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举贤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举贤-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

“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

“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

“其失安在?”

太公曰:

“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

“何如?”

太公曰: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

“举贤奈何?”

太公曰:

“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举贤-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选拔贤能却不见成效,世道越来越混乱,甚至导致国家危亡,这是为什么?’

太公回答说:‘选拔贤能却不任用他们,这只是在名义上做了选拔贤能的事,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用贤能的人。’

文王问:‘那他们的失误在哪里?’

太公说:‘失误在于君主只喜欢用世俗赞誉的人,却不能得到真正的贤能之人。’

文王问:‘那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君主应该让将相各司其职,按照官名来选拔人才,并按照名实相符的原则来监督他们的实际表现。选拔人才时考察他们的才能,确保实际能力与名声相匹配,名声与实际相符,这样就能找到选拔贤能的方法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举贤-注解

文王:周文王,名昌,周朝的开国君主,被誉为圣明的君主,以仁德治国。

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周文王的谋士,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尊为兵家之祖。

举贤:选拔贤能之人,任用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功:成就,功绩。

世乱: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混乱状态。

危亡:国家面临危险和灭亡的边缘。

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只是表面上宣称选拔贤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任用贤能之人。

世俗之所誉:社会上普遍认为好的,受到称赞的。

真贤:真正的贤能之人,有德有才的人。

多党者进,少党者退:那些结党营私的人得到提升,而那些不结党的人则被排挤。

群邪比周而蔽贤:邪恶之人结成团伙,共同排挤贤能之人。

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忠诚的臣子因无罪而遭受杀害,奸佞之臣凭借虚假的赞誉获得爵位。

将相分职:将帅和宰相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官名举人:根据官职名称来选拔人才。

按名督实:根据名义上的职位来监督实际的工作表现。

选才考能:选拔人才并考核他们的能力。

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使实际的能力与名义上的职位相符合,名义上的职位也真正代表其实际能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举贤-评注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此句体现了文王对国家治理中选拔贤能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君务举贤’表明文王认为君主的首要职责是选拔贤能,而‘不获其功’则指尽管努力选拔贤能,但国家的乱象并未得到改善,甚至愈演愈烈,直至面临危亡。这反映了文王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贤能选拔制度的质疑。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太公的回答直指问题核心,指出文王所面临的困境在于‘举贤而不用’。这里的‘举贤’是形式上的选拔,而‘不用’则是实质上的不重视。太公认为,这种有名无实的选拔方式,导致了选拔贤能的表面文章,实际上却未能真正发挥贤能的作用。

文王曰:‘其失安在?’

文王进一步追问选拔贤能的失误之处,希望得到更具体的答案。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太公指出,选拔贤能的失误在于君主过于依赖世俗的评价标准。‘好用世俗之所誉’意味着君主倾向于听取和采纳那些被世俗所推崇的声音,而‘不得真贤’则说明这种做法无法真正选拔出真正的贤能。这种以世俗评价为标准的选拔方式,容易导致误判和偏见。

文王曰:‘何如?’

文王对太公的回答表示认同,并进一步询问如何才能正确选拔贤能。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太公进一步阐述,如果君主仅仅根据世俗的评价来选拔贤能,那么会导致‘多党者进,少党者退’的局面。这是因为那些善于结党营私的人会利用世俗的评价标准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而真正的贤能可能会被忽视。这样的结果会导致邪恶势力结成团伙,蒙蔽贤能,使得忠臣因无罪而丧命,奸臣则凭借虚假的赞誉获得爵位,从而加剧社会的混乱,使国家陷入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文王在听到太公的阐述后,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希望得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太公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即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按照官名来选拔人才,并实际考察其能力。只有当实际能力与官名相符,即‘实当其名,名当其实’,才能确保选拔出真正的贤能。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实际能力和真实情况的匹配,避免了以世俗评价为标准的弊端,是选拔贤能的有效途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文韬-举贤》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7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