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国务-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
愿闻为国之大务 ,
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
爱民而已。
文王曰:
爱民奈何?
太公曰:
利而勿害,成而不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
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
民不失务,则利之;
农不失时,则成之;
省刑罚,则生之;
薄赋敛 ,则与之;
俭宫室台榭 ,则乐之;
吏清不苛扰,则喜之。
民失其务,则害之;
农失其时,则败之;
无罪而罚,则杀之;
重赋敛,则夺之;
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
吏浊苛扰,则怒之。
故善为国者,
驭民如父母之爱子,
如兄之爱弟。
见其饥寒则为之忧 ,
见其劳苦则为之悲;
赏罚如加于身,
赋敛如取己物。
此爱民之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国务-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我想知道治理国家的大事,想要使君主受到尊敬,人民安居乐业,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回答说:‘关键在于爱护百姓。’
文王问:‘如何爱护百姓呢?’
太公说:‘要让他们获利而不受损,事情成功而不失败,生存而不被杀害,给予而不被夺取,快乐而不受苦,喜悦而不发怒。’
文王说:‘请详细解释一下。’
太公说:‘如果百姓没有失去他们的生计,那么就让他们获利;如果农民没有错过农时,那么事情就能成功;如果减少刑罚,那么百姓就能生存;如果减轻赋税,那么就是给予他们;如果减少豪华宫殿和楼台亭阁的建造,那么百姓就会感到快乐;如果官吏清廉不苛刻地骚扰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感到高兴。如果百姓失去了生计,那么就会受损;如果农民错过了农时,那么事情就会失败;如果无罪而受到惩罚,那么就会受到杀害;如果加重赋税,那么就会夺取他们的财产;如果过度建造豪华宫殿和楼台亭阁而使百姓疲惫,那么就会使他们受苦;如果官吏贪污苛刻地骚扰百姓,那么就会使他们愤怒。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像哥哥爱护弟弟一样。看到他们饥饿寒冷就为他们担忧,看到他们劳累辛苦就为他们悲伤;赏罚就像施加在自己身上一样,征税就像拿走自己的东西一样。这就是爱护百姓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国务-注解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姓姬名昌,是周朝的始祖之一,被誉为圣王。
太公:指姜太公,即太公望,姓姜名尚,是周文王的辅佐大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为国之大务:指治理国家的重要任务或根本大计。
主尊人安:君主受到尊敬,人民生活安定。
爱民而已: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爱护民众。
利而勿害:在民众的利益上给予帮助,而不是损害他们。
成而不败:让民众的事业成功,而不是失败。
生而勿杀:保护生命,不轻易杀人。
与而勿夺:给予民众,而不是剥夺他们的财产。
乐而勿苦:让民众生活幸福,而不是让他们受苦。
喜而勿怒:使民众保持快乐,而不是让他们愤怒。
失其务:失去工作或生计。
农不失时:农民不误农时,及时耕作。
省刑罚:减少刑罚,减轻对民众的压迫。
薄赋敛:减轻赋税,减轻民众的负担。
俭宫室台榭:节俭地建造宫室和台榭,不浪费民力。
吏清不苛扰:官员清廉,不苛刻地骚扰民众。
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对待民众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像兄长爱护弟弟。
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看到民众饥寒交迫就为他们忧虑,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伤。
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赏罚要像施加在自己身上一样公正,征税要像取用自己的东西一样合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国务-评注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此句开篇即展现了文王对治国之道的深思熟虑与求教之心。‘为国之大务’表明文王关注的是国家的根本大计,‘主尊人安’则体现了文王对国家治理目标的明确追求,即君主得到尊敬,人民安居乐业。这一问,既是对太公智慧的考验,也是对治国理念的探讨。
太公曰:‘爱民而已。’
太公的回答简洁而深刻,‘爱民’二字道出了治国之根本。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民为邦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太公的回答体现了这一思想,即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依赖于对民众的关爱。
文王曰:‘爱民奈何?’
文王进一步追问‘爱民’的具体方法,这体现了他对治国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追求。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不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太公的回答进一步细化了‘爱民’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六勿’原则,即在国家治理中,要避免对民众的损害,保护民众的利益,使民众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六勿原则既是对治国理念的阐释,也是对治国实践的具体指导。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文王对太公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请求解释其背后的原因,这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治国理念的深刻理解。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
太公进一步解释了‘六勿’原则的具体实践方法,即通过维护民众的生计、保护农业生产、减轻刑罚、减轻赋税、节俭宫室建设、保持官吏清廉等方式来实现对民众的关爱。
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
太公进一步指出,如果国家治理不当,就会导致民众受害、农业生产受损、民众生活困苦、官吏腐败等问题,从而引发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
太公强调,一个好的国家领导者应该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爱护民众,体现出对民众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担当。
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
太公进一步阐述了爱民的具体表现,即领导者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赏罚公正,赋敛合理。
此爱民之道也。
最后,太公总结道,上述内容即为爱民之道,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