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兵道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兵道-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兵道-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道理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用兵的道理没有比统一指挥更重要的了,统一指挥意味着能够单独行动而不受约束。黄帝说过:‘统一指挥是接近于道的,几乎等同于神明。’运用它在于时机,表现在气势上,成功在于君主的决策。因此,圣明的君王把兵看作是凶器,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它。现在商王只知道保持现状而不知道灭亡的危险,只知道享乐而不知道灾祸,实际上存在的并不是真正的存在,关键在于是否考虑到了灭亡的可能性;快乐的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关键在于是否考虑到了灾祸。现在君王已经考虑到了根源,难道还会担心流弊吗?’

武王说:‘两军相遇,对方不能来,我们也不能去,双方都设置了坚固的防御,不敢轻易发动攻击,我想偷袭,但又没有占到便宜,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外面看似混乱而内部实则整齐,表面上显得饥饿而实际上食物充足,内部精锐而外表迟钝,时而合时而分,时而聚时而散,暗中策划,秘密行动,堆高壁垒,隐藏锋芒。士兵们安静得像没有声音一样,敌人不知道我们的防御在哪里。如果想让敌人向西,就偷袭他们的东边。’

武王说:‘如果敌人知道了我们的情况,了解了我们的计划,我们该怎么办?’太公说:‘用兵取胜的方法,就是秘密地观察敌人的行动时机,并迅速利用他们的弱点,然后再迅速打击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兵道-注解

兵道:兵道指的是用兵之道,即战争的策略和艺术,包括军事思想、战术运用、战争心理等方面。

太公:太公即姜太公,名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著有《六韬》等兵书,被尊为兵圣。

一:这里的‘一’指的是统一指挥、集中力量,强调在战争中保持统一和协调。

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具有很高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道:道在这里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

机:机指的是军事行动中的关键时机和策略。

势:势指的是军事行动中的态势,包括地形、兵力对比等。

君:君指的是君主或统帅,强调在战争中君主的决策和指挥作用。

凶器:凶器指的是危险的武器或工具,这里用来比喻战争本身具有毁灭性。

存:存指的是存在,这里指国家的存续。

亡:亡指的是灭亡,这里指国家的衰败。

乐:乐指的是快乐,这里指享乐。

殃:殃指的是灾祸,这里指因享乐而带来的祸害。

虑:虑指的是考虑,这里指预见和防范。

流:流指的是结果,这里指战争带来的后果。

袭:袭指的是突然袭击,这里指采取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

士:士指的是士兵,这里泛指军队。

寂若无声:寂若无声形容军队行动安静无声,不引起敌人的注意。

情:情指的是情况,这里指敌人的真实情况。

谋:谋指的是计谋,这里指敌人的计划和策略。

兵胜之术:兵胜之术指的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方法和技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兵道-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此句开篇,武王向太公请教兵道之理,体现了武王对军事策略的重视。‘兵道’一词,概括了军事行动的规律和原则,是对战争规律的探索。太公的回答,‘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强调了统一指挥、独立行动的重要性。‘一’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种战略思想,即集中力量、统一指挥,以达到军事行动的最高效率。

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

此句引用了黄帝的话,进一步阐释了‘一’的内涵。‘阶于道’意味着遵循自然规律,‘几于神’则表示达到了近乎神秘、不可预测的境界。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战争不仅是对力量的较量,也是对自然规律和天时地利人和的运用。

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

此句讲述了兵道的运用之道。‘机’指时机,‘势’指形势,‘君’指君主。兵道的运用需要抓住时机,利用形势,最终取决于君主的决策。这强调了军事行动中时机、形势和领导力的重要性。

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此句表达了古代圣王对战争的态度。将兵称为‘凶器’,表明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这种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念,即战争应以仁为本,尽量避免。

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

此句批评了商王的短视,认为商王只看到眼前的存在和快乐,却忽视了潜在的危险和灾难。‘存者非存’和‘乐者非乐’强调了预见未来、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此句是对武王的安慰和鼓励,表明只要武王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那么对于问题的后续发展就不会感到忧虑。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整体观念,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问题的根源。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武王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军事问题,即在两军对峙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取得胜利。太公的回答,‘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提供了一系列的策略,包括迷惑敌人、保持内部稳定、隐藏实力、制造假象等,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智谋和策略。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武王进一步询问,如果敌人已经了解了我们的情况和计划,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太公的回答,‘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强调了在敌我双方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弱点,迅速抓住机会,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这是古代军事思想中关于情报战和机动战的体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兵道》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7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