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文师-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文师-译文
文王准备去田猎,史官占卜后说:‘在渭阳田猎,将会有很大的收获。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不是熊,而是会得到公侯的征兆。天派你来辅助昌盛,将影响到三代帝王。’
文王问:‘占卜的结果是这样吗?’
史官说:‘我的太祖史畴曾经为禹占卜,得到的征兆和现在的一样。’
文王于是斋戒了三天,乘坐田猎的车,驾驭田猎的马,在渭阳田猎,最终遇到了太公,太公坐在茅草丛中钓鱼。
文王劳累地问他:‘你喜欢钓鱼吗?’
太公说:‘我听说君子快乐是因为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小人快乐是因为做成了自己的事情。现在我觉得钓鱼很有趣,但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
文王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太公说:‘钓鱼有三个关键点;用权谋来对待俸禄,用权谋来对待生死,用权谋来对待官位。钓鱼是为了得到鱼,情感深沉,可以观察到大的道理。’
文王说:‘我想听听你的见解。’太公说:‘源头深,水流长,水流长,鱼儿才会生息,这是情感。根深,树才长得高,树长得高,果实才会成熟,这也是情感。君子情感相投,才能亲近,亲近了才能共同做事,这也是情感。言语应对是情感的修饰,言语中透露真情是事情的极致。现在我说的是真情,您会讨厌吗?’
文王说:‘只有仁人才能接受正直的劝谏,不会讨厌真情,怎么会讨厌呢!’
太公说:‘鱼饵轻而清晰,小鱼会吃;鱼饵调和得香,中等大小的鱼会吃;鱼饵丰盛,大鱼会吃。鱼吃了饵,就会被鱼线牵引;人接受了俸禄,就会服从君主。所以用饵来捕鱼,鱼可以被杀死;用俸禄来收买人,人可以被耗尽;用家业来夺取国家,国家可以被推翻;用国家来夺取天下,天下可以被完全控制。唉!长长的,连绵不断的,聚在一起终究会散去;默默无闻的,昏暗的,其光芒终究会远播。多么微妙啊!圣人的德行,能引导人们看到独到的见解。多么快乐啊!圣人的思考,各归其位,然后收敛起来。’
文王问:‘收敛得怎么样才能让天下归心呢?’
太公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够与天下人共享利益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人,就会失去天下。天有时令,地有财富,能够与人们共享的人,是仁者。仁者在的地方,天下就会归附。能够免除人们的死亡,解除人们的困难,救助人们的灾难,救济人们的急难的人,是德者。德者在的地方,天下就会归附。与人们共同忧愁、共同快乐、共同喜好、共同厌恶的人,是义者;义者在的地方,天下的人都会前往。人们都厌恶死亡而喜欢生存,喜欢德行而追求利益,能够带来利益的是道。道在的地方,天下就会归附。’
文王再次拜谢说:‘确实如此,怎么敢不接受上天的命令呢!’于是载着太公一起回去,立他为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文师-注解
文王:周文王,名昌,周朝的建立者之一,被尊为圣王,以德治天下著称。
田:在此处指打猎,文王将田即文王将去打猎。
史编:古代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和占卜。
卜:古代的占卜活动,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或使用特定的仪式来预测未来。
渭阳:渭水之北,指渭水北岸的地方,文王田于渭阳即文王在渭水北岸打猎。
龙、螭、虎、罴:古代神话中的神兽,龙和螭常被用来象征帝王的权威,虎和罴则是力量的象征。
兆得公侯:占卜的结果显示文王将会得到公侯之位。
师:古代对有德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太公。
昌:昌盛,繁荣,此处指国家的昌盛。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
斋: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通过禁食、禁水等方式来净化身心。
田车:用于打猎的车。
田马:用于打猎的马。
太公:即姜太公,周文王的老师,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茅:一种草,此处指用茅草搭成的简陋小屋。
渔:捕鱼。
钓:钓鱼,此处比喻治理国家。
权:权衡,此处指钓鱼时使用的鱼饵。
禄:官职的俸禄。
缗:古代计量单位,此处指钓鱼用的鱼线。
饵:鱼饵。
微饵:小的鱼饵。
调饵:调和好的鱼饵。
隆饵:大而丰富的鱼饵。
微哉:多么微小啊,表示对圣人德行的赞叹。
独见:独特的见解。
树敛:树立威望,收敛行为。
仁:仁爱,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
德:德行,道德。
义:道义,正义。
道:道义,道德,此处指治国之道。
诏命:天命,天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文师-评注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
此句中,文王决定在渭阳地区进行田猎,史编通过占卜预言文王将会获得巨大的成功。这里的‘兆’指的是占卜的结果,‘公侯’则象征着高贵的地位。史编的预言不仅是对文王个人命运的预示,也暗示了周朝将来的繁荣昌盛。
‘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这句话强调了天命的作用,认为文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天命派遣了合适的师傅来辅助他。这里的‘三王’可能指的是周文王、周武王和周成王,表明文王的成功将惠及整个周朝三代。
‘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对史编的预言表示怀疑,而史编则引用了祖先史畴为夏禹占卜的例子,以此证明自己的预言是有根据的。这种引用历史事件来支持观点的手法,体现了古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继承。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斋戒三日,表现出对天命的敬畏和对成功的渴望。他在渭阳地区田猎时遇见了太公,太公以渔翁的身份出现,这种出人意料的相遇,预示着文王将得到一位重要的辅佐者。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太公的回答表明了他对渔猎的理解,他认为君子追求的是内心的志向,而小人追求的是具体的事务。太公的渔猎行为并非出于真正的快乐,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
‘夫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太公通过钓鱼的比喻,阐述了治理国家的三个关键点:禄位、生死和官职。他认为钓鱼的过程可以反映出治理国家的深层次问题,强调治理国家需要深入洞察人心。
‘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
太公进一步阐述了情感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根基在于深厚的情感联系。他通过自然现象的比喻,说明了情感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太公用钓鱼的比喻,说明了利用利益来控制他人是危险的,因为这种控制是暂时的,最终会导致被控制者的反抗。他警告文王,过度依赖利益来治理国家是不可取的。
‘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太公在这里表达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认为任何聚集的事物最终都会分散,而那些默默无闻的事物最终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他强调了圣人独到的见解和深思熟虑的决策能力。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文王对太公的智慧和远见表示敬意,并决定接受太公的指导。这段文字体现了文王对天命的尊重,以及对智慧和人才的重视。文王拜太公为师,标志着周朝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