的对话,不仅是对赏罚艺术的具体指导,也是对治国理政原则的深刻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