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守土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守土-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于世。’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守土-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才能守护好自己的领土?’

太公回答说:‘不要疏远你的亲人,不要怠慢你的百姓,安抚你的左右,控制你的四周。不要借用别人的国家权力,借用别人的国家权力,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力。不要挖掘沟壑去依附山丘,不要放弃根本去处理次要的事情。中午一定要扫除灰尘,拿起刀一定要割断,拿起斧头一定要砍伐。中午不扫除灰尘,这就是失去时机;拿起刀不割断,这就是失去时机;拿起斧头不砍伐,敌人就会来。细小的水流如果不堵塞,最终会变成江河。微小的火苗如果不扑灭,大火来了怎么办;两片叶子如果不摘除,最终需要用斧头砍掉。因此,国君应该致力于使国家富强。不富强就无法实行仁政,不施舍就无法团结亲人。疏远亲人会带来危害,失去百姓会导致失败。不要借用别人的有利工具,借用别人的有利工具,就会被人伤害,最终不能善终。’

文王说:‘什么是仁义?’

太公回答说:‘尊重你的百姓,团结你的亲人。尊重你的百姓就能和谐,团结你的亲人就能高兴,这就是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夺取你的威信,利用你的明智,顺应常规。顺应的人用德行任用,逆反的人用力量杜绝。尊重他们不要怀疑,天下就会和谐服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守土-注解

守土:指守护和治理自己的领土,这里涉及国家治理和军事防御的问题。

太公:指的是姜太公,即姜子牙,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谋略家,这里指的是太公望,周文王的重要谋士。

亲:指亲戚,这里指的是国家内部的关系网,包括皇族和贵族。

众:指民众,这里指的是国家的普通百姓。

左右:指身边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亲近的臣子。

四旁:指国家的四周,即边疆地区。

国柄:指国家的权力,这里指的是掌握国家大权。

权:指权力,这里指的是政治上的权力。

掘壑而附丘:比喻舍本逐末,不顾根本而追求次要的事情。

本:指根本,这里指的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利益。

末:指枝节,这里指的是次要的事情。

彗:指扫帚,这里比喻及时清理问题。

割:指割除,这里比喻果断处理问题。

伐:指砍伐,这里比喻采取行动。

失时:指错过时机。

失利之期:指失去成功的时机。

贼人:指敌人,这里比喻外来的威胁。

涓涓:形容细小的水流,这里比喻小问题。

江河:指大江大河,这里比喻大问题。

荧荧:形容微弱的光,这里比喻小问题。

炎炎:形容大火,这里比喻大问题。

斧柯:指斧头的柄,这里比喻根本。

富:指财富,这里指的是国家的经济基础。

仁:指仁爱,这里指的是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施:指施舍,这里指的是恩惠和福利的给予。

合亲:指团结亲戚,这里指的是国家内部的团结。

威:指威望,这里指的是君主的权威。

明:指明智,这里指的是明智的决策。

常:指常规,这里指的是常规的做法。

德:指德行,这里指的是道德和品德。

力:指力量,这里指的是武力或强制手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守土-评注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此句开篇便展现了文王对治国理政的深切关注。‘守土’一词,既包含了领土的守护,也涵盖了民心、社稷的安定。太公的回答,既是对文王疑问的回应,也是对治国之道的深刻阐述。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

此段论述了治国的基本原则。‘无疏其亲’强调了对亲情的重视,‘无怠其众’则关注了民众的福祉。‘抚其左右’和‘御其四旁’则分别指对待近臣和周边国家,体现了治国者的全面视野。

‘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

此句警示统治者不可轻易将国家大权借与他人,因为一旦失去控制,必将导致权力的丧失和国家的不稳定。

‘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

此句用比喻的手法,告诫统治者不要舍本逐末,要抓住根本,处理好国家大事。

‘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

此句强调了时机的重要性。文王和太公都认为,治国如行军,要善于把握时机,果断行动。

‘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

此段进一步阐述了时机的重要性,指出如果错过时机,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

此段通过自然现象的比喻,告诫统治者要防微杜渐,不可忽视小问题,否则将酿成大祸。

‘是故人君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

此段强调了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施行仁政,才能团结民众,否则将导致国家的衰败。

‘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于世。’

此句再次强调了权力不可轻易借出,否则将面临被他人利用和陷害的风险。

文王曰:‘何谓仁义?’

文王进一步追问仁义的含义,表明他对治国理念的深入思考。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

太公的回答简洁而深刻,他认为仁义的核心在于对民众的敬重和对亲情的和睦。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太公进一步阐述了如何维护国家的威严和稳定。他认为,统治者要明辨是非,顺应民意,对顺从者以德相待,对反抗者以力制之,同时要坚定信念,不可怀疑,这样才能使天下百姓心悦诚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守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7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