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辩通传-齐女徐吾-原文
齐女徐吾者,齐东海上贫妇人也。
与邻妇李吾之属会烛,相从夜绩。
徐吾最贫,而烛数不属。
李吾谓其属曰:‘徐吾烛数不属,请无与夜也。’
徐吾曰:‘是何言与?妾以贫烛不属之故,起常早,息常后,洒埽陈席,以待来者。自与蔽薄,坐常处下。凡为贫烛不属故也。夫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暗,损一人,烛不为明,何爱东壁之余光,不使贫妾得蒙见哀之?恩长为妾役之事,使诸君常有惠施于妾,不亦可乎!’
李吾莫能应,遂复与夜,终无后言。
君子曰:‘妇人以辞不见弃于邻,则辞安可以已乎哉!’
诗云:‘辞之辑矣,民之协矣。’此之谓也。
颂曰:齐女徐吾,会绩独贫,夜托烛明,李吾绝焉,徐吾自列,辞语甚分,卒得容入,终没后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辩通传-齐女徐吾-译文
齐国的女子徐吾,是齐东海边的一个贫穷的妇女。她与邻居的李吾等人一起点蜡烛聚会,晚上一起织布。徐吾最贫穷,蜡烛的数量也不够用。李吾对她的同伴说:“徐吾的蜡烛不够用,请不要让她参加晚上的聚会。”徐吾说:“这是什么话呢?我因为贫穷蜡烛不够用,所以起得早,睡得晚,打扫卫生,布置座位,都是为了等待客人。我自己家境贫寒,总是坐在下座。这都是因为贫穷蜡烛不够用的原因。在一个房间里,多一个人,蜡烛不会变暗,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变亮,为什么舍不得东墙上的那一点余光,不让我这个贫穷的妇人也能得到大家的同情呢?如果大家长久地帮助我,让我能有所依靠,不是也很好吗!”李吾无言以对,于是又让徐吾参加了晚上的聚会,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君子说:“如果妇女因为言辞而不会被邻里抛弃,那么言辞还有什么理由停止呢!”诗中说:“言辞和谐,民众就会团结。”这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颂歌说:齐国的女子徐吾,聚会时独自贫穷,晚上需要蜡烛照明,李吾拒绝了她,徐吾自己说明情况,言辞非常分明,最终被接纳,再也没有后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辩通传-齐女徐吾-注解
齐女徐吾:徐吾是齐国的女子,这里指的是一个名叫徐吾的贫穷妇女。
齐东海上贫妇人也:齐东海上指的是齐国东部海边,这里用来形容徐吾的居住地点和她的贫穷。
会烛:会烛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点烛照明。
相从夜绩:相从夜绩是指她们一起在夜晚进行纺织活动。
烛数不属:烛数不属指的是蜡烛的数量不够分给每个人。
徐吾最贫:徐吾最贫表示徐吾是她们中最贫穷的人。
洒埽陈席:洒埽陈席是指打扫和布置座位。
以待来者:以待来者是指为了迎接到来的客人。
自与蔽薄:自与蔽薄指的是自己处于边缘或低下的位置。
坐常处下:坐常处下表示她总是坐在下座,即地位较低的位置。
夫一室之中:夫一室之中是指在一个房间里。
益一人:益一人指的是增加一个人。
损一人:损一人指的是减少一个人。
东壁之余光:东壁之余光比喻微不足道的余光,这里用来比喻微小的帮助。
蒙见哀之:蒙见哀之表示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
恩长为妾役之事:恩长为妾役之事是指长期为她做仆役的事情。
惠施于妾:惠施于妾指的是给予她恩惠。
君子:君子在这里指的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辞不见弃于邻:辞不见弃于邻指的是用言语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不被邻里所抛弃。
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辑矣,民之协矣出自《诗经》,意思是言语协调了,人民就和睦了。这里用来赞扬徐吾的言辞使得邻里关系和谐。
颂:颂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歌颂或赞美。
会绩独贫:会绩独贫指的是在纺织活动中,她独自一人贫穷。
夜托烛明:夜托烛明指的是夜晚依靠烛光照明。
李吾绝焉:李吾绝焉指的是李吾拒绝了她。
徐吾自列:徐吾自列表示徐吾自己陈述了自己的情况。
辞语甚分:辞语甚分指的是她的言辞非常分明、有理。
卒得容入:卒得容入表示最终被接纳。
终没后言:终没后言指的是之后再也没有发生争执或争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辩通传-齐女徐吾-评注
齐女徐吾者,齐东海上贫妇人也。
此句开篇点明人物背景,徐吾为齐地东海上的贫妇人,以贫为背景,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与邻妇李吾之属会烛,相从夜绩。
此句描述徐吾与邻居李吾及其属下相聚,共同进行夜间织布的活动,展现了古代乡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场景。
徐吾最贫,而烛数不属。
此句进一步强调徐吾的贫困,以及她无法获得足够的蜡烛照明,反映了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
李吾谓其属曰:‘徐吾烛数不属,请无与夜也。’
李吾的话语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贫困者的歧视,她因徐吾贫困而不愿与其共同照明,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冷漠。
徐吾曰:‘是何言与?妾以贫烛不属之故,起常早,息常后,洒埽陈席,以待来者。自与蔽薄,坐常处下。凡为贫烛不属故也。夫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暗,损一人,烛不为明,何爱东壁之余光,不使贫妾得蒙见哀之?恩长为妾役之事,使诸君常有惠施于妾,不亦可乎!’
徐吾的回答展现了她的智慧和坚韧,她不仅没有因贫困而自卑,反而以理服人,指出李吾的狭隘,并表达了自己愿意为集体付出的态度。
李吾莫能应,遂复与夜,终无后言。
李吾最终被徐吾的言辞所打动,同意继续与徐吾一同照明,这体现了徐吾的言辞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微妙。
君子曰:‘妇人以辞不见弃于邻,则辞安可以已乎哉!’
此句引用了君子的观点,认为妇女若能以辞见重于邻里,则其言辞的价值不可忽视,进一步强调了徐吾言辞的力量。
诗云:‘辞之辑矣,民之协矣。’此之谓也。
此句引用了古代诗歌,表达了言辞和谐能够使民众团结一致的观点,与徐吾的言辞产生了共鸣。
颂曰:齐女徐吾,会绩独贫,夜托烛明,李吾绝焉,徐吾自列,辞语甚分,卒得容入,终没后言。
此句是对徐吾事迹的总结,颂扬了她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她通过言辞改变了命运的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