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大礼-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大礼-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臣之间的礼节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要居高临下,作为臣子,要深沉稳重。居高临下而不远离,深沉稳重而不隐藏。作为君主,要周全,作为臣子,要安定。周全如同天,安定如同地。或者是天或者是地,大礼才能完备。’
文王说:‘君主的地位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君主应当安详徐缓而安静,柔和的节度先要确定;善于给予而不争夺,虚心平和自己的志向,对待事物要正直。’
文王说:‘君主如何听取意见?’
太公回答说:‘不要轻率地答应,也不要强硬地拒绝;答应了就会失去原则,拒绝了就会堵塞沟通。高山仰望,看不到尽头;深渊测量,无法测到底。神明的德行,正是保持平静的最高境界。’
文王说:‘君主如何才能明智?’
太公回答说:‘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心贵在智慧。用天下的眼睛去看,就没有看不见的;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没有听不到的;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没有不知道的。各种意见汇集在一起,明智就不会被蒙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大礼-注解
文王:周朝的建立者,姓姬名昌,被誉为圣王,是中国古代的贤明君主之一。
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是周文王的谋士,后来成为周武王的辅佐,以智慧和谋略著称。
君臣之礼:指君主与臣子之间的行为规范和礼仪,是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上:指作为君主。
为下:指作为臣子。
临:指君上对臣下的监督和管理。
沉:指臣子对君上的忠诚和恭敬。
周:指君主的行为要全面周到,如同天覆盖一切。
定:指臣子的行为要稳定可靠,如同地承载万物。
主位:指君主的位置和角色。
安徐而静:指君主应当安静、稳重。
柔节先定:指君主应当有柔韧的节操,先确定自己的原则。
善与而不争:指君主应当善于给予而不争功。
虚心平志:指君主应当谦虚,心态平和。
待物以正:指君主对待事物应当正直。
主听:指君主如何听取意见。
勿妄而许:指君主不要轻率地答应。
勿逆而拒:指君主不要固执地拒绝。
许之则失守:指轻易答应可能失去原则。
拒之则闭塞:指固执地拒绝可能造成沟通障碍。
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比喻事物的深奥和广阔,难以完全了解。
神明之德,正静其极:指君主的德行应当达到神明的境界,即正直、平静且至高无上。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指君主应当有明亮的眼睛、敏锐的耳朵和智慧的心。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指君主应当具备全面了解天下情况的能力。
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比喻君主能够集思广益,使得智慧不受局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大礼-评注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此句开篇便点明了主题,文王作为周朝的君主,向太公请教君臣之间的礼仪。‘君臣之礼’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体现君臣关系的和谐与尊重的准则。
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太公的回答深刻阐述了君臣关系的核心原则。‘为上惟临’强调君主应居高临下,但不应有远见;‘为下惟沉’则指臣子应沉静谦卑,不应有隐瞒。这里的‘周’和‘定’分别象征着天地的包容和稳固,说明君臣之间应保持和谐与稳定的关系,才能成就‘大礼’。
文王曰:‘主位如何?’
文王进一步询问君主在位时的态度和行为。这个问题涉及君主如何处理自己的位置和权力,如何在位期间保持良好的形象和治理能力。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太公的回答提出了君主在位时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安徐而静’表示君主应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柔节先定’则是指君主应先有柔顺的节操;‘善与而不争’体现了君主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避免争斗;‘虚心平志’则要求君主保持谦虚,平和地对待事物;‘待物以正’则是说君主应以正义之心对待一切。
文王曰:‘主听如何?’
文王接着询问君主如何处理听政之事。这个问题关注的是君主如何听取意见,如何处理政务。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太公的回答强调了君主在听政时应保持公正和审慎。‘勿妄而许’和‘勿逆而拒’意味着君主不应轻率地答应或拒绝,以免失守或闭塞。‘高山仰之’和‘深渊度之’则是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君主应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以处理复杂的问题。‘神明之德,正静其极’则是说君主应具备神明的德行,保持正大光明的态度。
文王曰:‘主明如何?’
文王最后询问君主如何才能做到明智。这个问题涉及君主如何提升自己的智慧,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太公的回答指出,君主应具备明亮的眼睛、敏锐的耳朵和智慧的头脑。‘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和‘以天下之心虑’意味着君主应以天下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以听取天下人的意见,以考虑天下人的利益。只有这样,君主才能做到‘明不蔽’,即不被蒙蔽,不被偏见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