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守国-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
守国奈何?
太公曰:
斋,将语君天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
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
故春道生,万物荣;
夏道长,万物成;
秋道敛,万物盈;
冬道藏,万物寻。
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
故天下治,仁圣藏;
天下乱,仁圣昌;
至道其然也。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
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
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
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
莫进而争,莫退而让。
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守国-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治理国家?’
太公说:‘您先斋戒,我将告诉您天地的规律,四季的变化,仁圣的道德,民众的心理。’
文王于是斋戒七天,面向北方再次行礼后问道。
太公说:‘天创造了四季,地孕育了万物,天下有民众,仁圣之人来治理他们。所以春天顺应天道生长,万物繁荣;夏天顺应天道增长,万物成熟;秋天顺应天道收敛,万物充实;冬天顺应天道储藏,万物寻找生机。充实之后就会储藏,储藏之后又会重新生长,没有人知道它的终结,也没有人知道它的起点,圣人能够与天地同步,这就是天地的规律。所以天下治理得好,仁圣之人就会隐藏;天下混乱,仁圣之人就会显扬,这是至高无上的道理。圣人在天地之间,他们的宝藏本来就很伟大;依照常理来观察,民众就会安宁。民众的动向就像机关一样,机关一动,得失就会争夺。所以我们在暗处发起行动,在明处汇聚力量,率先倡导,天下就会响应,最终回归常态。没有人争先,没有人退让。治理国家就像这样,就能与天地一样光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守国-注解
文王:指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被誉为圣王,是周朝的奠基人。
太公:指姜太公,即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军事顾问,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守国:指治理国家,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斋:指进行斋戒,一种宗教或文化仪式,通过禁食、禁欲等方式来净化身心,以求得到神灵的启示或保佑。
天之经:指天理,即宇宙间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仁圣:指仁德和圣明的君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民机之情:指民众的动态和情感变化。
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这是对四时变化规律的描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反映了自然界的循环往复。
盈则藏,藏则复起:指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回归到初始状态,形成循环往复的规律。
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圣人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将其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
至道其然也:至道,即最高深的道理,这里指自然规律。
其宝固大矣:指圣人的智慧和道德是宝贵的财富。
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指君主应该顺应自然和常理来治理国家,这样民众才能安居乐业。
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指民众的行为如同机关,一旦启动就会产生得失之争。
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这是太公对如何治理国家的建议,指君主应该顺应阴阳变化,引导民众,使其行为回归正常。
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指如果能够这样治理国家,就能与天地一样光辉灿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守国-评注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此句开篇即点明主题,文王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显示出其求贤若渴、渴望得到治国良策的迫切心情。太公的回答:‘斋,将语君天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太公首先提到‘斋’,即斋戒,表示对天地的敬畏和虔诚,为接下来的教诲做铺垫。‘天之经’指的是天理,‘四时所生’则是指四季更替,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仁圣之道’强调仁爱圣明的治国理念,‘民机之情’则是指民众的心理和需求。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文王对太公的回答表示敬重,斋戒七日,北面再拜,以示虔诚和谦卑,这种态度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礼仪和尊重。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
太公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治国理念,认为天地自然规律和万物生长是治国的基础,而仁圣之君则是治理民众的关键。这里的‘牧’字,意味着君主要像牧羊人一样,关爱和引导民众。
‘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
太公以四季变化比喻治国之道,春季生机勃勃,万物生长,象征着国家繁荣昌盛;夏季万物成长,象征着国家稳定发展;秋季万物收敛,象征着国家积累力量;冬季万物休眠,象征着国家蓄势待发。
‘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
太公指出,万物生长有其规律,盈满之后就会收敛,收敛之后又会重新兴起,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圣人能够顺应这种规律,将其作为治理天下的法则。
‘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太公认为,国家治理的好坏取决于仁圣之君的作为。当国家治理得当时,仁圣之君会隐藏自己的光芒;当国家混乱时,仁圣之君则会显现出来,以平定乱局。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
太公强调,圣人在天地间的地位非常崇高,他们的智慧和德行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常理,民众才能得到安宁。
‘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太公最后指出,民众的行为如同机枢,一动即产生得失之争。因此,君主应该以阴柔之道引导民众,以阳刚之道汇聚民心,率先倡导正道,使天下人都能响应。这样,国家才能保持和谐稳定,与天地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