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辩通传-齐威虞姬-原文
虞姬者,名娟之,齐威王之姬也。
威王即位,九年不治,委政大臣,诸侯并侵之。
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
虞姬谓王曰:‘破胡,谗谀之臣也,不可不退。齐有北郭先生者,贤明有道,可置左右。’
破胡闻之,乃恶虞姬曰:‘其幼弱在于闾巷之时,尝与北郭先生通。’
王疑之,乃闭虞姬于九层之台,而使有司即穷验问,破胡赂执事者,使竟其罪,执事者诬其辞而上之,王视其辞,不合于意,乃召虞姬而自问焉,虞姬对曰:‘妾娟之幸得蒙先人之遗体,生于天壤之闲,去蓬庐之下,侍明王之燕,泥附王着,荐床蔽席,供执埽除,掌奉汤沐,至今十余年矣。惓惓之心,冀幸补一言,而为邪臣所挤,湮于百重之下,不意大王乃复见而与之语。妾闻玉石坠泥不为污,柳下覆寒,女不为乱。积之于素雅,故不见疑也。经瓜田不蹑履,过李园不正冠,妾不避,此罪一也。既陷难中,有司受赂,听用邪人,卒见覆冒,不能自明。妾闻寡妇哭城,城为之崩。亡士叹市,市为之罢。诚信发内,感动城市。妾之冤明于白日,虽独号于九层之内,而众人莫为豪厘,此妾之罪二也。既有污名,而加此二罪,义固不可以生。所以生者,为莫白妾之污名也。且自古有之,伯奇放野,申生被患。孝顺至明,反以为残。妾既当死,不复重陈,然愿戒大王,群臣为邪,破胡最甚。王不执政,国殆危矣。’
于是王大寤,出虞姬,显之于朝市,封即墨大夫以万户,烹阿大夫与周破胡。
遂起兵收故侵地,齐国震惧,人知烹阿大夫,不敢饰非,务尽其职,齐国大治。
君子谓虞姬好善。
诗云:‘既见君子,我心则降。’此之谓也。
颂曰:齐国惰政,不治九年,虞姬讥刺,反害其身,姬列其事,上指皇天,威王觉寤,卒距强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辩通传-齐威虞姬-译文
虞姬,名叫娟之,是齐威王的姬妾。威王登基后,九年不理朝政,把政务交给大臣处理,结果各路诸侯都来侵犯齐国。他的奸臣周破胡专权,嫉妒贤能,即墨大夫虽然贤明,他却天天诋毁他;阿大夫是个不肖之徒,他却天天赞誉他。虞姬对威王说:‘破胡是个奸佞之臣,您必须把他赶走。齐国有位北郭先生,贤明有道德,您可以让他辅佐您。’破胡听说了,就诬陷虞姬说:‘她小时候在街巷里,曾经和北郭先生有染。’威王怀疑虞姬,就把她关在九层高台上,派官员来严加审问。破胡贿赂了官员,让他们彻底查清虞姬的罪行,官员们伪造了供词上报给威王。威王看了供词,觉得不符合事实,就召见虞姬亲自询问。虞姬回答说:‘我虞娟有幸继承了先人的遗志,出生在这天地之间,离开了草屋之下,侍奉明君,泥巴附着在您的脚上,给您铺床叠被,供您使用,打扫卫生,到现在十多年了。我一片忠心,希望说一句话,却被奸臣排挤,被埋没在层层之下,没想到大王您又见了我,还和我说话。我听说美玉掉入泥中不会因此被污染,柳树在寒风中不会因此变得混乱。我保持自己的清白,所以没有被怀疑。经过瓜田不踩脚,经过李园不整理帽子,我没有回避,这是我的第一个罪过。既然已经陷入困境,官员们接受了贿赂,听信了奸人,最终我被冤枉,无法自辩。我听说寡妇哭城,城因此崩塌;亡士叹市,市场因此停业。诚信发自内心,能感动城市。我的冤屈在阳光下昭然若揭,即使我在九层高台内独自呼喊,也没有人关心,这是我的第二个罪过。既然有了污名,再加上这两个罪过,按理说我本可以死去。但我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我希望洗清我的污名。而且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例子,伯奇被放逐野外,申生遭受不幸。孝顺到了极点,反而被认为是残忍。我既然注定要死,就不重复这些了,但我希望大王您能警戒,大臣们被邪恶所蒙蔽,破胡最为严重。大王您不亲自处理政务,国家就危险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辩通传-齐威虞姬-注解
虞姬:虞姬,名娟之,是齐威王的宠妃,以美貌和才智著称。
齐威王:齐威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他在位九年不理朝政。
委政大臣:将国政委托给大臣处理。
诸侯并侵之:多个诸侯国联合侵犯齐国。
佞臣:指善于谄媚、不正直的大臣。
周破胡:齐威王的佞臣之一,专权擅势。
嫉贤妒能:憎恨有才能的人。
即墨大夫:即墨地方的官员,以贤能著称。
阿大夫:阿地方的官员,品行不端。
九层之台:高台,这里指软禁的地方。
有司:官员,指负责审问的官员。
穷验问:彻底审问。
谗谀:说人坏话和奉承。
北郭先生:齐国的贤人。
遗体:遗留下来的身体,这里指继承祖先的身体。
天壤之闲:天地之间。
蓬庐之下:简陋的房屋之下,指贫穷的地方。
泥附王着:像泥巴一样附着在王身上,比喻忠心耿耿。
荐床蔽席:铺设床席,指侍奉。
执埽除:拿着扫帚清除,指做清洁工作。
掌奉汤沐:负责奉上沐浴的水,指照顾生活。
玉石坠泥不为污:比喻高尚的人即使陷入困境也不会被玷污。
柳下覆寒,女不为乱:比喻有德行的人即使身处寒冷也不会做出乱伦之事。
积之于素雅,故不见疑也:积累善行,所以不会被怀疑。
瓜田不蹑履,过李园不正冠:比喻避免嫌疑,不做可能引起误会的事。
寡妇哭城,城为之崩:比喻真情实感可以感动人心。
亡士叹市,市为之罢:比喻有才华的人的叹息可以使市场停止交易。
诚信发内,感动城市:真诚的内心可以感动整个城市。
伯奇放野,申生被患:伯奇和申生都是古代孝顺的例子,这里指孝顺的人可能被误解。
孝顺至明,反以为残:孝顺的人被误解为残忍。
群臣为邪,破胡最甚:群臣中,周破胡的邪行最为严重。
大寤:彻底醒悟。
显之于朝市:在朝堂和市井中公开。
烹:古代的一种死刑,指煮死。
故侵地:以前被侵犯的土地。
震惧:震惊恐惧。
饰非:掩饰错误。
务尽其职:尽力履行职责。
君子谓虞姬好善:君子认为虞姬是一个善良的人。
诗云:引用《诗经》中的句子。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诗经》中的句子,意思是见到君子,我的心情就平静下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辩通传-齐威虞姬-评注
虞姬者,名娟之,齐威王之姬也。
此句点明了虞姬的身份背景,她是齐威王的宠妃,具有宫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名娟之’表明她的名字,而‘齐威王之姬’则揭示了她的身份与地位。
威王即位,九年不治,委政大臣,诸侯并侵之。
这句话反映了齐威王在位九年的政治失策,他未能治理好国家,导致政治腐败,使得诸侯国趁机侵略。‘委政大臣’说明了威王将政治大权委托给大臣,却未能有效监督,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
此句描绘了佞臣周破胡的专权与邪恶,他嫉妒贤能,陷害忠良。‘佞臣’一语双关,既指其奸佞之性,又指其擅权之状。‘日毁之’和‘反日誉之’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周破胡的虚伪与险恶。
虞姬谓王曰:‘破胡,谗谀之臣也,不可不退。齐有北郭先生者,贤明有道,可置左右。’
虞姬以忠诚和智慧劝谏威王,指出周破胡的罪行,并提出北郭先生为贤能之选。此句体现了虞姬的忠心与政治远见。
破胡闻之,乃恶虞姬曰:‘其幼弱在于闾巷之时,尝与北郭先生通。’
周破胡对虞姬心生恶感,编造谎言陷害她,此句揭示了周破胡的阴险与狡诈。
王疑之,乃闭虞姬于九层之台,而使有司即穷验问,破胡赂执事者,使竟其罪,执事者诬其辞而上之,王视其辞,不合于意,乃召虞姬而自问焉。
此段描述了威王对虞姬的怀疑和审查过程,以及虞姬所受的冤屈。‘闭虞姬于九层之台’和‘使有司即穷验问’体现了威王的疑心和偏信。
虞姬对曰:‘妾娟之幸得蒙先人之遗体,生于天壤之闲,去蓬庐之下,侍明王之燕,泥附王着,荐床蔽席,供执埽除,掌奉汤沐,至今十余年矣。’
虞姬以谦卑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威王的忠诚和侍奉,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了她多年来的辛勤付出。
‘惓惓之心,冀幸补一言,而为邪臣所挤,湮于百重之下,不意大王乃复见而与之语。’
虞姬在此句中表达了自己被陷害后的无奈和希望,以及对威王的理解和期待。
‘妾闻玉石坠泥不为污,柳下覆寒,女不为乱。积之于素雅,故不见疑也。’
虞姬引用古语,以玉石和柳树为喻,表达了自己清白无瑕的品格,以及对威王的信任。
‘经瓜田不蹑履,过李园不正冠,妾不避,此罪一也。’
虞姬以瓜田李园的典故,说明自己没有做出任何不当的行为,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
‘既陷难中,有司受赂,听用邪人,卒见覆冒,不能自明。’
虞姬再次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的无奈,以及无法自辩的苦衷。
‘妾闻寡妇哭城,城为之崩。亡士叹市,市为之罢。诚信发内,感动城市。妾之冤明于白日,虽独号于九层之内,而众人莫为豪厘,此妾之罪二也。’
虞姬引用了历史典故,说明自己的冤屈已经昭然若揭,但无人为其伸张正义。
‘既有污名,而加此二罪,义固不可以生。所以生者,为莫白妾之污名也。’
虞姬在此句中表达了自己宁愿死去也不愿背负污名的决心。
‘且自古有之,伯奇放野,申生被患。孝顺至明,反以为残。妾既当死,不复重陈,然愿戒大王,群臣为邪,破胡最甚。王不执政,国殆危矣。’
虞姬引用历史典故,说明自己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并以此劝诫威王,警示国家危机。
‘于是王大寤,出虞姬,显之于朝市,封即墨大夫以万户,烹阿大夫与周破胡。’
威王在虞姬的劝诫下觉醒,最终释放了虞姬,并惩罚了奸臣,展现了威王的明智与正义。
‘遂起兵收故侵地,齐国震惧,人知烹阿大夫,不敢饰非,务尽其职,齐国大治。’
威王采取行动,恢复了国家的疆土,使得齐国重新繁荣昌盛。
‘君子谓虞姬好善。诗云:“既见君子,我心则降。”此之谓也。’
此句评价了虞姬的品德,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虞姬的忠诚与善良。
颂曰:‘齐国惰政,不治九年,虞姬讥刺,反害其身,姬列其事,上指皇天,威王觉寤,卒距强秦。’
这首颂诗总结了虞姬的故事,赞扬了她的忠诚与智慧,以及威王的觉醒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