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三-原文
趣昭阳单阏四月,尽旃蒙大荒落五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
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六四三年
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鞫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济,护儿之子也。
乙酉,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上欲免汉王元昌死,群臣固争,乃赐自尽于家,而宥其母、妻、子。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皆伏诛。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等以不能谏争,皆坐免为庶人。馀当连坐者,悉赦之。詹事于志宁以数谏,独蒙劳勉。以纥干承基为祐川府折冲都尉,爵平棘县公。
侯君集被收,贺兰楚石复诣阙告其事,上引君集谓曰:“朕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公耳。”君集初不承。引楚石具陈始未,又以所与承乾往来启示之,君集辞穷,乃服。上谓侍臣曰:“君集有功,欲乞其生,可乎?”群臣以为不可。上乃谓君集曰:“与公长诀矣!”因泣下,君集亦自投于地;遂斩之于市。君集临刑,谓监刑将军曰:“君集蹉跌至此!然事陛下于籓邸,击取二国,乞全一子以奉祭祀。”上乃原其妻及子,徙岭南。籍没其家,得二美人,自幼饮人乳而不食。
初,上使李靖教君集兵法,君集言于上曰:“李靖将反矣。”上问其故,对曰:“靖独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上以问靖,靖对曰:“此乃君集欲反耳。今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尽臣之术,非反而何!”江夏王道宗尝从容言于上曰:“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负微功,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以臣观之,必将为乱。”上曰:“君集材器,亦何施不可!朕岂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岂可亿度,妄生猜贰邪!”及君集反诛,上乃谢道宗曰:“果如卿言!”
李安俨父,年九十馀,上愍之,赐奴婢以养之。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上面责承乾,承乾曰:“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耳。今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上悦,是日,泰从百馀骑至永安门;敕门司尽辟其骑,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御承天门楼,赦天下,酺三日。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籓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臣光曰: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
丁亥,以中书令杨师道为吏部尚书。初,长广公主适赵慈景,生节;慈景死,更适师道。师道与长孙无忌等共鞫承乾狱,阴为赵节道地,由是获谴。上至公主所,公主以首击地,泣谢子罪,上亦拜泣曰:“赏不避仇雠,罚不阿亲戚,此天下至公之道,不敢违也,以是负姊。”
己丑,诏以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瑀为太保,李世勣为詹事,瑀、世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始。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
李世勣尝得暴疾,方云“须灰可疗”;上自剪须,为之和药。世勣顿首出血泣谢。上曰:“为社稷,非为卿也,何谢之有!”世勣尝侍宴,上从容谓曰:“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世勣流涕辞谢,啮指出血,因饮沉醉;上解御服以覆之。
癸巳,诏
解魏王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降爵为东莱郡王。
泰府僚属为泰所亲狎者,皆迁岭表;以杜楚客兄如晦有功,免死,废为庶子。
给事中崔仁师尝密请立魏王泰为太子,左迁鸿胪少卿。
庚子,定太子见三师仪:迎于殿门外,先拜,三师答拜;每门让于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其与三师书,前后称名、“惶恐”。
五月,癸酉,太子上表,以“承乾、泰衣服不过随身,饮食不能适口,幽忧可愍,乞敕有司,优加供给。”上从之。
黄门侍郎刘洎上言,以“太子宜勤学问,亲师友。今入侍宫闱,动逾旬朔,师保以下,接对甚希,伏愿少抑下流之爱,弘远大之规,则海内幸甚!”上乃命洎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更日诣东宫,与太子游处谈论。
六月,己卯朔,日有食之。
丁亥,太常丞邓素使高丽还,请于怀远镇增戍兵以逼高丽。上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未闻一二百戍兵能威绝域者也!”丁酉,右仆射高士廉逊位,许之,其开府仪同三司、勋封如故,仍同门下中书三品,知政事。
闰月,辛亥,上谓侍臣曰:“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丁巳,诏太子知左、右屯营兵马事,其大将军以下并受处分。
薛延陀真珠可汗使其侄突利设来纳币,献马五万匹,牛、橐驼万头,羊十万口。庚申,突利设献馔,上御相思殿,大飨群臣,设十部乐,突利设再拜上寿,赐赉甚厚。
契苾何力上言:“薛延陀不可与昏。”上曰:“吾已许之矣,岂可为天子而食言乎!”何力对曰:“臣非欲陛下遽绝之也,愿且迁延其事。臣闻古有亲迎之礼,若敕夷男使亲迎,虽不至京师,亦应至灵州;彼必不敢来,则绝之有名矣。夷男性刚戾,既不成昏,其下复携贰,不过一二年必病死,二争立,则可以坐制之矣!”上从之,乃征真珠可汁使亲迎,仍发诏将幸灵州与之会。真珠大喜,欲诣灵州,其臣谏曰:“脱为所留,悔之无及!”真珠曰:“吾闻唐天子有圣德,我得身往见之,死无所恨,且漠北必当有主。我行决矣,勿复多言!”上发使三道,受其所献杂蓄。薛延陀先天库厩,真珠调敛诸部,往返万里,道涉沙碛,无水草,耗死将半,失期不至。议者或以为聘财未备而与为昏,将使戎狄轻中国,上乃下诏绝其昏,停幸灵州,追还三使。
褚遂良上疏,以为:“薛延陀本一俟斤,陛下荡平沙塞,万里萧条,馀寇奔波,须有酋长,玺书鼓纛,立为可汗。比者复降鸿私,许其姻媾,西告吐蕃,北谕思摩,中国童幼,靡不知之。御幸北门,受其献食,群臣四夷,宴乐终日。咸言陛下欲安百姓,不爱一女,凡在含生,孰不怀德。今一朝生进退之意,有改悔之心,臣为国家惜兹声听;所顾甚少,所失殊多,嫌隙既生,必构边患。彼国蓄见欺之怒,此民怀负约之惭,恐非所以服远人、训戎士也。陛下君临天下十有七载,以仁恩结庶类,以信义抚戎夷,莫不欣然,负之无力,何惜不使有始有卒乎!夫龙沙以北,部落无算,中国诛之,终不能尽,当怀之以德,使为恶者在夷不在华,失信者在彼不在此,则尧、舜、禹、汤不及陛下远矣!”上不听。
是时,群臣多言:“国家既许其昏,受其聘币,不可失信戎狄,更生边患。”上曰:“卿曹皆知古而不知今。昔汉初匈奴强,中国弱,故饰子女、捐金絮以饵之,得事之宜。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薛延陀所以匍匐稽颡,惟我所欲,不敢骄慢者,以新为君长,杂姓非其种族,欲假中国之势以威服之耳。彼同罗、仆骨、回纥等十馀部,兵各数万,并力攻之,立可破灭,所以不敢发者,畏中国所立故也。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国之婿,杂姓谁敢不服!戎狄人面兽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今吾绝其昏,杀其礼,杂姓知我弃之,不日将瓜剖之矣,卿曹第志之。”
臣光曰:孔子称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唐太宗审知薛延陀不可妻,则初勿许其昏可也;既许之矣,乃复恃强弃信而绝之,虽灭薛延陀,犹可羞也。王者发言出令,可不慎哉!”
上曰:“盖苏文弑其君而专国政,诚不可忍。以今日兵力,取之不难,但不欲劳百姓,吾欲且使契丹、靺鞨扰之,何如?”长孙无忌曰:“盖苏文自知罪大,畏大国之讨,必严设守备,陛下姑为之隐忍,彼得以自安,必更骄惰,愈肆其恶,然后讨之,未晚也。”上曰:“善!”戊辰,诏以高丽王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遣使持节册命。
丙子,徙东莱王泰为顺阳王。
初,太子承乾失德,上密谓中书侍郎兼左庶子杜正伦曰:“吾儿足疾乃可耳,但疏远贤良,狎昵群小,卿可察之。果不可教示,当来告我。”正伦屡谏,不听,乃以上语告之。太子抗表以闻,上责正伦漏泄,对曰:“臣以此恐之,冀其迁善耳。”上怒,出正伦为穀州刺史。及承乾败,秋,七月,辛卯,复左迁正伦为交州都督。
初,魏征尝荐正伦及侯君集有宰相材,请以君集为仆射,且曰:“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上以君集好夸诞
不用。及正伦以罪黜,君集谋反诛,上始疑征阿党。又有言征自录前后谏辞以示起居郎褚遂良者,上愈不悦,乃罢叔玉尚主,而踣所撰碑。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硃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八月,庚戌,以洛州都督张亮为刑部尚书,参预朝政;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房玄龄甚重之,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当大位。
初,大亮为庞王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及大亮贵,求弼,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赀以遣弼,弼拒不受。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弼之不伐也。
九月,庚辰,新罗遣使言百济攻取其国四十馀城,复与高丽连兵,谋绝新罗入朝之路,乞兵救援。上命司农丞相里玄奖赍玺书赐高丽曰:“新罗委质国家,朝贡不乏,尔与百济各宜戢兵;若更攻之,明年发兵击尔国矣!”
癸未,徙承乾于黔州。甲午,徙顺阳王泰于均州。上曰:“父子之情,出于自然。朕今与泰生离,亦何心自处!然朕为天下主,但使百姓安宁,私情亦可割耳。”又以泰所上表示近臣曰:“泰诚为俊才,朕心念之,卿曹所知;但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使之居外者,亦所以两全之耳。”
先是,诸州长官或上佐岁首亲奉贡物入京师,谓之朝集使,亦谓之考使;京师无邸,率僦屋与商贾杂居。上始命有司为之作邸。
冬,十一月,己卯,上礼圜丘。
初,上与隐太子、巢剌王有隙,密明公赠司空封德彝阴持两端。杨文幹之乱,上皇欲废隐太子而立上,德彝固谏而止。其事甚秘,上不之知,薨后乃知之。壬辰,治书侍御史唐临始追劾其事,请黜官夺爵。上命百官议之,尚书唐俭等议:“德彝罪暴身后,恩结生前,所历众官,不可追夺,请降赠改谥。”诏黜其赠官,改谥曰缪,削所食实封。
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癸巳,太子遣左庶子于志宁辞之。上曰:“吾不欲使子孙生于微贱耳。今既致辞,当从其意。”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无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上乃止。十二月,壬子,上谓吴王恪曰:“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
庚申,车贺幸骊山温汤;庚午,还宫。
贞观十八年甲辰,公元六四四年
春,正月,乙未,车驾幸钟官城;庚子,幸鄠县;壬寅,幸骊山温汤。
相里玄奖至平壤,莫离支已将兵击新罗,破其两城,高丽王使召之,乃还。玄奖谕使勿攻新罗,莫离支曰:“昔隋人入寇,新罗乘衅侵我地五百里,自非归我侵地,恐兵未能已。”玄奖曰:“既往之事,焉可追论!至于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中国尚且不言,高丽岂得必求故地!”莫离支竟不从。
二月,乙巳朔,玄奖还,且言其状。上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指麾则中原清晏,顾眄则四夷詟服,威望大矣。今乃渡海远征小夷,若指期克捷,犹可也。万一蹉跌,伤威损望,更兴忿兵,则安危难测矣。”李世勣曰:“间者薛延陀入寇,陛下欲发兵穷讨,魏征谏而止,使至今为患。向用陛下之策,北鄙安矣。”上曰:“然。此诚征之失,朕寻悔之而不欲言,恐塞良谋故也。”
上欲自征高丽,褚遂良上疏,以为:“天下譬犹一身:两京,心腹也;州县,四支也;四夷,身外之物也。高丽罪大,诚当致讨,但命二、三猛将将四五万众,仗陛下威灵,取之如反掌耳。今太子新立,年尚幼稚,自馀籓屏,陛下所知,一旦弃金汤之全,逾辽海之险,以天下之君,轻行远举,皆愚臣之所甚忧也。”上不听。时群臣多谏征高丽者,上曰:“八尧、九舜,不能冬种,野夫、童子,春种而生,得时故也。夫天有其时,人有其功。盖苏文陵上虐下,民延颈待救,此正高丽可亡之时也。议者纷纭,但不见此耳。”
己酉,上幸灵口;乙卯,还宫。
三月,辛卯,以左卫将军薛万彻守石卫大将军。上尝谓侍臣曰:“于今
名将,惟世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
夏,四月,上御两仪殿,皇太子侍。上谓群臣曰:“太子性行,外人亦闻之乎?”司徒无忌曰:“太子虽不出宫门,天下无不钦仰圣德。”上曰:“吾如治年时,颇不能御常度。治自幼宽厚,谚曰:‘生子如狼,犹恐如羊。’冀其稍壮,自不同耳。”无忌对曰:“陛下神武,乃拨乱之才,太子仁恕,实守文之德;趣尚虽异,各当其分,此乃皇天所以祚大唐而福苍生者也。
辛亥,上幸九成宫。壬子,至太平宫,谓侍臣曰:“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长孙无忌等皆曰:“陛下无失。”刘洎曰:“顷有上书不称旨者,陛下皆面加穷诘,无不惭惧而退,恐非所以广言路。马周曰:“陛下比来赏罚,微以喜怒有所高下,此外不见其失。”上皆纳之。
上好文学而辩敏,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对。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至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假慈颜,凝旒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引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至如秦政强辩,失人心于自矜;魏文宏才,亏从望于虚说。此才辩之累,较然可知矣。”上飞白答之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致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己未,至显仁宫。
上将征高丽,秋,七月,辛卯,敕将作大监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甲午,下诏遣营州都督张俭等帅幽、营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以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以民部侍郎崔仁师副之,自河北诸州皆受挺节度,听以便宜从事。又命太仆卿萧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锐,瑀之子也。
八月,壬子,上谓司徒无忌等曰:“人若不自知其过,卿可为朕明言之。”对曰:“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上曰:“朕问公以己过,公等乃曲相谀悦,朕欲面举公等得失以相戒而改之,何如?”皆拜谢。上曰:“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必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缓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持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
甲子,上还京师。
丁卯,以散骑常侍刘洎为侍中,行中书侍郎岑文本为中书令,太子左庶子中书侍郎马周守中书令。
文本既拜,还家,有忧色。母问其故,文本曰:“非勋非旧,滥荷宠荣,位高责重,所以忧惧。”亲宾有来贺者,文本曰:“今受吊,不受贺也。”
文本弟文昭为校书郎,喜宾客,上闻之不悦;尝从容谓文本曰:“卿弟过尔交结,恐为卿累;朕欲出为外官,何如?”文本泣曰:“臣弟少孤,老母特所钟爱,未尝信宿离左右。今若出外,母必愁悴,倘无元此弟,亦无老母矣。”因歔欷呜咽。上愍其意而止,惟召文昭严戒之,亦卒无过。九月,以谏议大夫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
焉耆贰于西突厥,西突厥大臣屈利啜为其弟娶焉耆王女,由是朝贡多阙;安西都护郭孝恪请讨之。诏以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帅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击之。全焉耆王弟颉鼻兄弟三人至西州,孝恪以颉鼻弟栗婆准为乡导。焉耆城四面皆水,恃险而不设备,孝恪倍道兼行,夜,至城下,命将士浮水而渡,比晓,登城,执其王突骑支,获首虏七千级,留栗婆准摄国事而还。孝恪去三日,屈利啜引兵救焉耆,不及,执栗婆准,以劲骑五千,追孝恪至银山,孝恪还击,破之,追奔数十里。
辛卯,上谓侍臣曰:“孝恪近奏称八月十一日往击焉耆,二十日应至,必以二十二日破之。朕计其道里,使者今日至矣!”言未毕,驿骑至。
西突厥处那啜使其吐屯摄焉耆,遣使入贡。上数之曰:“我发兵击得焉耆,汝何人而据之!”吐屯惧,返其国。焉耆立栗婆准从父兄薛婆阿那支为王,仍附于处那啜。
乙未,鸿胪奏“高丽莫离支贡白金。”褚遂良曰:“莫离支弑其君,九夷所不容,今将讨之而纳其金,此郜鼎之类也,臣谓不可受。”上从之。上谓高丽使者曰:“汝曹皆事高武,有官爵。莫离支弑逆,汝曹不能复仇,今更为之游说以欺大国,罪孰大焉!”悉以属大理。
冬,十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甲寅,车驾行幸洛阳,以房玄龄留守京师,右卫大将军、工部尚书李大亮副之。
郭孝恪锁焉耆王突骑支及其妻子诣行在,敕宥之。丁巳,上谓太子曰:“焉耆王不求贤辅,不用忠谋,自取灭亡,系颈束手,漂摇万里;
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上不许。
上将发,太子悲泣数日,上曰:“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汝当努力行此,悲泣何为!”命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刘洎、马周、少詹事张行成、右庶子高季辅同掌机务,辅太子。长孙无忌、岑文本与吏部尚书杨师道从行。壬辰,车驾发定州,亲佩弓矢,手结雨衣于鞍后。命长孙元忌摄侍中,杨师道摄中书令。
李世勣军发柳城,多张形势,若出怀远镇者,而潜师北趣甬道,出高丽不意。夏,四月,戊戌朔,世勣自通定济辽水,至玄菟。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壬寅,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道宗将兵数千至新城,折冲都尉曹三良引十馀骑直压城门,城中惊扰,无敢出者。营州都督张俭将胡兵为前锋,进渡辽水,趋建安城,破高丽兵,斩首数千级。太子引高士廉同榻视事,又令更为士廉设案,士廉固辞。
丁未,车驾发幽州。上悉以军中资粮、器械、簿书委岑文本,文本凤夜勤力,躬自料配,筹、笔不去手,精神耗竭,言辞举措,颇异平日。上见而忧之,谓左右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返。”是日,遇暴疾而薨。其夕,上闻严鼓声,曰:“文本殒没,所不忍闻,命撤之。”时右庶子许敬宗在定州,与高士廉等共知机要,文本薨,上召敬宗,以本官检校中书侍郎。
壬子,李世勣、江夏王道宗攻高丽盖牟城。丁巳,车驾至北平。癸亥,李世勣等拔盖牟城,获二万馀口,粮十馀万石。
张亮帅舟师自东莱渡海,袭卑沙城,其城四面悬绝,惟西门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总管王大度先登,五月,己巳,拔之,获男女八千口。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鸭绿水。
李世勣进至辽东城下。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馀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乙亥,高丽步骑四万救辽东,江夏王道宗将四千骑逆击之,军中皆以为众寡悬绝,不若深沟高垒以俟车驾之至。道宗曰:“贼恃众,有轻我心,远来疲顿,击之必败。且吾属为前军,当清道以待乘舆,乃更以贼遗君父乎!”李世勣以为然。果毅都尉马文举曰:“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策马趋敌,所向皆靡,众心稍安。既合战,行军总管张君乂退走,唐兵不利,道宗收散卒,登高而望,见高丽陈乱,与骁骑数十冲之,左右出入;李世勣引兵助之,高丽大败,斩首千馀级。
丁丑,车驾渡辽水,撤桥,以坚士卒之心,军于马首山,劳赐江夏王道宗,超拜马文举中郎将,斩张君乂。上自将数百骑至辽东城下,见土卒负土填堑,上分其尤重者,于马上持之,从官争负土致城下。李世勣攻辽东城,昼夜不息,旬有二日,上引精兵会之,围其城数百重,鼓噪声震天地。甲申,南风急,上遣锐卒登冲竿之末,爇其西南楼,火延烧城中,因麾将士登城,高丽力战不能敌,遂克之,所杀万馀人,得胜兵万馀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
乙未,进军白岩城。丙申,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弩矢,上亲为之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乌骨城遣兵万馀为白岩声援,将军契苾何力以劲骑八百击之,何力挺身陷陈,槊中其腰;尚辇奉御薛万备单骑往救之,拔何力于万众之中而还。何力气益愤,束疮而战,从骑奋击,遂破高丽兵,追奔数十里,斩首千馀级,会暝而罢。万备,万彻之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三-译文
从昭阳单阏四月开始,到旃蒙大荒落五月结束,共计两年多。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
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六四三年
夏天,四月,庚辰朔日,承基上告太子谋反。皇帝命令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与大理、中书、门下共同审理此案,反叛的证据已经确凿。皇帝对侍臣说:“该如何处置承乾?”群臣都不敢回答,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以安享天年,这是最好的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来济是护儿的儿子。
乙酉日,皇帝下诏废黜太子承乾为庶人,幽禁在右领军府。皇帝想免去汉王元昌的死罪,群臣坚决反对,于是赐他在家中自尽,并赦免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子。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人都被处死。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等人因为未能进谏,都被免职为庶人。其他应当连坐的人,全部被赦免。詹事于志宁因为多次进谏,独得皇帝的慰勉。任命纥干承基为祐川府折冲都尉,封爵为平棘县公。
侯君集被逮捕后,贺兰楚石再次到朝廷告发他的罪行,皇帝召见侯君集说:“朕不想让刀笔吏侮辱你,所以亲自审问你。”侯君集起初不承认。皇帝让贺兰楚石详细陈述事情的始末,又拿出侯君集与承乾往来的证据给他看,侯君集无言以对,只得认罪。皇帝对侍臣说:“侯君集有功,朕想饶他一命,可以吗?”群臣都认为不可。皇帝于是对侯君集说:“与你永别了!”说完流下眼泪,侯君集也倒在地上;随后在市场上将他斩首。侯君集临刑前,对监刑将军说:“我侯君集竟然落到这个地步!然而我曾为陛下在藩邸效力,攻取两国,请求保全一个儿子以继承祭祀。”皇帝于是赦免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将他们流放到岭南。抄没他的家产时,发现有两个美人,从小只喝人乳而不吃其他食物。
当初,皇帝让李靖教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对皇帝说:“李靖要谋反了。”皇帝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李靖只教我一些粗浅的东西,却隐藏了精髓,因此我知道他要谋反。”皇帝问李靖,李靖回答说:“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我所教的东西,足以制服四夷,而侯君集却一定要学尽我的全部本领,这不是谋反又是什么!”江夏王道宗曾从容对皇帝说:“侯君集志向大而才智小,自负微功,耻于位居房玄龄、李靖之下,虽然担任吏部尚书,但并未满足他的志向。以臣看来,他必将作乱。”皇帝说:“侯君集的才能,哪里不能施展!朕岂会吝惜高位,只是次序未到罢了,怎能妄加猜测,生出猜疑之心呢!”等到侯君集谋反被诛,皇帝才向道宗道歉说:“果然如你所说!”
李安俨的父亲年过九十,皇帝怜悯他,赐给他奴婢以供养他。
太子承乾获罪后,魏王泰每天入宫侍奉,皇帝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也劝皇帝这样做;长孙无忌则坚决请求立晋王治为太子。皇帝对侍臣说:“昨天青雀(魏王泰的小名)投入我的怀抱说:‘臣今天才真正成为陛下的儿子,这是重生的日子。臣有一个儿子,臣死的时候,一定会为陛下杀了他,传位给晋王。’谁不爱自己的儿子,朕见他如此,非常怜惜他。”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的话大错特错。请陛下深思,不要误了大事!哪有陛下万岁之后,魏王据有天下,却肯杀自己的爱子,传位给晋王的道理!陛下之前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礼遇超过承乾,这才酿成今日的祸患。前事不远,足以作为借鉴。陛下现在要立魏王,请先安置好晋王,才能保证安全。”皇帝流泪说:“我做不到!”于是起身入宫。魏王泰担心皇帝立晋王治为太子,对晋王治说:“你与元昌关系很好,元昌现在败亡,你不担心吗?”晋王治因此忧形于色,皇帝感到奇怪,多次询问原因,晋王治才将情况告诉皇帝;皇帝怅然若失,开始后悔立魏王泰为太子的想法。皇帝责备承乾,承乾说:“臣作为太子,还有什么可求的!只是被魏王泰所图谋,时常与朝臣商议自保之策,不逞之徒便教臣做不轨之事。现在如果魏王泰为太子,那正是落入他的圈套。”
承乾被废后,皇帝驾临两仪殿,群臣都退下,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皇帝对他们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我心中实在无所依托!”说完便倒在床上,长孙无忌等人争相上前扶抱;皇帝又抽出佩刀想要自刺,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晋王治。长孙无忌等人请皇帝说出他的意愿,皇帝说:“我想立晋王为太子。”长孙无忌说:“谨奉诏命;有异议者,臣请斩之!”皇帝对晋王治说:“你舅舅已经答应你了,你应该拜谢。”晋王治于是拜谢。皇帝对长孙无忌等人说:“你们已经同意我的意见,但不知外界的议论如何?”他们回答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已久,请陛下召问百官,若有不同意见,臣等愿负万死之罪。”皇帝于是驾临太极殿,召见文武六品以上官员,对他们说:“承乾悖逆,魏王泰也凶险,都不可以立为太子。朕想从诸子中选一位继承人,谁可以胜任?你们明说。”众人都欢呼说:“晋王仁孝,应当立为太子。”皇帝很高兴,当天,魏王泰带着百余骑来到永安门;皇帝命令门司将他的随从全部挡在门外,引魏王泰进入肃章门,幽禁在北苑。丙戌日,皇帝下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驾临承天门楼,大赦天下,赐宴三日。皇帝对侍臣说:“我如果立魏王泰为太子,那么太子之位就可以通过经营得到。从今以后,太子失道,藩王窥伺的,都将被废黜,传给子孙,永远作为后世的法则。而且魏王泰若立,承乾与晋王治都将不得保全;晋王治若立,承乾与魏王泰都将无恙。”
臣司马光评论说: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绝祸乱的根源,可谓深谋远虑!
丁亥日,任命中书令杨师道为吏部尚书。当初,长广公主嫁给赵慈景,生下赵节;赵慈景死后,长广公主改嫁杨师道。杨师道与长孙无忌等人共同审理承乾的案子,暗中为赵节开脱,因此受到谴责。皇帝到长广公主的住所,公主以头撞地,哭泣着为儿子谢罪,皇帝也流泪说:“赏不避仇敌,罚不偏袒亲戚,这是天下至公之道,朕不敢违背,因此辜负了姐姐。”
己丑日,皇帝下诏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瑀为太保,李世勣为詹事,萧瑀、李世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一官职从此开始。又任命左卫大将军李大亮为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
李世勣曾得暴病,据说“须灰可治”;皇帝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为他配药。李世勣叩头出血,哭泣着谢恩。皇帝说:“这是为了社稷,不是为了你,有什么可谢的!”李世勣曾侍宴,皇帝从容对他说:“朕寻找可以托付幼孤的群臣,没有人能超过你,你过去不负李密,难道会负朕吗!”李世勣流泪辞谢,咬指出血,随后喝得大醉;皇帝脱下自己的御服盖在他身上。
癸巳日,皇帝下诏
解除魏王李泰的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职务,降爵为东莱郡王。
李泰府中与他亲近的僚属,都被流放到岭南;因为杜楚客的兄长杜如晦有功,免于死刑,废为庶人。
给事中崔仁师曾秘密请求立魏王李泰为太子,被贬为鸿胪少卿。
庚子日,规定太子见三师的礼仪:在殿门外迎接,先拜,三师回拜;每过一门都要让三师先行。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下。太子给三师写信,前后都要称名,并写上“惶恐”。
五月癸酉日,太子上表,说“承乾、李泰的衣服不过是随身的,饮食也不合口味,幽居忧愁,值得怜悯,请求下令有关部门,优待供给。”皇帝同意了。
黄门侍郎刘洎上言,认为“太子应该勤于学问,亲近师友。现在入宫侍奉,动辄超过十天半月,师保以下的人,很少有机会接见,希望稍微抑制对太子的宠爱,弘扬远大的规划,那么天下都会感到幸运!”皇帝于是命令刘洎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轮流到东宫,与太子游处谈论。
六月己卯日,朔日,发生日食。
丁亥日,太常丞邓素出使高丽回来,请求在怀远镇增加戍兵以逼迫高丽。皇帝说:“‘远方的人不服,就用文德来招抚他们’。没听说过一二百戍兵能威震远方的!”丁酉日,右仆射高士廉请求退位,皇帝同意了,他的开府仪同三司、勋封照旧,仍然同门下中书三品,知政事。
闰月辛亥日,皇帝对侍臣说:“我自从立太子以来,遇到事情就教导他,看到他吃饭,就说:‘你知道耕种的艰难,就会常有这样的饭了。’看到他骑马,就说:‘你知道马的劳逸,不竭尽其力,就会常能骑马了。’看到他乘船,就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像船。’看到他在树下休息,就说:‘木头经过绳子矫正就会直,君主听从谏言就会圣明。’”
丁巳日,诏令太子掌管左、右屯营兵马事务,大将军以下都受他指挥。
薛延陀真珠可汗派他的侄子突利设来纳币,献上五万匹马、一万头牛、一万头骆驼、十万只羊。庚申日,突利设献上食物,皇帝在相思殿大宴群臣,设十部乐,突利设再拜祝寿,赏赐丰厚。
契苾何力上言:“薛延陀不可与之联姻。”皇帝说:“我已经答应了,怎么能作为天子而食言呢!”何力回答说:“臣不是要陛下立刻断绝关系,只是希望暂且拖延此事。臣听说古代有亲迎的礼仪,如果命令夷男亲自来迎亲,即使不到京师,也应该到灵州;他一定不敢来,那么断绝关系就有名了。夷男性格刚戾,如果婚事不成,他的部下又会离心,不过一两年他必定病死,两个儿子争位,我们就可以坐收渔利了!”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征召真珠可汗亲自来迎亲,并发诏书准备到灵州与他相会。真珠大喜,准备前往灵州,他的臣子劝谏说:“如果被扣留,后悔就来不及了!”真珠说:“我听说唐天子有圣德,我能亲自去见他,死而无憾,而且漠北必定会有主人。我决心已定,不要再说了!”皇帝派了三路使者,接受他所献的牲畜。薛延陀的先天库厩,真珠调集各部,往返万里,经过沙漠,没有水草,牲畜死了一半,未能按时到达。有人议论说聘礼未备就与他们联姻,会让戎狄轻视中国,皇帝于是下诏断绝联姻,停止前往灵州,召回三路使者。
褚遂良上疏,认为:“薛延陀本来只是一个俟斤,陛下平定沙漠,万里萧条,剩下的寇贼奔波,需要有酋长,于是赐予玺书鼓纛,立为可汗。近来又降下恩典,答应与他们联姻,西告吐蕃,北谕思摩,中国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的。陛下亲临北门,接受他们的献食,群臣四夷,宴乐终日。大家都说陛下为了安定百姓,不惜牺牲一个女儿,凡是生灵,无不感怀恩德。现在一旦有了进退之意,有了改悔之心,臣为国家惋惜这种声誉;所顾及的很少,所失去的很多,嫌隙一旦产生,必定会引发边患。他们国家积蓄了被欺骗的愤怒,我们的百姓怀有负约的惭愧,恐怕这不是用来安抚远人、训诫戎士的办法。陛下君临天下十七年,用仁恩结纳万物,用信义安抚戎夷,无不欣然接受,没有力量反抗,为什么不让他们有始有终呢!龙沙以北,部落无数,中国诛杀他们,终究不能杀尽,应当用德来怀柔他们,使作恶的人在夷狄而不在中国,失信的人在他们而不在我们,那么尧、舜、禹、汤也比不上陛下远矣!”皇帝不听。
这时,群臣大多说:“国家既然答应了他们的联姻,接受了他们的聘礼,不可失信于戎狄,再生边患。”皇帝说:“你们都知道古代而不知道现在。从前汉初匈奴强大,中国弱小,所以用子女、金絮来引诱他们,这是得宜的做法。现在中国强大,戎狄弱小,用我们的一千步兵,可以击败他们的数万骑兵。薛延陀之所以匍匐叩头,唯命是从,不敢骄慢,是因为他们新立君长,杂姓不是他们的种族,想借中国的势力来威服他们罢了。他们的同罗、仆骨、回纥等十多个部落,各有数万兵力,合力攻打他们,立刻可以破灭,他们之所以不敢发动,是因为害怕我们所立的君长。现在把女儿嫁给他们,他们自恃是大国的女婿,杂姓谁敢不服!戎狄人面兽心,一旦稍有不满,必定会反咬一口为害。现在我们断绝联姻,取消礼仪,杂姓知道我们抛弃他们,不久就会瓜分他们,你们记住这一点。”
臣司马光说:孔子说可以去掉食物、去掉兵器,但不能去掉信用。唐太宗明知薛延陀不可娶,那么当初就不该答应他们的联姻;既然答应了,却又恃强弃信而断绝关系,即使灭了薛延陀,也是可耻的。王者发言出令,能不慎重吗!”
皇帝说:“盖苏文弑杀他的君主而专擅国政,实在不可容忍。以今天的兵力,取之不难,但不想劳苦百姓,我想暂且让契丹、靺鞨去骚扰他们,怎么样?”长孙无忌说:“盖苏文自知罪大,害怕大国的讨伐,必定会严设守备,陛下姑且隐忍,他得以自安,必定会更加骄惰,愈发肆无忌惮,然后再讨伐他,也不晚。”皇帝说:“好!”戊辰日,下诏封高丽王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派使者持节册命。
丙子日,将东莱王李泰迁为顺阳王。
当初,太子承乾失德,皇帝秘密对中书侍郎兼左庶子杜正伦说:“我儿子的脚疾还可以忍受,但他疏远贤良,亲近小人,你可以观察他。如果实在不可教导,就来告诉我。”杜正伦多次劝谏,太子不听,于是把皇帝的话告诉了太子。太子上表报告皇帝,皇帝责备杜正伦泄露机密,杜正伦回答说:“臣用这话来恐吓他,希望他能改过向善。”皇帝大怒,将杜正伦贬为穀州刺史。等到承乾失败,秋七月辛卯日,又将杜正伦贬为交州都督。
当初,魏征曾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有宰相之才,请求任命侯君集为仆射,并且说:“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应委任侯君集专管。”皇帝因为侯君集好夸诞
不用。等到正伦因罪被贬,君集因谋反被杀,皇上开始怀疑魏征结党。又有人说魏征自己记录前后谏言给起居郎褚遂良看,皇上更加不高兴,于是罢免了叔玉的官职,并推倒了他所撰写的碑文。
起初,皇上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载的内容,都不让君主看到,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史官不虚美,不隐恶,如果君主看到必然会发怒,所以不敢献上。”皇上说:“我的心思与前代帝王不同。我想亲自看看国史,了解过去的错误,作为以后的警戒,你可以整理好给我看。”谏议大夫硃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身,行为无过,史官所记述的,都是尽善尽美。陛下独自阅览《起居注》,对事情没有影响,但如果用这种方法传给子孙,我担心曾、玄之后的人未必聪明,可能会掩饰错误,护短,史官必然免不了刑罚。这样一来,大家都会迎合旨意,保全自己,远离祸害,千年之后,还有什么可信的呢!所以前代不让人主看史书,就是这个原因。”皇上不听。房玄龄于是与给事中许敬宗等人删改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日,书成,献上。皇上看到书中关于六月四日的事情,言辞多有隐晦,对房玄龄说:“从前周公诛杀管叔、蔡叔以安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我所做的,也类似于此,史官何必忌讳!”随即命令删去浮夸之词,直接记录事实。
八月,庚戌日,任命洛州都督张亮为刑部尚书,参预朝政;任命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李大亮身兼三职,宿卫两宫,恭敬节俭,忠诚谨慎,每次值夜,必定坐着睡到天亮。房玄龄非常器重他,常常称赞李大亮有王陵、周勃的节操,可以担当大任。
起初,李大亮担任庞王兵曹,被李密俘虏,同辈都死了,贼帅张弼见到他后释放了他,于是与他结交。等到李大亮显贵,寻找张弼,想要报答他的恩德,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李大亮在路上遇到他并认出了他,抱着张弼哭泣,多次推让家产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李大亮向皇上请求,希望将自己的官爵全部授予张弼,皇上因此提拔张弼为中郎将。当时的人都称赞李大亮不负恩德,而张弼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九月,庚辰日,新罗派遣使者说百济攻占了他们四十多座城池,又与高丽联合,企图断绝新罗入朝的道路,请求派兵救援。皇上命令司农丞相里玄奖带着玺书赐给高丽说:“新罗归附国家,朝贡不断,你与百济各自应当停止战争;如果再攻打新罗,明年我将发兵攻打你的国家!”
癸未日,将承乾迁到黔州。甲午日,将顺阳王泰迁到均州。皇上说:“父子之情,出于自然。我现在与泰生离,心里怎么好受!但我是天下的君主,只要百姓安宁,私情也可以割舍。”又将泰所上的表给近臣看,说:“泰确实是俊才,我心里念着他,你们都知道;但为了社稷的缘故,不得不以义断之,让他住在外面,也是为了两全其美。”
在此之前,各州的长官或上佐每年年初亲自带着贡物进京,称为朝集使,也称为考使;京城没有官邸,大多租房子与商人杂居。皇上开始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们建造官邸。
冬,十一月,己卯日,皇上在圜丘举行祭祀。
起初,皇上与隐太子、巢剌王有矛盾,密明公赠司空封德彝暗中持两端。杨文幹之乱时,太上皇想废掉隐太子而立皇上,封德彝坚决谏阻而停止。这件事非常隐秘,皇上不知道,封德彝死后才知道。壬辰日,治书侍御史唐临开始追查此事,请求罢免封德彝的官职和爵位。皇上命令百官讨论,尚书唐俭等人建议:“封德彝的罪行在死后暴露,恩情在生前结下,所担任的官职,不可追夺,请求降赠改谥。”诏令罢免他的赠官,改谥号为缪,削去所食的实封。
敕令选拔良家女子充实东宫;癸巳日,太子派遣左庶子于志宁辞谢。皇上说:“我不想让子孙生于微贱。现在既然辞谢,应当听从他的意愿。”皇上怀疑太子仁弱,私下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雉权,雉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社稷,怎么办!吴王恪英明果断像我,我想立他,怎么样?”长孙无忌坚决反对,认为不可。皇上说:“你是因为恪不是你的外甥吗?”长孙无忌说:“太子仁厚,真是守文良主;储君之位非常重要,怎能多次更换?希望陛下深思。”皇上于是作罢。十二月,壬子日,皇上对吴王恪说:“父子虽然至亲,但如果有罪,天下的法律不可偏私。汉朝已经立了昭帝,燕王旦不服,暗中图谋不轨,霍光写信诛杀了他。作为人臣,不可不戒!”
庚申日,皇上驾临骊山温泉;庚午日,返回宫中。
贞观十八年甲辰,公元六四四年
春,正月,乙未日,皇上驾临钟官城;庚子日,驾临鄠县;壬寅日,驾临骊山温泉。
相里玄奖到达平壤,莫离支已经率兵攻打新罗,攻破了两座城池,高丽王派人召他回来。相里玄奖劝他不要攻打新罗,莫离支说:“从前隋朝入侵,新罗乘机侵占了我五百里土地,除非归还我侵占的土地,否则战争不会停止。”相里玄奖说:“过去的事情,怎能再追究!至于辽东各城,本来都是中国的郡县,中国尚且不提,高丽怎能一定要索回故土!”莫离支最终不听。
二月,乙巳朔日,相里玄奖返回,并报告了情况。皇上说:“盖苏文弑杀他的君主,杀害他的大臣,残害他的百姓,现在又违背我的诏命,侵略邻国,不能不讨伐。”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指挥则中原安定,顾盼则四夷臣服,威望极大。现在却要渡海远征小夷,如果按期取胜,还可以。万一失败,损害威望,再兴兵讨伐,则安危难测。”李世勣说:“之前薛延陀入侵,陛下想发兵彻底讨伐,魏征谏阻而停止,导致现在成为祸患。如果当时采用陛下的策略,北方边境早已安定。”皇上说:“是的。这确实是魏征的失误,我后来后悔但没有说出来,怕堵塞良谋。”
皇上想亲自征讨高丽,褚遂良上疏,认为:“天下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两京是心腹;州县是四肢;四夷是身外之物。高丽罪大,确实应当讨伐,但只需派二、三位猛将率领四五万军队,凭借陛下的威灵,取之如反掌。现在太子刚立,年纪尚幼,其余的藩王,陛下都知道,一旦放弃坚固的防御,越过辽海的险阻,以天下之君的身份,轻率远征,这是臣非常担忧的。”皇上不听。当时群臣大多谏阻征讨高丽,皇上说:“八尧、九舜,不能在冬天种地,农夫、童子,春天种地就能生长,是因为时机合适。天有其时,人有其功。盖苏文欺凌君主,虐待百姓,百姓翘首以待救援,这正是高丽灭亡的时机。议论纷纷,只是看不到这一点。”
己酉日,皇上驾临灵口;乙卯日,返回宫中。
三月,辛卯日,任命左卫将军薛万彻为石卫大将军。皇上曾对侍臣说:“于今
名将中,只有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李世勣、李道宗不能取得大胜,也不会大败,薛万彻则非大胜即大败。
夏季,四月,皇帝驾临两仪殿,皇太子侍奉在侧。皇帝对群臣说:“太子的性格和行为,外人是否也有所耳闻?”司徒长孙无忌说:“太子虽然不出宫门,但天下无不钦佩仰慕他的圣德。”皇帝说:“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治儿从小宽厚,谚语说:‘生个儿子像狼,还怕他像羊。’希望他稍微长大一些,自然会有所不同。”长孙无忌回答说:“陛下神武,是拨乱反正的才能,太子仁恕,实为守文之德;虽然志向不同,但各得其所,这正是皇天保佑大唐、造福苍生的原因。
辛亥日,皇帝驾临九成宫。壬子日,到达太平宫,对侍臣说:“臣子中顺从旨意的人多,敢于犯颜直谏的人少,如今我想亲自听听自己的过失,诸位请直言不讳。”长孙无忌等人都说:“陛下没有过失。”刘洎说:“近来有人上书不合陛下的心意,陛下都当面严厉责问,使得他们无不惭愧恐惧而退下,这恐怕不是广开言路的做法。”马周说:“陛下近来赏罚,稍微因喜怒而有所偏颇,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过失。”皇帝都接受了这些意见。
皇帝喜好文学且辩才敏捷,群臣进言时,皇帝常常引用古今事例来反驳,许多人无法应对。刘洎上书劝谏说:“帝王与普通人,圣哲与庸愚,上下悬殊,无法比拟。因此,以极愚之人面对至圣之君,以极卑之人面对至尊之君,即使想要自强,也是不可能的。陛下虽然降下恩旨,假以慈颜,凝神倾听臣下的言论,虚心接纳他们的建议,但臣下仍然不敢畅所欲言;何况陛下动辄以神机妙算、天纵辩才,用华丽的辞藻来反驳他们的道理,引用古事来排斥他们的建议,这让普通人如何应对!况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虽然起初不觉,但日后必然成为负担。陛下应当为社稷自爱,怎能因喜好辩论而自伤呢!像秦始皇那样强辩,因自矜而失去人心;魏文帝虽有宏才,却因虚言而失去众望。这些都是才辩之累,显而易见。”皇帝用飞白书回答说:“没有思考就无法治理天下,没有言辞就无法表达思考,近来因谈论过多,导致烦琐,轻物骄人,恐怕由此而生,形神心气,并非因此劳累。如今听到忠言,我虚心改正。”己未日,皇帝到达显仁宫。
皇帝准备征讨高丽,秋季,七月,辛卯日,下令将作大监阎立德等人前往洪、饶、江三州,建造四百艘船以运输军粮。甲午日,下诏派遣营州都督张俭等人率领幽、营二都督的军队及契丹、奚、靺鞨先攻打辽东以观察形势。任命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民部侍郎崔仁师为副使,河北各州都受韦挺节制,允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处理事务。又命令太仆卿萧锐将河南各州的粮食运入海中。萧锐是萧瑀的儿子。
八月,壬子日,皇帝对司徒长孙无忌等人说:“人若不自知自己的过失,你们可以为朕明确指出。”长孙无忌等人回答说:“陛下武功文德,臣等顺从尚且不及,又有什么过失可言!”皇帝说:“朕问你们关于朕的过失,你们却曲意奉承,朕想当面指出你们的得失,以便互相警戒并改正,如何?”众人都拜谢。皇帝说:“长孙无忌善于避嫌,应对事务敏捷,决断事理,古人也不过如此;但统领军队作战,并非他的长处。高士廉涉猎古今,必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欠缺的是骨鲠规谏。唐俭言辞辩捷,善于和解人;侍奉朕三十年,却从未进言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过失;但性情怯懦,缓急之时不可依靠。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持论常据经典,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但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近来任用他,多能称意。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
甲子日,皇帝返回京师。
丁卯日,任命散骑常侍刘洎为侍中,行中书侍郎岑文本为中书令,太子左庶子中书侍郎马周守中书令。
岑文本接受任命后,回到家中,面带忧色。母亲问他原因,岑文本说:“我既无勋劳,又非旧臣,却滥受宠荣,位高责重,因此忧惧。”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岑文本说:“今天只接受吊唁,不接受祝贺。”
岑文本的弟弟岑文昭担任校书郎,喜欢结交宾客,皇帝听说后不悦;曾从容对岑文本说:“你弟弟过于结交宾客,恐怕会连累你;朕想将他调任外官,如何?”岑文本哭泣说:“臣弟自幼丧父,老母特别钟爱他,从未让他离开身边。如今若调任外官,母亲必定忧愁憔悴,倘若失去这个弟弟,也就失去了老母。”于是呜咽哭泣。皇帝怜悯他的心意,便不再调任岑文昭,只是召见他严加告诫,岑文昭最终也没有过失。九月,任命谏议大夫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
焉耆背叛西突厥,西突厥大臣屈利啜为其弟娶焉耆王的女儿,因此焉耆的朝贡多有缺失;安西都护郭孝恪请求讨伐焉耆。皇帝下诏任命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率领三千步骑兵从银山道出击。焉耆王的弟弟颉鼻兄弟三人来到西州,郭孝恪以颉鼻的弟弟栗婆准为向导。焉耆城四面环水,依仗险要而不设防,郭孝恪倍道兼行,夜晚到达城下,命令将士浮水渡河,天亮时登上城墙,擒获焉耆王突骑支,斩获七千首级,留下栗婆准代理国事而返回。郭孝恪离开三天后,屈利啜率兵救援焉耆,未能赶上,便擒获栗婆准,率领五千精锐骑兵追击郭孝恪至银山,郭孝恪回击,击败敌军,追击数十里。
辛卯日,皇帝对侍臣说:“郭孝恪近日上奏称八月十一日前往攻打焉耆,二十日应到达,必定在二十二日攻破焉耆。朕计算其路程,使者今日应当到了!”话未说完,驿骑便到了。
西突厥处那啜派其吐屯代理焉耆事务,遣使入贡。皇帝责备他说:“我发兵攻下焉耆,你是什么人,竟敢占据它!”吐屯恐惧,返回本国。焉耆立栗婆准的从父兄薛婆阿那支为王,仍依附于处那啜。
乙未日,鸿胪寺上奏:“高丽莫离支进贡白金。”褚遂良说:“莫离支弑杀其君,九夷所不容,如今我们即将讨伐他,却接受他的贡金,这就像接受郜鼎一样,臣认为不可接受。”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皇帝对高丽使者说:“你们都是侍奉高武的人,有官爵。莫离支弑君,你们不能复仇,如今反而为他游说以欺骗大国,罪过何其大!”于是将使者全部交给大理寺处理。
冬季,十月,辛丑朔日,发生日食。
甲寅日,皇帝车驾前往洛阳,任命房玄龄留守京师,右卫大将军、工部尚书李大亮为副手。
郭孝恪将焉耆王突骑支及其妻子锁押至行在,皇帝下令赦免他们。丁巳日,皇帝对太子说:“焉耆王不求贤臣辅佐,不用忠臣谋略,自取灭亡,束手就擒,漂摇万里;
官员们请求赏赐,只愿效死在辽东!”皇帝不允许。
皇帝即将出发,太子悲伤哭泣了几天,皇帝说:“现在留你镇守,辅佐以贤才,希望让天下人认识你的风采。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选拔贤能,罢免不肖,奖赏善行,惩罚恶行,公正无私,你应当努力做到这些,悲伤哭泣有什么用!”命令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与刘洎、马周、少詹事张行成、右庶子高季辅共同掌管机要事务,辅佐太子。长孙无忌、岑文本与吏部尚书杨师道随行。壬辰日,皇帝的车驾从定州出发,亲自佩戴弓箭,亲手将雨衣系在马鞍后。命令长孙无忌代理侍中,杨师道代理中书令。
李世勣的军队从柳城出发,大张旗鼓,假装要攻打怀远镇,实际上秘密向北进军甬道,出其不意地攻击高丽。夏季,四月,戊戌朔日,李世勣从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高丽大为震惊,城邑都紧闭城门自守。壬寅日,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道宗率领数千士兵到达新城,折冲都尉曹三良带领十多名骑兵直逼城门,城中惊慌失措,无人敢出城。营州都督张俭率领胡兵作为前锋,渡过辽水,进攻建安城,击败高丽军队,斩首数千级。太子邀请高士廉同榻议事,又命令为高士廉另设案几,高士廉坚决推辞。
丁未日,皇帝的车驾从幽州出发。皇帝将军中的物资、器械、文书全部交给岑文本处理,岑文本日夜辛勤工作,亲自调配,筹算、笔不离手,精神耗尽,言行举止与平日大不相同。皇帝看到后感到担忧,对左右说:“岑文本与我同行,恐怕不能与我一同返回。”当天,岑文本突发急病去世。当晚,皇帝听到严鼓声,说:“岑文本去世,我不忍心听到鼓声,命令撤去。”当时右庶子许敬宗在定州,与高士廉等人共同掌管机要事务,岑文本去世后,皇帝召见许敬宗,任命他为检校中书侍郎。
壬子日,李世勣、江夏王道宗攻打高丽的盖牟城。丁巳日,皇帝的车驾到达北平。癸亥日,李世勣等人攻下盖牟城,俘虏二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
张亮率领水军从东莱渡海,袭击卑沙城,该城四面悬崖峭壁,只有西门可以攀登。程名振带领士兵夜间到达,副总管王大度率先登城,五月,己巳日,攻下该城,俘虏男女八千多人。分派总管丘孝忠等人在鸭绿江炫耀兵力。
李世勣进军到辽东城下。庚午日,皇帝的车驾到达辽泽,泥泞二百多里,人马无法通行,将作大匠阎立德铺设土桥,军队得以顺利通过。壬申日,渡过辽泽东进。乙亥日,高丽派出四万步骑兵救援辽东,江夏王道宗率领四千骑兵迎击,军中众人都认为敌众我寡,不如深挖壕沟,高筑壁垒,等待皇帝的车驾到来。道宗说:“敌人依仗人多,轻视我们,远道而来,疲惫不堪,攻击他们必定能取胜。而且我们作为前军,应当清理道路等待皇帝的车驾,怎么能把敌人留给皇帝呢!”李世勣同意他的看法。果毅都尉马文举说:“不遇到强敌,怎么能显示壮士的英勇!”策马冲向敌人,所向披靡,军心逐渐安定。双方交战,行军总管张君乂撤退,唐军不利,道宗收拢散兵,登高瞭望,看到高丽军队阵型混乱,便带领数十名骁勇骑兵冲锋,左右突击;李世勣率兵支援,高丽军队大败,斩首一千多人。
丁丑日,皇帝的车驾渡过辽水,撤去桥梁,以坚定士兵的决心,驻扎在马首山,慰劳赏赐江夏王道宗,破格提拔马文举为中郎将,斩杀张君乂。皇帝亲自带领数百骑兵到辽东城下,看到士兵们背负泥土填平壕沟,皇帝分担其中最重的部分,在马上拿着,随从官员争相背负泥土送到城下。李世勣攻打辽东城,昼夜不停,十二天后,皇帝带领精兵与他会合,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鼓噪声震天动地。甲申日,南风猛烈,皇帝派遣精锐士兵登上冲竿顶端,点燃西南楼,火势蔓延到城中,随即指挥将士登城,高丽军队奋力抵抗但无法抵挡,最终攻克城池,斩杀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士兵,男女四万人,将该城设为辽州。
乙未日,进军白岩城。丙申日,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弩箭射中,皇帝亲自为他吮吸伤口;将士们听说后,无不感动。乌骨城派出一万多士兵支援白岩城,将军契苾何力率领八百精锐骑兵迎击,何力挺身冲入敌阵,长矛刺中他的腰部;尚辇奉御薛万备单骑前往救援,将何力从万军之中救出。何力更加愤怒,包扎伤口继续战斗,随从骑兵奋勇杀敌,最终击败高丽军队,追击数十里,斩首一千多人,直到天黑才停止。薛万备是薛万彻的弟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三-注解
昭阳单阏: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昭阳为天干,单阏为地支,用于纪年。
旃蒙大荒落: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旃蒙为天干,大荒落为地支,用于纪年。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尊号,体现其文治武功和孝道。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
承基上变:指太子承乾的部下承基向皇帝告发太子谋反。
长孙无忌:唐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的亲信大臣,曾任司徒,参与制定多项重要政策。
房玄龄: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太宗的重要谋臣。
萧瑀:唐朝政治家,唐太宗的重要谋士。
李世勣:唐朝著名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对唐朝的扩张和稳定有重要贡献。
大理、中书、门下:唐朝的三省,分别负责司法、行政和决策。
通事舍人来济:唐朝官员,负责传达皇帝旨意。
汉王元昌:唐太宗的弟弟,因参与太子承乾的谋反被赐死。
侯君集:唐朝将领,曾任仆射。
李安俨:唐朝官员,因参与太子承乾的谋反被处死。
赵节:唐朝官员,因参与太子承乾的谋反被处死。
杜荷:唐朝官员,因参与太子承乾的谋反被处死。
左庶子张玄素:唐朝官员,因未能劝谏太子承乾被免职。
右庶子赵弘智:唐朝官员,因未能劝谏太子承乾被免职。
令狐德棻:唐朝官员,因未能劝谏太子承乾被免职。
詹事于志宁:唐朝官员,因多次劝谏太子承乾而受到表彰。
纥干承基:太子承乾的部下,因告发太子谋反而被封赏。
贺兰楚石:唐朝官员,因告发侯君集谋反而受到重用。
李靖:唐朝名将,唐太宗的重要将领。
江夏王道宗:唐朝宗室,曾任辽东道副大总管,参与对高丽的战争。
魏王泰: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原名李泰,封为魏王。
晋王治:唐太宗的儿子,后成为唐高宗。
岑文本:唐朝官员,曾任吏部尚书,负责军中的后勤和文书工作。
刘洎:唐朝大臣,以直言敢谏著称,曾多次上书劝谏唐太宗。
褚遂良:唐朝大臣,以文学和忠诚著称,曾任黄门侍郎,参与朝政。
杨师道:唐朝官员,曾任吏部尚书。
长广公主:唐太宗的妹妹,嫁给了赵慈景和杨师道。
李大亮:唐朝官员,曾任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工部尚书。
马周:唐朝大臣,以文学和辩才闻名,曾任中书令,深得唐太宗信任。
苏勖:唐朝官员,曾任吏部侍郎。
高季辅:唐朝官员,曾任中书舍人。
张行成:唐朝官员,曾任刑部侍郎。
雍州牧: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雍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相州都督:古代官职,负责相州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左武侯大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警卫和军事事务。
东莱郡王:古代爵位,东莱是地名,郡王是爵位的一种。
岭表:古代地理名词,指岭南地区,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
杜楚客:唐朝官员,杜如晦的弟弟。
崔仁师:唐朝官员,曾任给事中。
鸿胪少卿: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礼仪事务。
三师:古代指太师、太傅、太保,是皇帝的老师。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和传达命令。
太常丞:古代官职,负责宗庙祭祀和礼仪事务。
邓素:唐朝官员,曾任太常丞。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与唐朝有过多次战争和外交交往。
怀远镇: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
高士廉:唐朝初年的重要官员,曾任太子太傅,辅佐太子处理政务。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职,相当于三公之一的荣誉职位,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大臣。
勋封:古代对功臣的封赏。
门下中书三品: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和传达命令。
薛延陀: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与突厥、唐朝等势力争夺草原霸权。
真珠可汗:薛延陀的首领。
突利设:薛延陀的贵族。
契苾何力:唐朝将领,以勇猛著称,曾多次在高丽战争中立下战功。
盖苏文:高丽国的权臣,曾弑杀高丽王。
杜正伦:唐朝官员,曾任中书侍郎。
正伦:指唐朝官员,因罪被贬黜。
君集:指唐朝官员,因谋反被诛杀。
起居郎:古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生活和言行。
硃子奢:唐朝谏议大夫,以直言进谏著称。
张亮:唐朝将领,曾率舟师渡海袭击高丽的卑沙城。
庞王兵曹:指李大亮在庞王麾下担任的官职。
李密: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
张弼:李大亮的恩人,曾任将作丞。
新罗: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
百济: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
相里玄奖:唐朝官员,曾任司农丞相。
莫离支:高丽国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魏征:唐朝著名政治家,以直言进谏著称。
薛万彻:唐朝将领,曾任左卫将军、石卫大将军。
世勣:指唐朝名将李世勣,以勇猛善战著称,曾参与平定隋末民变,为唐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道宗:指唐朝名将李道宗,李世勣的弟弟,同样以军事才能闻名,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万彻:指唐朝名将薛万彻,以勇猛著称,曾在多次战役中立下战功,但也因性格刚烈而屡遭挫折。
两仪殿:唐朝皇宫中的一座重要殿堂,常用于皇帝与群臣议事或举行重要仪式。
九成宫:唐朝皇帝的行宫之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是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太平宫:唐朝皇宫中的一座宫殿,常用于皇帝与侍臣讨论政事。
焉耆: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唐朝时期曾与西突厥有密切联系。
西突厥:古代中亚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唐朝时期与中原王朝有多次军事冲突和外交往来。
郭孝恪:唐朝将领,曾任安西都护,负责西域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以勇猛善战著称。
渑池之天池:渑池,古地名,今河南省渑池县。天池,指渑池附近的一个湖泊,古代常为帝王游猎之地。
辽东:指中国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多个朝代与高句丽、辽、金等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辽水:即今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辽东地区的重要河流。
洺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永年县。
程名振:唐代将领,以善用兵著称。
右骁卫将军:唐代禁军将领之一,负责宫廷守卫。
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唐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某一地区的军事行动。
莱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莱州市。
幽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
安萝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今河北省一带。
突厥: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建立强大的突厥汗国。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45年。
韦挺:唐代官员,曾任将作少监。
尉迟敬德:唐代著名将领,曾参与玄武门之变,支持李世民登基。
比干:商朝末年忠臣,因谏纣王而被杀,后世尊为忠臣典范。
太子太傅: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教育和辅佐,是太子的重要顾问。
许敬宗:唐朝官员,曾任中书侍郎,参与朝政决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三-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承乾谋反事件的全过程,展现了唐太宗在处理皇位继承问题上的复杂心理和决策过程。
首先,文本通过详细的叙述,揭示了太子承乾谋反的背景和经过。承乾作为太子,本应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由于其行为失德,最终导致谋反事件的发生。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唐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复杂性,也揭示了权力斗争在皇室内部的激烈程度。
其次,文本通过唐太宗与群臣的对话,展现了唐太宗在处理这一事件时的矛盾心理。唐太宗一方面希望保全承乾的性命,体现了他作为父亲的慈爱;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依法处置承乾,以维护朝廷的稳定。这种矛盾心理在唐太宗与群臣的对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此外,文本还通过唐太宗与魏王泰、晋王治的互动,揭示了唐太宗在选择继承人时的慎重态度。唐太宗在立储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反映了他对皇位继承问题的深刻思考。最终,唐太宗选择了晋王治作为太子,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也为唐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最后,文本通过唐太宗与李世勣的互动,展现了唐太宗对功臣的信任和关怀。唐太宗亲自为李世勣剪须和药,体现了他对功臣的深厚感情。这种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关怀,是唐朝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详细记载了太子承乾谋反事件的全过程,还通过唐太宗与群臣、皇子、功臣的互动,展现了唐太宗在处理皇位继承问题上的复杂心理和决策过程。这一事件不仅对唐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宫廷内部事务中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首先,唐太宗对魏王泰的处置显示了他对皇子的严格要求和对国家稳定的重视。魏王泰被降爵为东莱郡王,其亲信被迁往岭南,这表明唐太宗对皇子的权力和影响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防止皇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影响国家的稳定。
其次,唐太宗对太子的教育也非常重视。他不仅亲自教导太子,还命令大臣们与太子游处谈论,以确保太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指导。这种对太子教育的重视,反映了唐太宗对皇位继承和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
在处理与薛延陀的关系上,唐太宗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手腕。他最初同意与薛延陀联姻,但在发现薛延陀的不可靠后,果断地断绝了关系。这种灵活的外交策略,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争和损失。
此外,唐太宗在处理高丽问题上也表现出了谨慎和智慧。他听取了长孙无忌的建议,暂时不对高丽采取军事行动,而是通过外交手段来削弱高丽的实力。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战争的消耗,还为未来的行动留下了余地。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展示了唐太宗在处理国家事务中的智慧和决断力。他不仅重视皇子的教育和国家的稳定,还善于运用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利益。这些决策和行动,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决策,反映了唐朝初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首先,文中提到唐太宗对史官的态度,显示了他对历史的重视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他要求史官直书其事,不隐恶不虚美,体现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胸怀和责任感。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是唐太宗能够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文中记载了唐太宗对李大亮的赞赏和提拔,反映了唐太宗对忠臣的重视和对人才的赏识。李大亮不仅身居三职,宿卫两宫,而且恭俭忠谨,深受房玄龄的器重。这种对忠臣的重视和对人才的赏识,是唐太宗能够建立强大国家的重要保障。
再次,文中提到唐太宗对新罗的援助和对高丽的警告,反映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和对周边国家的保护责任。唐太宗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威慑,维护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体现了唐朝作为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最后,文中记载了唐太宗对太子和吴王恪的态度,反映了他对皇位继承问题的慎重和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唐太宗虽然对太子仁弱有所疑虑,但在长孙无忌的劝谏下,最终决定不轻易更换太子,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社稷的负责态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太宗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决策,还反映了唐朝初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这段文本出自《资治通鉴》,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和言论。文本通过对话和叙述,展现了唐太宗的政治智慧、军事策略以及对臣下的信任与批评。
首先,文本开篇提到唐太宗对三位名将的评价,反映了唐太宗对将领的严格要求和对军事成败的深刻认识。李世勣、李道宗和薛万彻都是唐朝初年的重要将领,他们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荣辱,更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危。唐太宗对他们的评价,体现了他对将领的期望和对军事策略的深思熟虑。
其次,文本中多次提到唐太宗与群臣的对话,尤其是他对太子和臣下的批评与自我反省。唐太宗在讨论太子性格时,表现出对继承人的期望与担忧,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父亲的慈爱。他对臣下的直言不讳,尤其是对长孙无忌、刘洎等人的评价,反映了他对臣下的严格要求和对政治清明的追求。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唐太宗对高丽和焉耆的军事行动,展现了他对外交和军事的敏锐洞察力。他对高丽使者的严厉斥责,表明了他对弑君行为的深恶痛绝,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对焉耆的军事行动,则展示了唐朝在西域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和军事能力。
最后,文本通过唐太宗与臣下的对话,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明君的智慧与胸怀。他不仅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还能够自我反省,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这种开明的政治态度,使得唐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强盛。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唐太宗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还通过对话和叙述,展现了唐太宗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以及对臣下的严格要求。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九年(645年)东征高丽的一系列事件,展现了唐太宗的政治智慧、军事策略以及对臣下的态度。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唐太宗在处理内外事务时的果断与深思熟虑。
首先,唐太宗在征讨高丽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对军事策略的深刻理解。他听取了前宜州刺史郑元璹的建议,认识到辽东道远、粮运艰阻的困难,但仍然坚持东征,表明他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此外,他对程名振的赞赏和提拔,显示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名振在面对皇帝的责难时,从容不迫,言辞清晰,唐太宗因此感叹其为“奇士”,并立即任命他为右骁卫将军。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唐太宗对人才的赏识,也反映了他对臣下品格的重视。
其次,唐太宗在处理突厥问题时,展现了他对夷狄的宽容与智慧。他拒绝了群臣的建议,坚持将突厥安置在河南地区,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这种宽容的态度与隋炀帝的残暴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唐太宗以德服人的治国理念。他通过收服突厥,不仅稳定了北方边境,还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此外,文本中还展现了唐太宗对民生的关注。他在东征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劳役和赋税,强调“所过营顿,无为劳费”。这种体恤民情的态度,使得百姓对东征的支持度大大提高,甚至有许多人自愿从军。这种民心所向的局面,与隋炀帝时期百姓断手足以避征役的惨状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最后,唐太宗在对待告密者的态度上,也展现了他的果断与威严。当他得知房玄龄未能自信处理告密者时,立即下令腰斩告密者,并责备房玄龄。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朝廷的权威,也警示了其他官员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应有的果断与自信。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了唐太宗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以及对臣下和百姓的关怀。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唐朝初年的军事扩张和政治运作。文本通过详细的叙述,描绘了唐太宗在辽东战役中的决策过程、将领的英勇表现以及军队的战术运用。
首先,文本突出了唐太宗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他在出征前对太子的嘱咐,体现了对继承人的期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唐太宗强调‘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这不仅是对太子的教诲,也是对整个朝廷的治国理念的体现。
其次,文本通过李世勣、江夏王道宗等将领的军事行动,展示了唐朝军队的高效指挥和强大战斗力。李世勣的‘多张形势,若出怀远镇者,而潜师北趣甬道,出高丽不意’的战术,体现了唐朝将领的智谋和应变能力。江夏王道宗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尤其是他面对众寡悬殊时的果断决策,彰显了唐朝将领的胆识和责任感。
此外,文本还通过岑文本的勤勉工作和许敬宗的机要处理,展现了唐朝官员的忠诚和才干。岑文本‘凤夜勤力,躬自料配,筹、笔不去手’,最终因过度劳累而病逝,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敬佩。许敬宗在岑文本去世后被召入朝,继续处理机要事务,显示了唐朝朝廷的运转效率和人才储备。
最后,文本通过契苾何力的英勇事迹,进一步突出了唐朝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契苾何力在战斗中负伤,仍坚持战斗,最终击退高丽军队,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唐朝军队能够在多次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太宗亲征高丽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节描写,展现了唐朝初年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风貌。文本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事件过程的描述,传递了忠诚、勇敢、智慧和责任感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