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明传-原文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明传-译文
文王病重卧床,召唤太公望,太子发站在旁边,说:‘唉!天意要抛弃我了,周朝的江山社稷就托付给你了。现在我想要向你学习至高无上的道理,以便明白地传授给子孙。’
太公问:‘大王问什么?’文王说:‘先圣的道理,它在哪里停止,它在哪里开始,可以告诉我吗?’
太公回答:‘看到好的事情却懈怠,到了合适的时候却犹豫,知道不对却安于现状,这三点是道的停止之处。柔弱而安静,恭敬而庄重,强大而谦逊,忍耐而刚毅,这四点是道的开始之处。因此,正义战胜欲望就能昌盛,欲望战胜正义就会灭亡,敬畏战胜懈怠就会吉祥,懈怠战胜敬畏就会毁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明传-注解
文王:指周文王姬昌,周朝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圣王,其德行和智慧被后人尊崇。
寝疾:指卧病在床,这里指文王病重。
太公望:即姜太公,又称太公吕望,是周文王的辅佐大臣,后被尊为太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太子发:指周文王的儿子姬发,后来继位成为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二位君主。
属汝:属,归属;汝,你。这里指将国家的命运托付给你。
师至道之言:师,学习;至道,最高深的道理。这里指学习最高深的道理。
明传之子孙:明,明白;传,传授;子孙,后代。这里指明白并传授给后代。
先圣:指古代的圣贤,如尧、舜、禹等,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被后人视为典范。
道之所止:道,指道德、道理;止,停止。这里指道德、道理的停滞不前。
道之所起:指道德、道理的开始或起点。
善:指善良、美德。
怠:指懒惰、懈怠。
知非而处:知非,知道错误;处,安于。这里指知道错误却安于现状。
柔而静:柔,柔顺;静,安静。这里指性格柔顺且内心平静。
恭而敬:恭,恭敬;敬,尊敬。这里指态度恭敬且尊敬他人。
强而弱:强,强大;弱,柔弱。这里指表面上强大而内心柔弱。
忍而刚:忍,忍耐;刚,刚强。这里指能够忍耐且内心刚强。
义胜欲则昌:义,正义;欲,欲望;昌,昌盛。这里指正义战胜欲望则国家昌盛。
欲胜义则亡:欲望战胜正义则国家灭亡。
敬胜怠则吉:敬,敬畏;怠,懒惰;吉,吉祥。这里指敬畏战胜懒惰则吉祥。
怠胜敬则灭:懒惰战胜敬畏则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明传-评注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此段文字出自《尚书·周书》中的《太公望》篇,反映了周文王临终前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太公望的托付。文王寝疾,即文王病重卧床,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因此紧急召集太公望,太子发在侧,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呜呼’一词,表达了文王对天命无常的哀叹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天将弃予’中的‘天’指的是天命,文王认为自己的命运可能被天命所抛弃,这反映了他对天命与人事关系的深刻认识。‘周之社稷将以属汝’表明文王将国家的命运托付给太公望,这是对太公望才德的高度认可和信任。
‘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中的‘至道之言’指的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和治国理念。文王希望太公望能够将这些理念传承下去,保证周朝的江山社稷得以延续。
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望的回答是对文王提问的回应,他首先询问文王想要了解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然后文王提出了对先圣之道的追问。‘先圣之道’指的是古代圣贤的道德和治国理念,文王希望了解这些理念的精髓所在。
太公的回答‘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揭示了道德修养的障碍。‘见善而怠’意味着看到美好的事物却无动于衷,‘时至而疑’表示面对时机犹豫不决,‘知非而处’则是指明知错误却安之若素。这三者都是道德修养的停滞点。
‘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则提出了道德修养的起点。‘柔而静’强调内心的平和与柔韧,‘恭而敬’要求对待他人和事物要有敬畏之心,‘强而弱’则是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忍而刚’则是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和刚毅。
‘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是太公望对道德修养结果的总结。‘义胜欲’意味着道德和正义战胜了私欲,国家和社会将因此昌盛;‘欲胜义’则表示私欲战胜了道德和正义,国家和社会将走向衰亡。‘敬胜怠’和‘怠胜敬’则是对个人修养的启示,敬重他人和事物的人会得到吉祥,而懒惰懈怠的人则会遭遇灾祸。
整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和国家治理的深刻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文王和太公望的对话,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探讨,也是对国家兴衰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