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六守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六守-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

‘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

‘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

‘六守何也?’

太公曰:

‘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

‘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

‘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

‘敢问三宝?’

太公曰:

‘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六守-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失去国家呢?’

太公说:‘是因为不谨慎地选择所信任的人。国君有六种守则和三种宝物。’

文王问:‘六种守则是什么呢?’

太公说:‘第一是仁爱,第二是正义,第三是忠诚,第四是诚信,第五是勇敢,第六是智谋:这就是六种守则。’

文王问:‘如何谨慎地选择这六种守则的人呢?’

太公说:‘让他们富有,看他们是否不犯法;让他们显贵,看他们是否不骄傲;让他们承担责任,看他们是否不推诿;让他们去执行任务,看他们是否不隐瞒;让他们处于危险之中,看他们是否不恐惧;让他们处理事务,看他们是否不疲于应对。让他们富有而不犯法的是仁爱;让他们显贵而不骄傲的是正义;让他们承担责任而不推诿的是忠诚;让他们执行任务而不隐瞒的是诚信;让他们处于危险而不恐惧的是勇敢;让他们处理事务而不疲于应对的是智谋。国君不能把三种宝物借给别人,因为如果借给别人,国君就会失去威信。’

文王问:‘请问三种宝物是什么?’

太公说:‘大农业、大工业、大商业被称为三种宝物。农业集中在一个地方,粮食就会充足;工业集中在一个地方,器物就会充足;商业集中在一个地方,货物就会充足。三种宝物各自安于其位,百姓就不会忧虑。不要扰乱他们的居住地,不要扰乱他们的族群,臣子不要比国君富有,都城不要比国家大。六种守则能够得到长期坚持,国君就会昌盛;三种宝物能够保全,国家就会安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六守-注解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被誉为圣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太公:太公望,即姜子牙,周文王的谋士,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君国主民者:指国家的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和民众。

失之者何也:指的是统治者为什么会失去国家或民众的支持。

不慎所与也:指不谨慎地给予他人权力或信任。

人君:指君主,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六守:指君主应具备的六种品德。

三宝:指国家应重视的三个基本要素。

仁:指仁爱之心,关爱民众。

义:指正义和道德,遵守社会规范。

忠:指忠诚,对国家和君主忠心耿耿。

信:指诚信,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勇:指勇敢,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勇敢无畏。

谋:指智谋,善于策划和决策。

富之:指给予财富。

贵之:指给予高位。

付之:指委托重任。

使之:指派遣任务。

危之:指置于危险之中。

事之:指处理事务。

无穷:指不竭尽,不断。

大农:指农业,是国家粮食生产的基础。

大工:指手工业,是制造各种工具和器物的行业。

大商:指商业,是商品交换和流通的行业。

农一其乡,则谷足:指如果农业发展良好,那么粮食就会充足。

工一其乡,则器足:指如果手工业发展良好,那么各种器物就会充足。

商一其乡,则货足:指如果商业发展良好,那么货物就会充足。

六守长,则君昌:指如果君主具备六守,那么国家就会昌盛。

三宝完,则国安:指如果国家重视三宝,那么国家就会安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六守-评注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此句开篇便以文王询问治国失策之由,引出下文对治国之道的探讨。‘君国主民’四字,点明了治国者的根本职责,即统治国家、管理民众。‘所以失之者何也’则表明文王对治国失败的深究态度,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居安思危’的智慧。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太公的回答直指失策之根源在于‘不慎所与’,即对人才的选用和管理不当。‘六守’和‘三宝’则是太公提出的治国纲领,‘六守’强调的是君主的个人品德和治国理念,而‘三宝’则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文王曰:‘六守何也?’

文王对‘六守’的具体内容表示好奇,这是对治国理念深入探讨的表现。‘六守’包括仁、义、忠、信、勇、谋,这些品德是儒家思想中理想君主的典范,体现了儒家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太公对‘六守’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品德不仅是君主个人的修养,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仁’强调爱民如子,‘义’强调公正无私,‘忠’强调忠诚不二,‘信’强调诚实守信,‘勇’强调勇敢担当,‘谋’强调智谋远见。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文王对如何选择具备‘六守’之人的方法表示关注,这是对治国人才选拔的思考。‘慎择’二字体现了文王对人才选拔的严谨态度。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

太公提出的‘六观’是对‘六守’的具体检验方法,通过观察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来判断其是否真正具备‘六守’的品德。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太公对‘六观’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如何通过‘六观’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六守’的品德。

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此句强调了君主对‘三宝’的掌控,即农业、工业和商业。君主若不能有效管理这三者,则会导致国家失去威信。

文王曰:‘敢问三宝?’

文王对‘三宝’的具体内容表示好奇,这是对国家经济基础的深入探讨。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

太公对‘三宝’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强调农业、工业和商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三者各司其职,国家才能稳定。同时,太公还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即要维护乡村的稳定,防止家族纷争,以及确保臣民不超越君主的地位。

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此句总结了全文,指出‘六守’和‘三宝’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六守’的完善可以使君主昌盛,‘三宝’的完备可以使国家安定,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的理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六守》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7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