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昭(约48年-100年),是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人物。《列女传》是她为《汉书》所编写的一个专门介绍古代女性品德、节操与家庭美德的篇章。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列女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典型女性的故事,强调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美德。书中收录了自上古至汉代的一些历史女性,她们的贤良、节俭、坚贞等美德被用作家庭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典范。《列女传》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齐桓卫姬-原文
卫姬者,卫侯之女,齐桓公之夫人也。
桓公好淫乐,卫姬为之不听郑卫之音。
桓公用管仲宁戚,行霸道,诸侯皆朝,而卫独不至。
桓公与管仲谋伐卫。
罢朝入闺,卫姬望见桓公,脱簪珥,解环佩,下堂再拜,曰:‘愿请卫之罪。’
桓公曰:‘吾与卫无故,姬何请耶?’
对曰:‘妾闻之:人君有三色,显然喜乐容貌淫乐者,钟鼓酒食之色。寂然清静意气沉抑者,丧祸之色。忿然充满手足矜动者,攻伐之色。今妾望君举趾高,色厉音扬,意在卫也,是以请也。’
桓公许诺。
明日临朝,管仲趋进曰:‘君之莅朝也,恭而气下,言则徐,无伐国之志,是释卫也。’
桓公曰:‘善。’
乃立卫姬为夫人,号管仲为仲父。
曰:‘夫人治内,管仲治外。寡人虽愚,足以立于世矣。’
君子谓卫姬信而有行。
诗曰:‘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颂曰:齐桓卫姬,忠款诚信,公好淫乐,姬为修身,望色请罪,桓公加焉,厥使治内,立为夫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齐桓卫姬-译文
卫姬是卫侯的女儿,也是齐桓公的夫人。桓公喜欢淫乐,卫姬因此不愿意听郑卫的音乐。
桓公任用管仲和宁戚,实行霸道,各路诸侯都来朝拜,唯独卫国不来。桓公和管仲商量要攻打卫国。
退朝后回到内室,卫姬看到桓公,就摘下发簪和耳环,解开项链和玉佩,走下堂来再次行礼,说:‘请您宽恕卫国的罪过。’
桓公说:‘我和卫国没有仇怨,你为什么要请罪呢?’卫姬回答说:‘我听说,国君有三种脸色,明显是喜乐的容貌,是钟鼓和酒食带来的脸色。安静而清静,情绪低沉的,是丧事和灾祸的颜色。愤怒而充满力量,手舞足蹈的,是攻伐的颜色。现在我看您步履高傲,脸色严厉,声音高扬,意图在卫国,所以我来请罪。’桓公答应了。
第二天上朝,管仲快步走进来说:‘君王上朝时,态度恭敬,气息下沉,说话缓慢,没有攻打国家的意图,这是放弃攻打卫国。’桓公说:‘好。’于是立卫姬为夫人,尊称管仲为仲父。说:‘夫人负责内政,管仲负责外政。我虽然愚笨,但足以立足于世了。’
君子认为卫姬诚信有德行。诗中说:‘像这样的人才啊,是国家的美女。’
赞颂说:齐桓公的卫姬,忠诚诚挚,诚信无欺,桓公喜好淫乐,卫姬为了修身养性,观察脸色请求罪过,桓公对她更加宠爱,让她负责内政,立为夫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齐桓卫姬-注解
卫姬:卫姬是指卫国的公主,卫侯的女儿,后来成为齐桓公的夫人。在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到其他诸侯国,通常被称为‘夫人’。
卫侯:卫侯是卫国的君主,卫姬的父亲。
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霸主之姿著称,是“春秋五霸”之一。
淫乐:淫乐指过度追求享乐,这里指齐桓公过度沉迷于享乐。
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指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和卫国流行的音乐,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些过于放纵的音乐。
管仲:管仲是齐桓公的重要辅佐,以其政治才能和改革措施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宁戚:宁戚是齐桓公的另一位辅佐,同样在齐桓公成为霸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霸道:霸道是古代用来形容君主以强权手段统治国家的方式,这里指齐桓公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护自己的霸权。
诸侯:诸侯指的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
闺:闺指古代女子的居所,也用来指代女子的生活空间。
簪珥:簪珥是指古代妇女头饰上的装饰品,这里指卫姬摘下自己的首饰。
环佩:环佩是指古代妇女佩戴的装饰品,这里指卫姬解下自己的佩饰。
再拜:再拜是指行两次拜礼,表示非常恭敬。
人君:人君指的是君主,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三色:三色指的是君主的三种不同表情或状态,分别代表不同的心境。
显然喜乐容貌淫乐者:这里指的是君主表面上看起来快乐,但实际上是因为沉迷于享乐。
寂然清静意气沉抑者:这里指的是君主看起来安静而情绪低落,可能预示着不幸即将到来。
忿然充满手足矜动者:这里指的是君主看起来愤怒,情绪激动,可能预示着要发动攻击。
举趾高:举趾高指的是走路时脚抬得很高,形容骄傲自满的样子。
色厉音扬:色厉音扬指的是脸色严厉,声音高亢,表现出愤怒或威胁的态度。
释卫:释卫指的是放弃对卫国的攻击计划。
诗:诗指的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颂:颂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赞美或歌颂人物或事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列女传-贤明传-齐桓卫姬-评注
卫姬者,卫侯之女,齐桓公之夫人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卫姬的身份,她是卫侯的女儿,同时也是齐桓公的夫人。这一身份的揭示,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暗示了卫姬在两个国家之间的特殊地位。
桓公好淫乐,卫姬为之不听郑卫之音。
此句描述了齐桓公的喜好,他喜欢淫乐,而卫姬为了修身养性,不听郑卫之音。这里的‘修身’一语双关,既指卫姬自身的修养,也暗示了她的政治智慧,即通过不听淫乐来保持自身的清正。
桓公用管仲宁戚,行霸道,诸侯皆朝,而卫独不至。
此句描绘了桓公的治国策略,他任用管仲和宁戚,实行霸道,使得诸侯都来朝见,唯独卫国不来。这反映了卫国的特殊地位,以及卫姬在其中的作用。
桓公与管仲谋伐卫。
此句揭示了桓公对卫国的敌意,他打算与管仲一起出兵攻打卫国。这一决策的背景,一方面是桓公对卫国的孤立,另一方面是卫姬在其中的影响。
罢朝入闺,卫姬望见桓公,脱簪珥,解环佩,下堂再拜,曰:‘愿请卫之罪。’
此句展现了卫姬的智慧和勇气。她在桓公罢朝后,主动请罪,以避免战争的发生。她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她对国家的忠诚,也显示了她的政治智慧。
桓公曰:‘吾与卫无故,姬何请耶?’对曰:‘妾闻之:人君有三色,显然喜乐容貌淫乐者,钟鼓酒食之色。寂然清静意气沉抑者,丧祸之色。忿然充满手足矜动者,攻伐之色。今妾望君举趾高,色厉音扬,意在卫也,是以请也。’
这段对话中,卫姬用三色来形容君主的气质,并通过对比,指出桓公目前正处于攻伐之色。她的分析准确到位,使得桓公无言以对,也显示了她的洞察力。
桓公许诺。
此句表明桓公被卫姬的话所打动,同意了她的请求。
明日临朝,管仲趋进曰:‘君之莅朝也,恭而气下,言则徐,无伐国之志,是释卫也。’桓公曰:‘善。’
管仲对桓公的治国态度进行了评价,认为他现在没有攻伐卫国的意图,这表明桓公已经接受了卫姬的建议。这一情节进一步证明了卫姬的政治智慧。
乃立卫姬为夫人,号管仲为仲父。
此句说明了桓公对卫姬和管仲的认可,他封卫姬为夫人,尊称管仲为仲父,这显示了桓公对他们的信任。
曰:‘夫人治内,管仲治外。寡人虽愚,足以立于世矣。’
桓公的这一番话,既是对卫姬和管仲的肯定,也是对自己治国理念的自我安慰。他认为,有了卫姬和管仲的帮助,自己即使愚笨,也能立足于世。
君子谓卫姬信而有行。
此句是对卫姬的评价,认为她不仅言出必行,而且忠诚可靠。
诗曰:‘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这句话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对卫姬进行了赞美,认为她是国家的佳丽,这里的‘媛’即美女之意。
颂曰:齐桓卫姬,忠款诚信,公好淫乐,姬为修身,望色请罪,桓公加焉,厥使治内,立为夫人。
这是一段对卫姬的颂扬,强调了她的忠诚、诚信,以及她在治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